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尚奎,一位以坚定革命意志、卓越领导才能和深厚为民情怀著称的杰出人物。他在波澜壮阔的革命历程中历经无数艰难险阻,为民族解放事业立下不朽功勋;在新中国建设时期,又为地方发展倾尽全力,成为江西建设发展进程中举足轻重的领导者,其一生书写了壮丽而厚重的篇章。 杨尚奎于 1905 年出生,籍贯为江西兴国江背乡。彼时的中国,正遭受列强侵略与封建统治的双重压迫,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兴国这片土地,虽地处内陆,却也深受时代动荡的影响。杨尚奎自幼目睹家乡人民的苦难,心中早早埋下了改变社会现状的种子,养成了坚韧不拔、勇敢无畏的性格。 1927 年秋收起义的一声枪响,如同一道曙光,照亮了中国革命的道路。一些兴国籍的共产党员陆续回到家乡,开展革命活动。1928 年,兴国江背一带出现了秘密的农民协会和游击队,革命的火种开始在这片土地上蔓延。杨尚奎毅然投身其中,参加了当地的游击队和地下农民协会。他和游击队员们一起,到外地土豪劣绅家里 “打三节棍”“吊羊牯”(兴国土话,前者指抢劫,后者指绑架),同时积极向贫苦农民宣传共产党是人民的救星,红军是为穷人打天下的队伍,动员群众做好迎接朱毛红军的准备。同年冬天,兴国县委组织各地游击队一度攻占了兴国县城,杨尚奎参加了这次攻城战斗,初次体验到武装斗争的力量,也更加坚定了他投身革命的决心。 1929 年 4 月中旬,毛泽东、朱德率领的红四军第三纵队来到兴国县城。兴国县委召开了隆重的群众大会,热烈欢迎红军的到来。杨尚奎和本地的游击队与农民协会会员 1000 多人远道赶来参加大会。朱毛红军的到来,让兴国的工农运动开展得如火如荼,党的组织和游击队的活动逐渐由秘密转向公开。由于杨尚奎工作积极、斗争坚决,家庭成份好,党的组织决定由他担任江背乡渔溪村苏维埃政府主席。经过一段时间考察,1929 年 9 月,当地党组织负责人林云山、张声帮介绍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入党后的杨尚奎,工作愈发积极忙碌。他既要发动群众参军参战、慰劳红军,又要组织赤卫队和群众团体,带领群众打土豪、分田地。他将《中国共产党十大纲领》和《兴国县革命委员会政纲》贴在村里最显眼的地方,并向围观群众逐条宣传、解释。不久,他被调到乡里担任支部书记兼赤卫大队政委。1931 年 1 月,杨尚奎调任县委宣传部长。他不辞辛劳,走遍兴国县境的东西南北,把宣传工作做到圩镇、村庄、田间和老乡家里。在他的努力下,兴国县成为 “创造了第一等工作” 的苏区模范县,青壮年男子踊跃参加红军,妇女在家生产又支前。1932 年 3 月,他调任宁都县委宣传部长。1933 年 5 月,又调任胜利县委书记。在江西省第二次党代表大会上,他被选为中共江西省委委员,在省委书记李富春同志领导下工作。1933 年 12 月,他被调往石城,兼任石城县委书记。 1934 年 5 月,杨尚奎被任命为中共江西省委宣传部长。随后,李富春派他到瑞金中央党校学习。在党校期间,他系统地学习了《共产党宣言》《列宁主义问题》等理论著作,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水平得到极大提升。1934 年 9 月结业后,中共赣南省委成立,中央为加强赣南省工作,选派了一批干部去充实赣南省委,刚从中央党校学习结业的杨尚奎,被调到赣南省委任省委委员兼宣传部长。此时,省委书记阮啸仙派他到油山一带了解情况,调查地形民情,为日后在赣粤边开展游击战争做准备。 红军长征后,杨尚奎奉命留在当地坚持游击战争,成为著名的赣粤边三年游击战争的主要领导人之一。在这艰苦卓绝的三年里,他和战友们面临着敌人的残酷围剿、恶劣的自然环境以及物资的极度匮乏。他们常常在深山老林里风餐露宿,与敌人周旋。但杨尚奎始终保持坚定的信念,凭借着顽强的意志和出色的领导能力,带领队伍一次次突破敌人的封锁,保存了革命力量。他在赣粤边特委先后担任副书记、书记等职,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坚持开展游击斗争,为革命事业保留了珍贵的火种。 全国抗日战争爆发后,1937 年 9 月至 1938 年 1 月,杨尚奎任中共赣粤边特委书记。同年,赣粤边特委在江西大余县成立江西抗日义勇军池江办事处(后改称新四军池江通讯处),他担任主任,以公开合法身份进行抗日义勇军整训工作和抗日救国宣传活动。1938 年 1 月至 1939 年 11 月,他任中共赣南特委书记。1939 年 12 月下旬,杨尚奎北上。1940 年 1 月抵达延安后,1940 年 1 月至 1941 年 6 月在中央马列学院学习。1941 年 9 月毕业分配到中央组织部担任干部科科长,参加七大代表的资格审查工作。