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唐有祺

中国科学院院士
唐有祺
唐有祺(1920年7月11日—2022年11月8日),男,出生于江苏南汇(现上海浦东新区 )。中国共产党党员,物理化学家,化学教育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教授。
唐有祺1942年毕业于同济大学;1950年7月从加州理工学院研究生院毕业,并获博士学位;1951年任清华大学副教授;1952年任教于北京大学化学系;1963年任北京大学教授;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84年任北京大学物理化学研究所所长;1991年任北京分子动态和稳态结构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2022年11月8日在北京逝世,享年103岁 。
唐有祺[中国科学院院士]+像 上海市浦东人物
唐有祺:从浦东走出的化学巨匠
在化学科学的广袤星空中,唐有祺院士宛如一颗璀璨夺目的恒星,以其卓越的智慧、无畏的探索精神与矢志不渝的家国情怀,照亮了我国晶体化学、结构化学等多个领域的发展道路。他出生于上海市浦东地区(原江苏省南汇县新场镇),从这片充满活力与希望的土地启航,在历经风雨的学术征程中,留下了一串串熠熠生辉的足迹,成为科学界的一座不朽丰碑。

浦东萌芽:开启求知之旅
1920年7月11日,唐有祺出生于上海市浦东新场镇的一户人家。彼时的浦东,虽未如现今这般高楼林立、繁华昌盛,但黄浦江畔独特的人文气息与商业活力,滋养着幼年的唐有祺。5岁时,他踏入新场小学,正式开启求知之路。在小学,唐有祺便展现出对知识的强烈渴望与过人的学习天赋,课堂上专注听讲,课后沉醉于书本的奇妙世界。1931年,11岁的他离开家乡,前往南汇县读初中。然而,当时的中国正处于风雨飘摇之际,“九一八事变”“一二八惨案”相继爆发,战争的阴霾笼罩大地,求学之路变得坎坷崎岖。但唐有祺并未被困难吓倒,他在动荡中坚持学业,凭借坚定的信念与顽强的毅力,于1934年以优异成绩考入上海中学。

在上海中学,唐有祺如鱼得水,这里先进的教学理念与丰富的学习资源,进一步激发了他对科学的热爱。他不仅在数理化等学科上成绩斐然,还开始关注国际局势与政治问题,这为他日后冲破重重阻碍、回归祖国埋下了伏笔。在这片知识的沃土上,唐有祺的视野不断拓宽,对世界的认知逐渐深入,一颗投身科学研究、报效祖国的种子,在他心中深深扎根。

辗转求学:砥砺坚韧品格
1937年,唐有祺高中毕业,怀着对科学的憧憬与抱负,他报考了同济大学化学专业。然而,“七七事变”的爆发,让时局陷入混乱,同济大学也被迫踏上艰难的迁徙之路。从上海吴淞迁至金华,再辗转至云南昆明、四川宜宾李庄,在纷飞的战火与艰苦的环境中,唐有祺始终未曾放弃对知识的追求。他跟随学校在动荡中坚持上课、做实验,克服了缺书少纸、设备简陋等诸多困难,于1942年顺利毕业,其毕业论文聚焦物理化学方向,展现出扎实的专业功底与深刻的思考能力。

毕业后,唐有祺怀着实业救国的理想,积极投身国家经济建设。他先后前往昆明协助筹备制磷厂,又到重庆渝鑫钢铁厂研究从白云石中提取氧化镁制作碱性耐高温炉衬。1943年,他考入中央大学化学系成为研究生,可不久后,为了专注于当时国内急需的电解铁片研究,他毅然放弃学业,与人合办重庆钟声电化冶炼厂。这段从事实业的经历,让唐有祺深刻认识到理论与实践结合的重要性,也更加坚定了他提升学识、为国家解决关键技术问题的决心。

负笈海外:勇攀学术高峰
1946年,在国内局势逐渐稳定后,唐有祺在师长的帮助下,远渡重洋,前往美国加州理工学院深造。他有幸师从两次荣获诺贝尔奖的鲍林教授,主攻X射线晶体学和化学键本质,旁及量子力学和统计力学。在鲍林教授的指导下,唐有祺如饥似渴地汲取前沿知识,凭借扎实的专业基础与卓越的科研能力,迅速在学术研究中崭露头角。

