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庆诒[公元1898年-1986年]+像 江苏省无锡人物 唐庆诒(1898 年-1986 年),江苏太仓岳王镇鹤市人,后定居无锡。他是一位学贯中西、德才兼备的英语大师,更是将毕生心血奉献给教育事业的杰出教育家。在近九十年的人生历程中,唐庆诒以其卓越的学识、坚毅的品质和对教育的赤诚热爱,在教育领域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培育出无数英才,为中国的教育事业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唐庆诒出生于一个书香世家,父亲唐文治是著名的教育家。在家庭浓厚的文化氛围熏陶下,唐庆诒自幼便展现出对知识的强烈渴望和过人的学习天赋。1910 年,年仅 12 岁的他便进入南洋公学附属中学(后称交通大学附属中学)学习。在校期间,他勤奋刻苦,成绩优异,不仅在国学方面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还对英语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和非凡的领悟能力。 1914 年,唐庆诒远渡重洋,前往美国深造。他先后就读于比洛特学院(现比洛伊特学院)和哥伦比亚大学。在美求学期间,唐庆诒全身心投入到学习中,广泛涉猎多学科知识。他的英语水平在不断的学习和实践中突飞猛进,其演讲才能更是令人瞩目。他以思想深邃、逻辑严密、表达精准、语音纯正的演讲风格,在全美各级英语演讲比赛中屡获佳绩。在 1916 年 12 月 11 日比洛特学院举行的校内英语演讲比赛中,唐庆诒精心准备,脱颖而出,取得全校第二名的优异成绩,并被推选为代表学校参加威斯康星州校际英语演讲比赛。在 1917 年 2 月 6 日举行的威斯康星州第 29 届大学校际英语演讲比赛上,他发表了题为《世界文明的循环》的演讲。演讲中,他指出当日耳曼民族尚在北海和波罗的海之滨捕猎野兽时,中国文化已处于黄金时期。他提出为实现国家政治统一和经济发展,需发扬民族精神、引进西方科技,通过道德教育融合东西方理想,铸造民族精神,掌握科学技术,进而使国家富强、人民富足,并呼吁美国人民助力中国实现新的发展循环。他的演讲稿措辞精准、逻辑严谨,演讲时声音洪亮、表情自然,与台下听众情感交融,最终赢得第一名的荣誉。1917 年 5 月,他参加美国 12 州州际英语演讲联赛,再次凭借出色的表现获得第二名,这一成绩轰动一时,美国媒体高度赞扬他 “不仅超越了其他种族和民族,也超越了美国的演讲者”。这些荣誉不仅为他个人赢得了声誉,更让世界看到了中国学子的风采。 1918 年,唐庆诒从比洛特学院毕业,随后考入哥伦比亚大学研究生院继续深造,并于 1920 年 2 月获得文科硕士学位。同年 9 月,他担任国际联盟公使衔秘书严鹤龄的文书,积累了丰富的外交实践经验。1921 年 4 月,唐庆诒怀着对祖国的深深眷恋和对教育事业的热忱,毅然回国。 1924 年,唐庆诒受淩鸿勋邀请,回到母校交通大学执教,从此开启了他漫长而辉煌的教育生涯。1925 年,他担任交通大学外文系主任。在教学过程中,唐庆诒授课方式独特且高效。他通常会先简要复习上节课的内容,接着指定一位同学朗读新课,随后对课文中的修辞、句法等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有时则会先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和提问,最后由他进行全面总结。他凭借深厚的中英文根基,能够将中英诗文对比讲读,其纯正的发音、广博的学识,让学生们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也享受着一场场听觉盛宴,学生们常用 “余音绕梁”“富有音乐之美” 来赞赏他的授课。他讲授的课程极为广泛,除英文外,还涵盖政治学、市政学、社会学、历史学、修辞学、英文诗选等。在国学专修学校,他还讲授中西文学批评、专家文选、诗词学等,其中 1939 年开设的 “中西文学批评” 是我国最早开设的比较文学课程之一,具有开拓创新的意义。此外,为普及古典文学知识,他先后于 1946 年春在上海凯旋广播电台播讲中国文学 20 讲,1957 年夏在上海人民广播电台讲授诗歌朗诵法等。 令人惋惜的是,1928 年,正当唐庆诒全身心投入教育事业之际,因长期用眼过度,他患上视网膜剥离症,多方医治无果,终至双目失明。但身体上的病痛并未击垮他,他以左丘明、弥尔顿等为榜样激励自己,坚守教育岗位。自欧洲求医无效回国后,黎照寰校长立即聘请他续任交大外国文学系主任。面对教学工作,他付出了数倍于常人的努力。例如批改作业时,他无法像常人一样阅读,只能另与学生分批会谈,讨论课卷,指示改正途径。1956 年 10 月,交大决定向全校教师开设英、德、日等外语课程,唐庆诒应邀担任英语班教学。由于听讲者人数众多、程度参差不齐,为照顾全面,课程内容涵盖了发音、语法、翻译以及应用文、科技文献等各个方面。 唐庆诒不仅在学术上造诣深厚,在为人处世方面也堪称楷模。在学生历次 “要民主,反内战,反饥饿” 的运动中,他都坚定地站在学生一边,和交大进步教授一起,积极参加声援和营救学生的行动。他胸怀宽广,知错能改。曾有一次错怪学生文章抄袭,在得知自己误会后,即刻向学生诚恳道歉,展现出高尚的人格魅力。他视力虽失,但听觉和嗅觉十分灵敏,课堂上偶有同学对弈或吃零食,他马上便能察觉,并耐心劝说同学们珍惜时光、好好学习,此后类似事情便不再发生。 受唐庆诒惠泽,交大学子中多有英文造诣深厚者。大翻译家屠岸于上世纪 40 年代入交通大学铁道管理系,在校时曾为唐庆诒做伴读,在伴读过程中深受唐庆诒的熏陶,为其日后从事专业文学翻译工作打下坚实的英文基础。在屠岸心目中,恩师 “是一位爱国的、进步的、为文化教育事业奉献了一生的杰出学者、教授、教育家”。许国璋教授原是交大管理系的学生,因英文出色被唐庆诒看中,担任了两年助教,从此爱上英语教学,后考入西南联大英文系,留英深造,终成为我国著名的英语教育家和语言学家。 十年浩劫期间,唐庆诒也未能幸免。虽因双目失明无需每日到校报到和接受批斗,但蛰居家中仍免不了遭受抄家、讯问等羞辱。其位于交大新村的宿舍还被一名工人造反派强行挤入,生活不得安宁。一次,唐庆诒上厕所时因动作慢,遭造反派谩骂、砸门,致使他心脏病发作。唐师母无奈向学校请求换房,却因当时的政治气氛困难重重。 拨乱反正以后,唐庆诒一家落实了政策,迁入新居。此时的老教授虽已年迈,但心情舒畅,仍热心为登门请教者耐心解答问题。1986 年 6 月 27 日,这位学贯中西的英语大师唐庆诒先生,在华东医院病逝,享年 88 岁。唐庆诒先生以其辛劳的一生,为交大的外语教学事业乃至中国的教育事业作出了杰出的贡献。他的教学思想和课堂艺术成为一笔宝贵的财富,他的人品和学养更是为广大师生树立了崇高的榜样,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教育工作者和学子们不断奋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