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张劲夫

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
张劲夫
张劲夫,这位在中国近现代历史上留下深刻印记的人物,是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无产阶级革命家,更是我国科技和财经战线的杰出领导人。他以坚定的信仰、卓越的才能和无私的奉献,为国家的独立、民族的解放以及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1914 年 6 月 6 日,张劲夫出生于安徽肥东,原名张世德。他自幼在这片江淮大地上成长,艰苦的生活环境塑造了他坚毅的性格。青年时期,张劲夫进入陶行知创办的南京晓庄学校就读。这所别具一格的学校,提倡半工半读,积极宣扬抗日救国思想。在这样的氛围中,张劲夫深受熏陶,思想不断追求进步,逐步成长为一名坚定的共产主义信仰者。1935 年冬,他毅然加入中国共产党,从此踏上了为党和人民事业奋斗的征程。
九一八事变后,山河破碎,民族危亡。张劲夫怀着满腔的爱国热情,积极投身于抗日救亡宣传活动中。他参与编辑《生活教育》杂志,通过这一平台,传播抗日主张,唤起民众的爱国意识。1932 年冬,他前往上海郊区大场山海工学团,担任教师,后成为团长(即校长)。在这里,他不仅传授知识,更注重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为抗日救亡事业培育新生力量。1935 年 12 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后,张劲夫先后担任上海国难教育社中共总党团委员、中共战地服务团特别支部委员等职务,积极组织和参与抗日活动。
1937 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张劲夫领导上海战地服务团在卢汉部云南部队中开展抗日救国宣传教育工作。他们深入部队,向官兵们宣传抗日的重要性,激发大家的爱国热情和战斗意志。上海沦陷后,张劲夫率战地服务团转入市郊,展开艰苦的游击战争。不久后,他调到中共江苏省委军委机关工作,为组织和策划抗日武装斗争发挥了重要作用。1938 年初,他撤至武汉,4 月担任中共安徽省工作委员会常务委员兼宣传部部长,积极推动安徽地区的抗日救亡运动。1939 年 5 月,张劲夫出任新四军江北指挥部政治部副主任,并任中共鄂豫皖区党委常务委员兼民运部部长,在敌后积极发动群众,建立抗日根据地。1940 年 1 月,他担任中共皖东津浦路东省委书记,兼任新四军第五支队政治部主任,参与领导创建津浦路东抗日根据地。在艰苦的斗争环境中,他带领当地军民,与日军展开了激烈的战斗,为保卫根据地、打击侵略者作出了巨大贡献。1941 年 1 月皖南事变后,张劲夫任新四军第二师政治部副主任,1942 年 2 月起担任新四军第二师四旅政治委员,兼任中共淮南区党委宣传部部长,率部坚持淮南敌后抗日游击战争。在长期的抗日斗争中,张劲夫展现出了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和坚定的革命意志,为抗日战争的胜利立下了赫赫战功。
解放战争时期,张劲夫先后担任中共鲁南第二地委书记兼鲁南军区第二军分区政治委员,鲁中南行政公署副主任等职务。他积极组织和领导当地的革命斗争,为推翻国民党反动统治,建立新中国而努力奋斗。1949 年夏,他随军南下,担任中共浙江省杭州市委副书记兼杭州市副市长,参与华东解放战争,为解放全中国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新中国成立后,张劲夫迎来了新的挑战和使命。他历任中共浙江省委常务委员兼浙江省人民政府财政经济委员会主任,华东军政委员会财政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国务院地方工业部副部长等职。在财经战线上,他充分发挥自己的领导才能,为新中国的经济建设出谋划策,推动地方工业的发展,为国家的经济恢复和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
1960 年,张劲夫担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任等职,投身于我国的科技事业。当时,我国的科技基础薄弱,面临着诸多困难和挑战。张劲夫走马上任后,立即组织数百名科学家,制定了我国 12 年科技发展远景规划。这一规划,犹如一盏明灯,为新中国原子弹、导弹、半导体、自动化、计算机、电子学等原先空白一片的高科技发展勾画出了宏伟蓝图,被认为是我国科学技术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在制定和实施规划的过程中,张劲夫深知人才的重要性。他礼贤下士,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积极为科学家们创造良好的科研环境。著名土壤力学专家陈宗基,早年留学荷兰,回国后在中科院从事研究。他的夫人是位荷兰人,回国后生活不习惯,总是吵着要回荷兰。张劲夫得知后,让院里特地买了一架好钢琴,免费借给陈宗基的夫人使用。夫人有了钢琴,心情好了很多,也不再吵着回荷兰了,陈宗基也能安心研究,为国家的土壤问题作出了重要贡献。自动控制专家陆元九,家庭出身是地主,在中科院工作期间思想包袱很重。为了让他消除顾虑,全身心投入科研,张劲夫特意找到总理,让国务院办公室给陆元九的家乡政府去了一封信,将陆元九的家人保护了起来,使得陆元九能够全身心地主持开展中国单自由度液浮陀螺、液浮摆式加速度表和液浮陀螺稳定平台的研制工作。
在 “反右” 斗争期间,中科院的一些著名科学家也被卷入旋涡。张劲夫十分忧虑,他深知科学家们一旦卷入其中,必然会给正在进行的研制原子弹、导弹以及其他科学研究带来极为不利的后果。经过再三考虑,他决定亲自向毛泽东陈述自己的看法。见到毛泽东后,张劲夫坦率直言:“主席,你不是让我们向科学进军吗?中国现在没有多少科学家,这些科学家个个都是宝贝,应该对他们采取保护政策。不然,向科学进军,12 年规划很难实现。” 听完张劲夫的意见,毛泽东爽快地说:“你张劲夫还敢讲出这样的意见,好哇!有道理嘛!” 随后,毛泽东让中央书记处根据张劲夫的意见,起草一个保护自然科学家的文件,由中央发给全党。就这样,张劲夫凭着自己的胆略,从毛泽东那里讨得了 “尚方宝剑”,保护了一大批科学家,使中国科技事业,尤其是 “两弹一星” 的研制工作,少走了一段弯路。