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他成功攻克了晶体学界两个极具挑战性的前沿问题。其一,精确确定了铂铜合金的晶体结构,这一成果为合金材料的进一步研究与应用提供了关键基础;其二,阐明了六次甲基四铵与金属盐形成沉淀复合物的本质,为相关领域的化学反应机制研究开辟了新视角。凭借这些突出成就,1950年7月,唐有祺顺利获得博士学位,并因其出色表现,被鲍林实验室留任进行博士后研究。在此期间,他开始涉足蛋白晶体学领域,以一些血红蛋白晶体为对象,运用X射线解析蛋白质结构,成为国际上首批从事蛋白质晶体学及分子生物学研究的少数学者之一,为后续推动中国化学生物学的建立与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归心似箭:投身祖国建设
新中国的成立,如同一道曙光,照亮了无数海外学子的报国之路,唐有祺便是其中一员。尽管在美国的科研工作进展顺利,前景一片光明,但他毅然决定放弃优越的条件,回归百废待兴的祖国。1951年5月,他利用到瑞典参加国际学术会议的契机,突破英国、法国方面的重重封锁,历经3个多月的艰难旅程,终于在8月回到祖国怀抱。同年9月,唐有祺受聘于清华大学化学系,迅速投入到教学与科研工作中,开设了“分子结构和化学键本质”新课程,为国内化学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

1952年,全国院系调整,唐有祺转入北京大学化学系。此后的70年,他始终坚守在北大的教学科研一线,为我国化学学科的发展奉献了毕生心血。初到北大,他便开设了国际上首门“结晶化学”课程,填补了国内该领域教学的空白。同时,他积极筹建结构化学实验室,招收研究生和进修教师,致力于培养结构化学研究人才。在艰苦的条件下,唐有祺带领团队取得了新中国第一批结构化学研究成果,为中国结构化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所培养的人才在我国后续的结构化学研究,尤其是胰岛素晶体结构测定等重要工作中发挥了关键作用。

科研硕果:奠定学科基石
唐有祺在晶体化学领域的贡献堪称卓越。他带领团队在X - 射线晶体学研究中一路披荆斩棘,取得了一系列创新性成果。完成了具有高临界温度氧化物超导体系Y - Ba - Cu - O、ZSM - 5分子筛等的合成与结构测定,通过深入研究,清晰地揭示了这些物质的结构与性能关系。在多核铜、银、钼、钨等过渡金属簇合物的研究方面,他系统地开展工作,对其合成方法、结构特点及成键规律进行了深入探究。此外,他还积极与国内多家单位合作,开展重要化学体系的结构与功能关系研究,为高温超导、分子筛催化剂等功能体系的研发提供了重要理论支撑,相关研究成果荣获1987年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等多项奖励。

在生物大分子晶体结构研究领域,唐有祺同样功绩卓著。1965年,我国在世界上首次人工合成结晶胰岛素,唐有祺极具前瞻性地提出,运用X射线衍射方法测定胰岛素晶体的空间结构,这一建议在1966年被采纳,他也因此被推举为胰岛素晶体结构测定项目的学术带头人。在科研条件艰苦、技术难度巨大的情况下,唐有祺带领团队历经多年不懈努力,于1971年成功解出猪胰岛素晶体结构,该项工作于1982年荣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此后,从1982年起,他又领导团队在北大恢复蛋白质结构分析工作,系统测定了多种胰蛋白酶抑制剂与胰蛋白酶复合物的晶体结构,揭示了蛋白抑制剂与胰蛋白酶的结合模式,利用高分辨晶体结构确定了抑制剂片段的氨基酸序列,为相关酶的催化机理研究奠定了坚实的结构基础,相关工作于1991年获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

七十年代初,唐有祺在化工厂开门办学期间,基于对高效复相催化剂构效关系的深入思考,提出了自发单层分散理论。随后,他与合作者们开展了长达二十多年的系统研究,成功揭示了具有普遍性的自发单层分散原理。该原理对于研制高效催化剂、吸附剂等众多功能体系具有极为重要的指导意义。基于此原理,他与谢有畅等人发明的一氧化碳吸附剂性能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打破了国外技术垄断,为我国煤化工和环保产业的发展立下汗马功劳。自发单层分散原理以及据此开发的一氧化碳分离技术成果,先后获得1987年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一等奖和2006年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并于2005年被评选为“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

学科开拓:引领学术潮流
唐有祺先生极为重视学科建设对我国科学技术水平提升以及国民经济发展的强大推动作用。1978年,在总结团队在自发单层分散理论和固体表面结构与功能关系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他在国内率先提出建设分子工程学的思想,并在《分子工程学学科建设雏议》一文中,明确确立了建设分子工程学学科的目标。此后,他与徐如人先生等众多优秀科学家携手,组织并指导科研团队,开展了长期系统的分子工程学学科建设研究。通过实施两届国家攀登计划项目和三期973计划项目,在分子工程学领域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基础与应用研究成果,培养了大批优秀科技人才,为我国化学及相关学科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获得了科技部的高度表彰和多项国家奖励。唐有祺开创的中国分子工程学研究,如同一场及时雨,有力地推动了我国相关学科的蓬勃发展。

