龚惠兴,1940年7月19日出生于上海市,航天遥感、光电技术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 龚惠兴于1963年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毕业;1967年获得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硕士学位;1968年分配到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工作,先后担任航天遥感室主任、副所长、总工程师;1986年晋升为研究员;1991年被批准为博士生导师;1992年至1994年担任“神舟”号载人飞船应用系统总设计师 ;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1998年担任中国工程院信息与电子学部副主任;1999年担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兼职院长;同年当选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2001年至2006年担任同济大学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院长 。龚惠兴[中国工程院院士·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部]+像 上海市虹口区人物 龚惠兴:从虹口启航的航天遥感之光 在信息与电子工程的浩瀚星空中,龚惠兴院士宛如一颗璀璨夺目的星辰,以其卓越的科研成就和矢志不渝的探索精神,为我国航天遥感事业铺就了一条光辉之路。这位从上海市虹口区走出的科学巨匠,用一生的执着与奋斗,在航天遥感领域刻下了深深的印记,成为激励无数科研工作者前行的灯塔。 虹口童年:梦想的种子萌芽 1940年7月19日,龚惠兴出生于上海市虹口区。彼时的虹口,虽历经风雨,却依旧散发着独特的文化气息与活力。年幼的龚惠兴,在虹口的街巷中穿梭嬉戏,对周围的一切都充满了好奇。街边橱窗里偶尔展示的新奇科技小物件,如简易的电子管收音机、小巧的电动机模型等,都能让他驻足良久,眼中闪烁着对未知世界的渴望。 在虹口区的学校里,龚惠兴展现出了非凡的学习天赋,尤其对数理学科有着浓厚的兴趣。课堂上,他全神贯注地聆听老师讲解数学公式和物理原理,仿佛打开了一扇通往奇妙世界的大门。课后,他常常独自思考课堂上的知识,尝试用所学去解释生活中的各种现象,从灯泡的发光原理到自行车链条的传动机制,都成为他探索的对象。 中学时代,龚惠兴有机会参观了一场科技展览,那是他第一次近距离接触到先进的电子仪器和前沿的科学成果。展览中的一台简易雷达模型,通过发射和接收电磁波来探测目标,神奇的功能让他惊叹不已。那一刻,他心中一颗关于科学探索,尤其是电子信息领域的种子悄然种下,他暗暗发誓,一定要努力学习,将来投身到这充满魅力的科学世界中,去揭开更多未知的奥秘。 求学之路:知识的积累沉淀 1958年7月,龚惠兴从上海市东昌中学毕业。凭借优异的成绩,他成功考入了刚创立的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自动化系自动控制理论专业。踏入大学校园,他仿佛进入了知识的殿堂,这里浓厚的学术氛围和顶尖的师资力量,为他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在大学期间,龚惠兴如饥似渴地汲取专业知识。课堂上,他全神贯注地聆听教授们的讲解,不放过任何一个知识点;课后,他一头扎进图书馆和实验室,查阅大量的专业文献,进行各种实验操作。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注重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教学理念,对龚惠兴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积极参与学校组织的各类实践项目,从简单的电路设计到复杂的自动控制系统搭建,每一次实践都让他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紧密相连,逐渐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 1963年7月,龚惠兴以优异的成绩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毕业。同年9月,他进入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继续深造自动控制专业研究生。然而,求学之路并非一帆风顺,期间受到“文化大革命”的冲击,学习进程被迫中断,但龚惠兴对知识的渴望和追求从未停歇。1967年底,他终于完成研究生学业,为自己的学术生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投身科研:航天遥感征程启航 1968年1月,龚惠兴分配到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工作,从此开启了他在航天遥感领域的传奇之旅。初入研究所,他主要从事红外地平仪的研制工作,这一仪器用于中国通讯卫星飞行姿态测量,对卫星的稳定运行至关重要。在研制过程中,龚惠兴面临着诸多困难,国内相关技术基础薄弱,研究资料匮乏,实验设备也相对简陋。但他凭借扎实的专业知识和顽强的毅力,带领团队从基础理论研究入手,通过大量的实验和计算,不断优化设计方案。经过无数个日夜的努力,他们成功研制出静态红外地平仪初样,其研究成果成功应用于我国地球同步轨道自旋稳定的通讯和气象卫星姿态测量,为我国卫星姿态测量技术的发展迈出了坚实的第一步。 开拓创新:推动航天遥感跨越发展 20世纪70年代中期,龚惠兴敏锐地察觉到航天红外遥感技术将是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他毅然在国内率先开展航天红外遥感仪器——可见红外扫描辐射计的研制工作。这一领域在当时国内几乎是一片空白,没有成熟的技术和经验可供借鉴。龚惠兴带领团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从系统设计到性能检验,从辐射定标方法的建立到关键技术的攻克,每一个环节都需要他们自主探索。 在系统设计方面,龚惠兴充分发挥自己在自动控制和电子技术方面的专业优势,结合航天遥感的实际需求,提出了一套创新的设计方案。