段思英,一位在中国革命历史长河中留下坚实足迹的杰出将领,他以坚定的革命信念、卓越的军事才能和无畏的战斗精神,在不同历史阶段为国家和人民的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段思英于1917年3月出生在陕西省延川县。延川县的黄土高原孕育了他坚毅不拔的性格,在这片饱经沧桑的土地上,年少的段思英目睹了百姓在困苦中挣扎,早早便萌生了改变社会现状、拯救民族于水火的强烈愿望。1935年6月,年仅18岁的他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同年投身中国工农红军,正式开启了他的革命征程。10月,他由共青团员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自此,他将自己的命运与党的伟大事业紧密相连,为共产主义理想奋斗终身的信念愈发坚定。 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段思英担任红十五军团七十五师二二四团民运干事,后任二营六连政治指导员。这一时期,他深入群众,积极宣传党的革命主张,动员广大群众投身革命队伍,为红军扩充力量、巩固根据地做出了重要贡献。他随部队参加了大黑山、双池镇、山城堡、定边、甜水铺、盐池等一系列艰苦卓绝的战役战斗。在战斗中,他身先士卒,冲锋在前,不畏强敌,展现出了非凡的勇气和顽强的战斗意志。山城堡战役中,面对装备精良的国民党军队,段思英带领连队顽强抵抗,巧妙运用战术,多次打退敌人的进攻,为战役的最终胜利立下战功,在血与火的洗礼中逐渐成长为一名优秀的基层指挥员。 抗日战争爆发后,段思英所在部队改编为八路军一一五师三四四旅六八九团。他先后担任二营组织干事、冀鲁豫支队二大队三营教导员等职务。在这一时期,他积极参与创建和巩固抗日根据地的斗争,深入敌后,发动群众,开展游击战争。他带领部队与日军展开了多次激烈战斗,给予侵略者沉重打击。在一次反“扫荡”战斗中,面对日军的疯狂进攻,段思英沉着冷静,指挥部队巧妙地与敌人周旋,成功地保卫了根据地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赢得了当地百姓的衷心拥护和爱戴。随着战斗经验的不断积累,他被任命为冀鲁豫军区第四团政治处组织股长、第一团政治委员,在领导岗位上,他注重加强部队的思想政治建设,提高战士们的战斗素养和革命觉悟,使部队始终保持着高昂的斗志和强大的战斗力。他还参与了鲁西南军分区定曹地区支队(第三支队?)的领导工作,在艰苦的环境中坚持抗战,为民族的独立和解放事业奉献着自己的力量。 解放战争时期,段思英担任冀鲁豫军区第五军分区政治部副主任、独立第二旅政治部主任,后又出任第二野战军三十师副政治委员。他参加了对国民党军的反摩擦斗争,在复杂的局势中,他以坚定的政治立场和灵活的斗争策略,有效地维护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陇海破袭战中,他带领部队英勇作战,成功破坏了敌人的交通线,为我军的战略部署创造了有利条件。大小洋湖战斗中,他亲临前线指挥,与战士们同甘共苦,鼓舞士气,最终取得战斗的胜利。随后,他随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面对恶劣的自然环境和敌人的围追堵截,他始终坚定信念,带领部队克服重重困难,为创建大别山根据地做出了重要贡献。淮海战役中,他再次展现出卓越的军事才能和顽强的战斗精神,带领部队浴血奋战,为战役的全面胜利立下赫赫战功。在这一时期,他多次负伤,但从未退缩,始终坚守在战斗一线,为新中国的解放事业奉献了自己的热血和青春。 新中国成立后,段思英迎来了新的使命。他先后担任贵州军区铜仁军分区政治委员兼中共地委书记,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师担任政治委员,贵州军区政治部主任等职务。在地方和军队的领导岗位上,他积极投身于地方建设和军队建设工作。在铜仁军分区,他致力于稳定地方局势,加强地方武装力量建设,同时关注民生,积极推动地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为当地的社会稳定和经济建设做出了积极贡献。之后,他又调任昆明军区政治部副主任、军政治委员,在新的岗位上,他注重加强部队的思想政治工作,推动军事训练和部队现代化建设,为提升部队战斗力付出了大量心血。在成都军区担任政治部主任、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期间,他继续为军区的建设和发展出谋划策,在干部队伍建设、军事训练改革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随后,他又在兰州军区担任副政治委员、顾问等职务,即使在晚年,他依然心系部队,关心军队的现代化建设,为部队的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贡献着自己的智慧和经验。 段思英是党的九大代表、第五届全国人大代表,他1955年被授予大校军衔,1961年晋升为少将军衔,曾荣获三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1988年8月荣获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这些荣誉不仅是对他个人卓越贡献的高度认可,更是他为党和人民事业奋斗一生的见证。 2007年12月25日,段思英在西安逝世,享年91岁。他的一生,从革命战争年代的烽火硝烟到和平建设时期的默默奉献,始终坚守着对党的忠诚和对人民的热爱,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一名共产党员和革命军人的崇高精神品质。他的事迹和精神,激励着无数后来者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成为了中国革命历史中一座不朽的丰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