随着小分子晶体结构解析技术的日益成熟,唐有祺敏锐地洞察到蛋白质等生物大分子的结构解析将成为未来结构化学研究的前沿热点,且进入分子水平的化学将在生物学发展中发挥巨大作用。鉴于生命问题对人类的极端重要性,他极力倡导在中国推动“化学生物学”研究。1991年10月,他以“生命过程中的重要的化学问题研究”为题,成功申请到首批国家攀登项目,这一举措如同一颗火种,点燃了全国范围内化学与生物学交叉研究的热情。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有机化学研究所、感光化学研究所、细胞所、复旦大学遗传所、南京大学、吉林大学、北京医科大学药学院(现北京大学药学院)等众多研究单位的一大批化学家及生物学家纷纷响应,投身到这一新兴交叉领域。唐有祺领导的北京大学团队从八十年代末开始,深入开展蛋白质序列与结构和功能关系研究,成功解析了多个重要蛋白质的结构,所发展的功能蛋白质设计和药物设计方法在国内外得到广泛应用,极大地推动了我国药物设计和蛋白质设计领域的发展,为我国在这一前沿领域的研究争得了一席之地。

荣誉加身:德艺双馨楷模
唐有祺凭借其在化学领域的杰出贡献,赢得了众多荣誉与广泛赞誉。1980年,他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这一荣誉是对他在科研工作中卓越成就的高度认可。1986年,他当选为中国化学会理事长,在推动国内化学学术交流与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引领作用。1991年,他担任北京分子动态和稳态结构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为实验室的建设与发展倾注了大量心血,助力其成为国内顶尖、国际知名的科研平台。1996年,他荣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成就奖,这一奖项进一步彰显了他在科学研究领域的卓越地位。此外,他的研究成果还多次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教委科技进步奖等重要奖项,其编著的《结晶化学》《统计力学及其在物理化学中的应用》《对称性原理》等书籍,成为高等学校广泛使用的经典教材,为培养一代又一代化学专业人才发挥了重要作用。

除了在科研与教学方面成就斐然,唐有祺还积极参与社会活动,担任第六届全国政协委员,第七届、八届全国政协常委,九三学社第六届、七届、八届中央委员会委员等职务,为国家的科技发展战略与教育事业建言献策,展现出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与家国情怀。

巨星陨落:精神永垂不朽
2022年11月8日13时34分,唐有祺因病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与世长辞,享年103岁。尽管唐有祺院士离开了我们,但他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与卓越科研成就,将永远铭刻在中国科学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他从上海浦东的小镇出发,一路拼搏,在化学领域创造了无数辉煌,为我国化学学科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对科学的执着追求、对祖国的无限热爱、对教育的无私奉献,成为激励一代又一代科研工作者勇攀科学高峰的强大动力。唐有祺院士的一生,是为科学事业奋斗的一生,是为国家和人民奉献的一生,他的精神将永远熠熠生辉,指引着后来者在科学探索的道路上奋勇前行。 
上一篇:龚惠兴下一篇:龚祖同
中国科学院院士、晶体物理学家
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大学原党委书记、校长
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少将
浙江省委原书记
中国作家
矢志不渝的革命实干家
原武汉军区副政委
陕西省委原第一书记
坚定的革命志士
江宁地区农业生产的骨干力量
上海剧作家协会原副主席
黑龙江省委原书记
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国人民解放军少将
中共中央组织部原部长
浙江省委原书记
中国工程院院士
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
原中顾委委员、中央党校原校长
中国科学院院士
山东省委原书记
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少将
辽宁省委原书记
原河南省委书记
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
原第四机械工业部党组书记、部长
甘肃省委原书记
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
蒙古自治区党委书记
肃宁县人物
苏联最后一任领导人
首任乌克兰总统
原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第三指挥部政委
香港影视界泰斗、资深演员
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中国科学院院士
大丰区人物
山西省委书记
雷州抗日游击大队大队长
革命烈士
德才兼备的英语大师
中国科学院院士
近代上海著名茶叶商人
清华学堂第二任监督
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围棋职业棋手
中华民国首任内阁总理
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院士

最新评论

2024全球富豪榜

百岁老人榜

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院士

发明家

企业家

2024年各省首富榜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Archiver

手机版

小黑屋

520笔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