1942 年 9 月进中央党校 1 部学习,任党支部书记,参加延安整风。1944 年 10 月至 1945 年 5 月任中央党校四部组教科副科长。1945 年 4 月至 6 月,作为大后方代表团成员出席中共七大。 七大结束后,1945 年 6 月,杨尚奎担任 “南下广赣干部大队” 副政治委员。1945 年 10 月转赴东北,10 月底到达吉林省长春市。1945 年 11 月至 1946 年 5 月,任中共吉林永吉地委副书记兼敦化县委书记、县保安司令部政治委员,投入创建东满根据地的斗争。1946 年 5 月至 6 月,任中共吉林省委副书记兼永吉中心县委书记。1946 年 7 月至 1947 年 9 月,任中共吉林吉南地委书记兼吉林(东满)军区吉南军分区政治委员。1947 年 12 月至 1948 年 12 月,任中共吉林省委常委兼省委组织部部长。1948 年 8 月至 1949 年 3 月,任中共吉林省委常委兼省委秘书长。 1949 年 4 月,杨尚奎担任吉林南下干部工作大队大队长兼政治委员,6 月抵达南昌。回到家乡江西后,他在多个重要岗位上为江西的建设和发展贡献力量。1949 年 6 月至 1952 年 11 月,任中共江西省委副书记,1949 年 7 月至 1952 年 12 月兼任中共江西省委秘书长、办公厅主任。1949 年 9 月至 1951 年 3 月,兼任赣西南军区政治委员、党委第二书记。1949 年 11 月至 1951 年 8 月,兼任赣西南区党委书记。1950 年 1 月至 1951 年 6 月,任赣南军区第一政治委员。1950 年 11 月至 1951 年 6 月,兼任赣西南行政公署主任、行署财经委员会主任。1950 年 11 月底,兼任赣西南区土地改革委员会主任委员。1951 年 8 月,任中共江西省委专职副书记。1951 年 12 月至 1952 年 10 月,任江西省监察厅主任。1952 年 3 月至 1953 年 3 月,任中共江西省委农村工作委员会主任。1952 年 11 月至 1956 年 7 月,任中共江西省委书记、中南局委员。1953 年 1 月 12 日至 1956 年 4 月,兼任江西省军区政治委员、党委第一书记。1955 年 1 月至 1964 年 10 月,兼任江西省第一、第二、第三、第四届政协主席。1956 年 4 月至 1965 年 5 月 26 日,兼任江西省军区政治委员。1956 年 7 月至 1966 年 5 月,任中共江西省委书记处第一书记。1958 年 6 月,兼任江西大学校长。1961 年 2 月至 1967 年 1 月,兼任中共中央华东局书记处书记。1962 年 9 月至 1968 年 2 月,兼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福州军区第三政治委员。 在主政江西期间,杨尚奎高度重视江西的经济建设。他深入调研江西的省情,积极推动农业、工业等产业的发展。在农业方面,他鼓励农民开展多种经营,推广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提高农业产量。在工业领域,他积极引进项目,加强工业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提升江西的工业水平。他还十分关注教育、文化、卫生等社会事业的发展,致力于提高江西人民的生活质量。在他的领导下,江西在经济、社会等各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进步。 1966 年,“文化大革命” 爆发,杨尚奎受到迫害,下放安义印刷厂劳动。但他始终坚守对党的忠诚和对正义的信念。1973 年 2 月,他恢复工作,任中共江西省委委员、江西省革命委员会副主任(至 1978 年 2 月)。1975 年 2 月,当选为第四届全国人大代表。1976 年 10 月至 1982 年 11 月,任中共江西省委书记。1978 年 3 月至 1983 年 6 月,任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1979 年 12 月至 1983 年 4 月,兼任江西省第五届人大常委会主任。1980 年 11 月至 1983 年 5 月,任江西省第五届人大常委会党组书记。他还是中共七大、八大代表,在中共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 1986 年 7 月 7 日,杨尚奎因病在南昌逝世,享年 82 岁。杨尚奎的一生,是为党和人民无私奉献的一生。他从革命战争的烽火硝烟中走来,历经磨难却初心不改;在和平建设时期,又为江西的发展呕心沥血。他的功绩和精神,深深铭刻在江西的土地上,也激励着后人不断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