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怀家国的实干家 —— 叶连松 在时代发展的浪潮中,总有一些人以非凡的毅力、坚定的信念和卓越的领导才能,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深刻印记。叶连松,便是这样一位备受尊敬的人物。他是一位从基层成长起来,凭借自身努力与智慧,为国家和地方发展贡献卓越力量的实干家。曾担任河北省委书记等重要职务的他,在经济建设、社会发展、教育事业等多个领域展现出非凡的领导力与担当精神,为推动区域进步与国家繁荣不懈奋斗。 一、成长背景与早期经历 叶连松于 1935 年 3 月出生在山东莱阳。莱阳这片土地,自古以来便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勤劳勇敢的民风,孕育出众多仁人志士。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叶连松自幼便受到淳朴乡风的熏陶,培养了坚韧不拔的性格和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早年的学习生涯里,他对知识充满渴望,凭借勤奋刻苦的精神,成绩始终名列前茅。1954 年,叶连松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上海交通大学船舶动力机械系船舶内燃机及动力装置专业,开启了他的高等教育之旅。在上海交通大学的校园里,他沉浸在知识的海洋,系统学习专业知识,不仅掌握了扎实的专业技能,还培养了严谨的治学态度和创新思维能力。这段求学经历,为他日后投身国家建设事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960 年 8 月,叶连松大学毕业后正式参加工作。初入社会,他被分配到当时的一机部天津拖拉机厂,从基层技术员做起。在工厂里,他深入生产一线,与工人师傅们打成一片,将所学理论知识与实际生产相结合,解决了诸多技术难题。他踏实肯干、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得到了同事和领导的一致认可。1958 年 12 月,叶连松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自此,他以更高的标准要求自己,在工作中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积极为党和人民的事业贡献力量。在天津拖拉机厂工作期间,他不断积累工作经验,逐步成长为技术骨干和管理人才,先后担任过车间副主任、主任等职务,为工厂的生产发展和技术革新做出了重要贡献。 二、政治生涯的逐步发展 随着工作能力的不断提升和经验的日益丰富,叶连松迎来了更多的工作挑战和发展机遇。1981 年,他调任天津市农机局副局长,开始在更广阔的平台上施展自己的才华。在天津市农机局任职期间,他积极推动农机行业的技术改造和产品升级,组织开展了多项科研项目,提高了天津市农机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他注重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通过引进专业人才和开展内部培训,提升了整个农机系统的技术水平和管理能力。在他的领导下,天津市农机局在推动农业机械化发展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为天津地区的农业现代化做出了积极贡献。 1983 年,叶连松迎来了职业生涯中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他担任天津市副市长。在这个新的岗位上,他分管工业、交通等领域,面对复杂的工作局面和艰巨的任务,他深入调研,制定了一系列促进工业和交通发展的政策措施。他积极推动企业改革,鼓励企业创新经营机制,提高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在交通建设方面,他加大投入,规划和建设了一批重要的交通基础设施项目,改善了天津市的交通状况,为城市的经济发展和居民生活提供了有力保障。在担任天津市副市长的几年间,叶连松以其卓越的领导能力和务实的工作作风,赢得了广大干部群众的信任和支持。 三、主政河北的重要阶段 (一)任职初期的形势与挑战 1994 年,叶连松调任河北省委副书记、代省长,次年当选为河北省省长,1998 年至 2002 年担任河北省委书记。当时的河北,正处于经济结构调整和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面临着诸多严峻的挑战。传统产业占比较大,且大多存在技术落后、设备陈旧、产品附加值低等问题,在市场竞争中逐渐处于劣势。同时,生态环境问题日益凸显,资源过度开发导致生态破坏,大气污染、水污染等环境问题严重影响了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和身体健康。此外,在社会事业发展方面,教育、医疗、就业等领域也存在着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民生保障任务艰巨。面对这些复杂的形势和艰巨的任务,叶连松深感责任重大,但他毫不退缩,以坚定的信念和饱满的热情,积极投入到河北的改革发展事业中。 (二)经济发展战略与举措 为了推动河北经济的转型升级和可持续发展,叶连松积极谋划经济发展战略,采取了一系列有力举措。在产业结构调整方面,他一方面加大对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力度,鼓励企业引进先进技术和设备,提高生产工艺水平,降低生产成本,增强产品竞争力。例如,在钢铁行业,他推动企业进行技术创新,建设现代化的钢铁生产线,提高钢铁产品的质量和档次,使河北的钢铁产业逐渐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另一方面,他大力培育和发展新兴产业,积极引导资金、技术、人才等要素向新兴产业领域集聚。他制定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吸引了一批高新技术企业落户河北,推动了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材料等新兴产业的快速发展,为河北经济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在区域协调发展方面,叶连松高度重视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实施。他积极加强与北京、天津的沟通与协作,推动区域间在交通、产业、生态等领域的深度合作。