为了提高仪器的探测精度和分辨率,他反复研究和优化光学系统、探测器选型以及信号处理电路等关键部分。在性能检验环节,由于缺乏相关的测试设备和标准,他创造性地提出利用现有的实验条件,搭建模拟测试平台,通过模拟太空环境下的各种参数,对仪器进行严格的性能测试。同时,他还建立了辐射定标用的常温黑体辐射标准,为准确测量目标的辐射特性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更为重要的是,龚惠兴前瞻性地提出在该卫星上增加海洋观测通道的建议。这一建议不仅拓宽了卫星的应用领域,为我国卫星海洋遥感提前起步奠定了基础,还使我国航天遥感从传统的胶片摄影发展到光电传输探测,实现了质的飞跃。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他们成功完成了风云一号极轨气象卫星可见红外五波段扫描辐射计的研制。1988年和1990年,该辐射计两次入轨可靠运行,其图象质量及探测性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为我国航天红外遥感仪器的后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技术基础。 此后,龚惠兴并没有满足于已取得的成就,他继续在航天遥感领域深耕细作。80年代中期,他担任风云二号地球同步气象卫星遥感系统——多通道扫描辐射计副主任设计师,参与了技术方案的制定和关键技术问题的解决。自1997年6月风云二号卫星发射入轨以来,该仪器工作一直正常,探测能力和获取的可见和红外图象质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为我国气象监测和预报提供了重要的数据支持。 担当重任:引领载人航天应用发展 1992年至1994年初,龚惠兴迎来了职业生涯中又一重大挑战——担任“神舟”号载人飞船应用系统总设计师。这一角色肩负着推动我国航天遥感和空间科学实验技术发展的重任。在项目初期,面临着诸多复杂问题,如研究目标的确定、设计师队伍的组建、任务分工界面的划分以及争取上船试验的条件等。龚惠兴凭借丰富的科研经验和卓越的领导能力,有条不紊地开展工作。 他深入研究国际载人航天应用的发展趋势,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确定了具有前瞻性和可行性的研究目标,涵盖了对地观测、空间天文、空间环境探测、空间材料和生物试验以及地面应用系统等多个领域。在组建设计师队伍时,他广纳贤才,选拔了一批来自不同专业领域的优秀科研人员,并充分发挥每个人的专业优势,形成了一个团结协作、富有战斗力的团队。在任务分工界面划分上,他经过深思熟虑和反复论证,制定了详细合理的方案,确保各个任务之间既相互独立又紧密协作,为项目的顺利推进提供了有力保障。 在龚惠兴的带领下,团队成功推进了我国空间应用系统的前期研制工作。他们提出并研制了“中分辨率成像光谱仪”,该仪器在神舟三号飞船上运行试验成功,为我国获取了大量宝贵的地球观测数据。同时,他们还成功地进行了多次生物材料的空间微重力长晶试验,为我国空间材料科学和生命科学的研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推动了我国航天应用技术的全面发展。 持续贡献:科研与教育双丰收 除了在科研一线取得卓越成就,龚惠兴还积极投身于学术研究和教育事业。他在航天遥感和空间科学实验领域发表了40余篇高质量的学术论文,这些论文涵盖了从基础理论研究到工程应用实践的多个方面,为同行们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借鉴。同时,他还撰写了多部学术著作,系统地总结了自己在科研工作中的经验和成果,对推动我国航天遥感技术的学术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在教育方面,龚惠兴担任了多所高校的兼职教授,包括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院长、同济大学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院长等职务。他十分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经常亲自指导研究生和博士生的科研工作。在教学过程中,他将自己丰富的科研经验融入到课堂教学中,通过生动的案例和深入浅出的讲解,激发学生对航天遥感技术的兴趣。他鼓励学生勇于探索未知领域,敢于挑战传统观念,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航天遥感领域人才,这些人才如今已成为我国航天事业的中坚力量。 荣誉加身:实至名归的科学泰斗 龚惠兴凭借其在航天遥感领域的杰出贡献,赢得了众多荣誉和广泛赞誉。1980年,他当选为上海市劳动模范,这是对他早期科研工作的高度认可。1988年,他获得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称号,1989年荣获全国先进生产者称号,1992年当选上海市首届科技功臣。1995年,他众望所归地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隶属于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部(遥感技术),这一荣誉是对他多年来在航天遥感领域辛勤耕耘和卓越成就的最高褒奖。1999年,他又当选为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进一步彰显了他在国际学术界的影响力。2000年,他获得何梁何利技术科学奖,2003年获中国科学院杰出科技成就奖,2004年荣获“第五届光华工程科技奖”和曾宪梓载人航天奖等。这些荣誉不仅是对龚惠兴个人的肯定,更是对我国航天遥感事业发展的认可,激励着更多的科研工作者投身于航天领域的研究与创新。 如今,虽已年逾八旬,龚惠兴依然心系我国航天遥感事业的发展。他经常关注行业的最新动态,为年轻一代的科研工作者提供指导和建议。他的科研精神和学术成就,如同一座不朽的丰碑,激励着无数后来者在航天遥感领域不断探索前行。龚惠兴从上海虹口区的平凡街巷出发,一步一个脚印,成长为我国航天遥感领域的领军人物,他的故事将永远铭刻在我国科技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成为后人敬仰和学习的楷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