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培大(1915年10月18日—2011年1月16日),号天一,上海人,微波通信及光纤通信专家、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 新中国微波通信的领路人、新时代光纤通信的开拓者和中国信息高速公路的奠基人。
早期与学业经历
叶培大出生于书香世家,幼时受父亲影响,喜爱唐诗宋词和山水画作。1927年,他进入上海民立中学学习,该校全英文授课的环境培养了他用英语思考和交流的习惯。1933年,叶培大入上海私立大同大学物理系就读,1934年考入国立北洋工学院电机系(现为天津大学)。大学期间,他学习成绩优异,连续6个学期考得专业第一,大二时还接受《益世报》聘请,创办《无线电副刊》并担任主编。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学校几经变迁,叶培大仍勤奋读书。1938年,他以专业第一的成绩毕业,并留校担任电机工程系助教。1945年到1946年,叶培大前往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深造,期间在美国国家广播公司和加拿大北方电气公司实习。
工作经历
1947年到1949年,叶培大任前中央广播电台工程师,主持设计、安装、测试了国内第一部采用杜黑特线路的100千瓦大功率广播发射机。1949年9月,他任北洋大学电机系教授。1952年,叶培大担任天津大学电信系教授兼系主任。1954年,他参与北京邮电学院的筹建工作。1955年,北京邮电学院成立,他任无线系教授,1956年被任命为院长助理,并开始研究微波通信。
1958年到1960年,叶培大开展微波圆波导H01通信的研究工作。1962年,他成功研究出60路微波通信设备。1964年,他开展大气光通信研究工作。1966年,成功研制600路微波通信系统,使中国微波通信技术与国际水平的差距缩短到10年左右。1973年到1977年,叶培大参加邮电部微波中继通信960路机的研制工作。1976年后,他主要从事光纤通信技术研究工作。
1979至1981年,叶培大任北京邮电学院副院长。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81至1985年,担任北京邮电学院院长。1983年,他设计的120路数字微波系统获得成功,实现中国微波电话通信从模拟向数字的转变。1984年,成为中国首批博士研究生导师。198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85至1993年任北京邮电学院名誉院长。1993年,学校更名为北京邮电大学,他任北京邮电大学名誉校长。1993年,主持完成国家重大科技工程HDTV论证;1994年,主持完成中科院科学技术部的“建设我国国家信息基础结构”大型咨询报告。1999年起,任北京邮电大学学术委员会名誉主任。
主要成就
科研方面:叶培大主持设计、安装和测试了中国第一部100千瓦大功率广播发射机,主持设计了当时全国最大的菱形天线网以及南京路广播大厦,为恢复中国大型广播发射台作出重要贡献,还参加设计及测试天安门广播系统,主持设计各省广播大厦。在微波通信领域,他开展微波圆波导H01通信研究,研制出微波波导校相器和直接耦合滤波器等。在光纤通信领域,他抓住“相干光纤通信系统及部件研制”这一前沿课题攻关,在中国研制成功相干光纤通信试验系统和长波长单频可调谐半导体激光器等一批关键器件。
教育方面:叶培大是中国通信教育的重要人物。1959年他成为中国首批硕士研究生导师,1984年成为首批博士研究生导师,几十年来培养了60位硕士生、66位博士生。他注重教学质量,坚持站着讲课,认真备课,还要求学生勤勉求实,形成了良好的师门学风。他带领教师和助教编写光纤通信教材,搭建光波导基础理论课框架,全英文授课,让学生了解国内外通信行业的前沿发展。他经常组织实验室组会,将前沿科研问题介绍给学生,并推荐国外文献,帮助学生打磨论文,还带学生参加学术会议,引荐他们与国内外专家交流。
社会职务
叶培大担任过众多社会职务,包括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四届、五届、六届全国委员会委员,1988年担任第七届全国委员会委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电子学与通信学科评议组第一届成员兼召集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光学评议一组第一、二、三届组长,国务院信息办专家组组长,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资深技术顾问,1993年担任国际计算机通信委员会理事,2000年担任中国通信学会名誉理事长等。
荣誉与获奖
叶培大获得过多项荣誉和奖项。1988年当选为电气与电子工程师协会会士,获美国费城独立宫金钥匙奖;1989年获中国电信教育的先锋贡献奖;1990年获优秀成就奖、全国优秀教师称号;1994年获国际计算机通信贡献奖;1995年获邮电部优秀科技工作者称号、全国优秀教师、北京市优秀教师;2000年获IEEE新千年科技杰出贡献奖章;2001年获全国光纤通信与集成光学杰出贡献奖;2002年获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进步奖;2006年获中国信息化十大杰出专家。他的研究成果也多次获奖,如《微波技术基础》(上、下册)获邮电部优秀图书特等奖,《光波导技术基本理论》和《光纤理论》获科技进步一等奖。
2011年1月16日,叶培大逝世,享年96岁。他为中国的通信事业奉献了一生,推动中国通信技术不断发展,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是中国通信科技界的泰斗,他的贡献和精神将永远铭记在中国通信发展的历史长河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