龚祖同(1904年11月10日—1986年6月26日),上海人,光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研究员。
龚祖同1930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物理系;1936年在德国柏林工业大学攻读应用光学专业;1956年任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副所长;1962年任中国科学院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首任所长;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86年6月26日在西安逝世,享年82岁。
早期与学业经历
龚祖同幼年随父亲上小学,1917年以优异成绩入江苏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成绩屡屡领先。1926年,他考入清华大学物理系,带着母亲以土地作抵押借来的钱和科学救国的强烈愿望,他奋发攻读,1930年以优异成绩毕业并留校任教。1932年,龚祖同进入清华大学研究生院,师从中国实验核物理先驱赵忠尧,对二次γ辐射做了深入研究。1934年,他前往德国柏林技术大学(现柏林工业大学)学习,1936年获特准工程师称号,并在应用光学专家F·维多特教授的指导下从事工程博士学位的论文工作,题目是“光学系统高级球差的研究”。
工作经历
抗战时期:1938年初,龚祖同放弃获得博士学位的机会回到中国,投身抗日战争,参加中国第一个光学工厂——昆明光学仪器厂的组建工作。他采用德国的设计技术,完成了制造双目望远镜的光学设计,用半年多时间制造出中国第一批军用双目望远镜,支援了抗日战争。之后,他又试制了机枪瞄准镜,参与试制了倒影测远机。1939年冬,龚祖同奔母丧回上海,利用上海工业基础好的条件试制光学玻璃,后受敌伪迫害,乔装逃出上海。1941年他回到昆明兵工署22厂任制造主任。1942年,龚祖同到贵阳创建贵阳兵工署53分厂,再度试制光学玻璃。
新中国成立前:1945年到1948年,龚祖同担任秦皇岛耀华玻璃厂厂长,从事平板玻璃生产的恢复与改进工作。1948年到1950年,任上海耀华玻璃厂总工程师。
新中国成立后:1951年到1956年,龚祖同担任中国科学院长春仪器馆研究室主任,负责研制光学玻璃。1953年春节前夕,他试制出中国第一炉300升(K8)光学玻璃,开创了中国自行生产光学玻璃的历史。1956年到1962年,担任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副所长。1958年起担任长春光机学院副院长,期间开展红外夜视技术与电子光学方面的研究工作,带领王乃弘等年青人试制了银氧铯变象管,研制出中国第一台电子显微镜、第一台红外夜视仪。1960年,龚祖同担任中国2.16米天文望远镜研制组的负责人。1962年到1984年,担任中国科学院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所长,致力于研究高速摄影技术和纤维光学。1964年,他领导拉制出中国第一根光学纤维,领导研制了我国第一台转镜式高速摄影机,成功地应用于我国第一次核试验测试研究;同年6月研制出中国第一台单片克尔盒高速摄影机和每秒20万次高速摄影机。1978年到1981年担任陕西省物理学会理事长。197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到1984年担任中国光学学会副理事长。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1981年获国际高速摄影photosonics奖。1984年到1986年担任中国科学院西安分院副院长。1985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
主要成就
光学玻璃领域:龚祖同熔炼出中国第一炉光学玻璃,打破了光学玻璃只能进口的局面。他还巩固、提高并开发了新的品种,其发表的《光学玻璃熔制的发展及其有关原理》论文,对多年熔制光学玻璃的经验进行了科学总结,在国际光学玻璃界产生积极影响。
纤维光学领域:1962年,他毅然成立中国第一个光学纤维研究室,1964年拉制出中国第一根光学纤维,随后又研制出第一个传光束,第一个传象束。70年代初期,龚祖同开始梯度折射率光学的研究,创造性地提出用自聚焦纤维面板代替常用的微透镜板当做网格元件的建议,推动了我国纤维光学的发展。
高速摄影领域:他领导研制了多种高速摄影机,如我国第一台转镜式高速摄影机、单片克尔盒高速摄影机、每秒20万次高速摄影机、每秒250万次高速摄影机等,这些摄影机在我国核试验等重要测试研究中发挥了关键作用。同时,他在高速摄影信息论、新型高速摄影原理的研究方面也颇有建树。
人才培养
龚祖同指导完成中国第一部大型基础光学教材《光学手册》,曾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为研究生讲授高速摄影概论课程。他培养了干福熹、母国光、刘颂豪等光学专家,还培养了中国第一批光学设计人员和第一批光学技术工人,为中国光学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人才基础。
社会职务
龚祖同担任过众多社会职务,包括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二、四届陕西省委员会副主席,以及中国光学学会副理事长、名誉理事,陕西省光学学会理事长,国家科委光学及应用光学学科组副组长,国防科工委夜视技术顾问等。
1986年6月26日,龚祖同因病医治无效在西安逝世,享年82岁。他一生致力于中国的光学事业,不断开拓创新,为中国光学领域的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他的精神和成就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光学人不断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