当时的中科院有一位名叫杜润生的干部,曾在中央农村工作部工作过,因工作失误被毛泽东点名批评为 “小脚女人”,并被降职到中国科学院。当时基本没人敢接近他,怕受政治连累。但张劲夫赏识他的才干,果敢地对他委以重任,让他担任中科院党组副书记一职。1960 年中苏关系破裂后,苏联科学院希望派一名科学家来中国考察人参问题,分管外事的杜润生未请示张劲夫便复电表示同意,此事被捅到毛泽东那里,毛泽东大为恼火,批评了张劲夫。但张劲夫认为杜润生业务突出,提拔重用他是工作需要,甚至表示要撤职就撤自己的职。在张劲夫的据理力争下,杜润生只是写了份检查,仍保留职务。后来杜润生在起草《科学十四条》等工作中发挥了关键作用,成为中科院资深的农村问题专家,被誉为 “中国农村改革之父”。张劲夫顶着压力重用杜润生的故事,成为科技界的美谈。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央号召 “除四害”,将麻雀列为 “四害” 之一。几位生物学家找到张劲夫,认为麻雀虽吃稻谷,但也吃害虫,不应被列为 “四害”,消灭麻雀可能会引发严重后果,并列举了普鲁士国王消灭麻雀后发生大规模虫害以及法国滥捕麻雀导致农作物歉收的例子。张劲夫重视科学家们的反对意见,多次向毛泽东反映。尽管有人劝他,“灭四害” 是中央集体决策,搞不好会影响政治前途,但张劲夫不为所动,还以个人名义写了《关于麻雀问题向主席的报告》给毛泽东,主张取消消灭麻雀。报告最终得到毛泽东采纳,毛泽东批示:“麻雀不要打了,代之以臭虫。” 张劲夫和科学家们的意见获得采纳,麻雀的劫难终告结束。
1975 年后,张劲夫历任国务院财政部部长,中共安徽省委第一书记、安徽省省长,并兼任安徽省军区第一政治委员。在安徽任职期间,他积极推动安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改革。当时,安徽正在进行 “包产到户” 的试点。在对小岗村的试点进行充分调研以及听取群众意见后,张劲夫向中央汇报道:“之前我们计划以三年为限,进行三年包产到户试点,但就现在的成果和局势来看,完全不需要这个限制,长时间推行下去没有问题。” 在他的推动下,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很快在安徽大规模推行起来,吹响了全国农村改革开放的号角。
1982 年起,张劲夫担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国务委员兼国家经济委员会主任。1983 年 7 月,中央成立了以姚依林为组长,方毅、张劲夫、宋平为成员的中央引进国外智力领导小组(简称 “中央引智办”),并确定由张劲夫负责日常工作。当时正值改革开放初期,受多年 “左” 倾思想影响,引进国外智力工作在思想、政策、体制等方面存在诸多障碍。张劲夫从全局出发,提出引进智力的重大课题,使引智工作紧密结合经济发展和改革的中心开展。他主张技贸结合,用贸易做筹码,引进核心技术和培养人才,在引进、消化、吸收的基础上再创新。1984 年,上海宝钢在引进价值 5 亿美元的热轧设备和价值 3 亿美元的连铸设备国际招标时,张劲夫提出中标的重要条件之一,就是中标方必须转让核心技术,让中国工程技术专家参加设计和制造的全过程。这一举措,为我国企业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培养自身技术人才开辟了新的道路。
张劲夫在中共第八届候补中央委员、第十一、十二届中央委员,第三、四届全国政协常务委员,在中共十三大上被选为中央顾问委员会常务委员。他始终关注着党和国家的事业发展,积极为党和国家的决策提供宝贵的建议和意见。
2015 年 7 月 31 日 23 时 58 分,张劲夫同志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 101 岁。他的一生,是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的一生,是为国家和人民无私奉献的一生。他在革命战争年代,出生入死,为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立下不朽功勋;在和平建设时期,他在科技和财经战线上辛勤耕耘,为国家的繁荣富强作出卓越贡献。他的功绩将永载史册,他的精神将永远激励着后人奋勇前行。

上一篇:卢荣景下一篇:徐克勤
第八届中央候补委员
清末民国官员,清华大学校长
中央政治局常委
中央政治局委员
原煤炭工业部部长、党组书记
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中将
晚清明将
原重庆市委书记
原全国政协副主席
国务院副总理
原湖南省委书记
中国现代银行之父
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中将
中国科学院院士
原中共云南省委第一书记
中国人民解放军少将
苏联第 5 任最高领导人
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
青海省委原书记
原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
中国人民解放军开国少将
开国上将
原北京市委委员
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
国务院原副总理
陕西省委原书记
中国著名电影表演艺术家
中国工程院院士
国宝级国剧名伶
中共中央组织部原部长
中国工程院院士
浙江省委原书记
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
辽宁省委原书记
中国科学院院士
原中顾委委员、中央党校原校长
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
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少将
山东省委原书记
原河南省委书记
佛山市卫生局原局长

最新评论

2024全球富豪榜

百岁老人榜

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院士

发明家

企业家

2024年各省首富榜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Archiver

手机版

小黑屋

520笔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