在交通一体化方面,他大力推进高速公路、铁路等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加强与京津地区的交通联系,缩短了区域间的时空距离。例如,石太高速公路、京石高速铁路等一批重大交通项目的建成通车,极大地改善了河北与京津地区的交通条件,为区域间的经济交流与合作提供了便利。在产业协同发展方面,他积极引导河北的产业与京津地区实现错位发展,承接京津地区的产业转移,促进区域间产业的优势互补。他组织建设了一批产业园区,为承接产业转移搭建了平台,吸引了众多来自京津地区的企业入驻河北,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快速发展。 (三)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 叶连松深刻认识到生态环境保护对于河北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将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他坚决贯彻绿色发展理念,大力推进大气污染防治、水污染防治和土壤污染防治工作。在大气污染防治方面,他采取了一系列强有力的措施,加强对工业企业的监管,严格执行环保标准,对不达标的企业进行停产整顿或限期整改。他加大对散煤燃烧的治理力度,推广使用清洁能源,如天然气、电等,减少煤炭燃烧对大气环境的污染。同时,加强机动车尾气排放管理,提高机动车尾气排放标准,淘汰老旧机动车,减少机动车尾气排放对空气质量的影响。通过这些措施,河北的大气环境质量得到了明显改善,蓝天白云的天数逐渐增多。 在水污染防治方面,他加强对河流、湖泊等水体的监测和治理。加大对工业废水、生活污水的处理力度,建设了一批污水处理厂,提高污水处理能力。加强对农业面源污染的治理,推广生态农业,减少农药、化肥的使用量,降低农业面源污染对水体的影响。他还积极推动河长制的实施,明确各级河长的责任,加强对河流的日常管理和保护。通过一系列的治理措施,河北的河流水质得到了有效改善,水生态系统逐渐恢复。 (四)民生保障与社会事业发展 叶连松始终将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高度重视民生保障和社会事业发展。在教育方面,他加大教育投入,改善学校办学条件。新建和改扩建了一批中小学,增加了学位供给,缓解了入学难的问题。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待遇,通过培训、交流等方式,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和专业素养。他积极推动教育公平,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缩小城乡教育差距。例如,他实施了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计划,为农村学校配备了先进的教学设备和图书资料,提高了农村学校的教育质量。 在医疗领域,他推动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优化医疗资源配置。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设,提高基层医疗服务能力。通过医联体建设,实现了优质医疗资源的下沉,让老百姓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优质的医疗服务。加大对医疗卫生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力度,提高医疗技术水平。同时,完善医疗保障体系,扩大医保覆盖范围,提高医保报销比例,减轻老百姓的医疗负担。在就业方面,他出台了一系列就业扶持政策,鼓励企业吸纳就业,加强对失业人员的培训和再就业指导,提高就业质量,降低失业率。在住房保障方面,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力度,完善住房保障体系,解决中低收入家庭的住房困难问题。 (五)推动文化事业繁荣发展 河北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叶连松深知文化对于一个地区发展的重要性。他积极推动河北文化事业的繁荣发展,加强对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加大对承德避暑山庄、清东陵、清西陵等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力度,投入资金进行修缮和维护,确保这些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得到妥善保护。他深入挖掘河北的历史文化内涵,推动文化与旅游的融合发展。打造了一批具有河北特色的文化旅游品牌,如秦皇岛的长城文化旅游、石家庄的西柏坡红色旅游等,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观光旅游,不仅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也提升了河北的文化影响力。 此外,叶连松还注重现代文化产业的发展。鼓励文化企业创新发展,培育了一批有竞争力的文化企业。通过举办各类文化活动,如河北文化艺术节、民俗文化展览等,丰富了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营造了良好的文化氛围。 四、后续生涯与影响力 在结束河北省委书记的任期后,叶连松继续在其他岗位上为国家和社会贡献着自己的力量。他担任十届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凭借自己丰富的经济工作经验,为国家经济政策的制定和经济发展战略的研究提供了宝贵的建议和意见。他还积极投身于关心下一代工作,担任河北省关工委主任,致力于培养下一代的健康成长。他经常深入学校、社区,为青少年讲述革命历史和传统美德,鼓励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发挥余热。 叶连松在河北主政期间所做出的贡献和取得的成就,深深地铭刻在了河北的发展历史中,对河北的后续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所推动的一系列改革举措和发展战略,为河北的经济腾飞、社会进步和生态改善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激励着后来者继续为河北的美好未来而努力奋斗。他的事迹和精神,也成为广大干部群众学习的榜样,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发挥着积极的引领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