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易辰:矢志不渝的奋斗者 杨易辰,一位在中国革命、建设与法治进程中熠熠生辉的重要人物。他以坚定的信仰、无畏的勇气和卓越的领导才能,在不同历史阶段展现出非凡担当,为国家独立、人民解放以及地方发展、法治建设奉献了毕生精力,其功绩与精神令人敬仰。 1914 年,杨易辰出生于辽宁法库。这片土地见证了他的成长,也塑造了他坚韧不拔的性格。自幼,杨易辰便显露出对知识的渴望和对家国命运的关切。6 岁时,他踏入私塾,开启求学历程,13 岁进入法库县第三高小读书,后于 1929 年就读于哈尔滨第三中学。1931 年初,他到沈阳启明中学补习班读书,不久转至冯庸大学预科高中继续学业。学生时代的杨易辰,在动荡的时局中,早早觉醒了救国救民的意识。 1935 年,“一二・九” 学生运动爆发,杨易辰积极投身其中。彼时,他从天津法商学院转至北平中国大学法律系学习,在这场伟大的爱国运动中,杨易辰担任中国大学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大队长,组织并参与了多次抗日救国游行示威活动。他不顾个人安危,勇敢地站在斗争前列,向民众宣传抗日救亡思想,展现出强烈的爱国情怀和果敢的行动能力。1936 年 2 月,杨易辰正式参加革命,同年 9 月,他加入中国共产党,从此,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成为他坚定不移的信念。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杨易辰迅速响应号召,投身到抗日救亡的洪流中。1937 年 7 月,他组织并参加北平学生移动剧团,南下宣传抗日救亡。剧团成员们一路辗转,深入城乡各地,通过演出话剧、演讲等形式,激发广大民众的抗日热情。1938 年,杨易辰前往延安,进入马列学院学习。在延安,他系统地学习了马克思主义理论,进一步坚定了理想信念,提升了理论素养。1939 年 9 月,他出任冀南区党委宣传部编审科科长,后担任冀南第三地委宣传部长兼肥乡县委书记。在冀南地区,他带领当地军民与敌人展开艰苦卓绝的斗争。面对日军的频繁 “扫荡”,他组织群众开展游击战,破坏敌人交通线,同时积极开展减租减息运动,改善群众生活,巩固抗日根据地。1942 年,杨易辰担任中央平原分局第七地委副书记,他在艰难的环境中,不断巩固和扩大根据地,为抗战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抗战胜利后,杨易辰率地方干部团奔赴东北。在东北,他先后担任辽宁省铁岭中心县委书记、辽吉省第一地委书记、辽北省第二地委书记等职务。到任后,他迅速投入到建立人民政权和人民武装的工作中。他带领干部们深入农村,发动群众,开展土地改革运动,使广大农民获得土地,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革命积极性。同时,他积极组织力量打击敌伪残余势力,维护地方治安,为东北地区的稳定和解放奠定了坚实基础。在辽沈战役期间,他全力组织支前和后勤工作,为战役的胜利提供了有力保障。 新中国成立后,杨易辰在地方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他先后担任辽西省委常委、省政府主席和省委书记。在辽西任职期间,他积极组织群众恢复和发展工农业生产。他深入工厂、农村,了解生产情况,制定了一系列促进生产发展的政策措施。在农业方面,他推动新区土地改革和农业互助合作运动,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在工业方面,他积极扶持企业发展,推动工业生产的恢复与发展。同时,他还组织开展抗美援朝、保家卫国运动,激发了广大群众的爱国热情,巩固了新生的人民政权。 1954 年 8 月,东北区划调整,杨易辰调任黑龙江省委常委、副省长、省委书记处书记,主管财贸工作。在黑龙江,他始终将发展地方经济、改善群众生活放在首位。他极具前瞻性地组织对粮、煤、木、油等 “原” 字号产品实行深加工,提升产品附加值,促进经济发展。他号召各级领导干部争当 “蚕鱼分子”,鼓励干部们积极推动农林牧副渔各业全面发展。在他的努力下,黑龙江的经济发展取得显著成效。然而,“文化大革命” 期间,杨易辰遭受残酷迫害,被下放劳动改造。即便身处逆境,他依然坚守信仰,对党忠诚。1972 年 5 月,在周恩来总理的直接关怀下,他重新恢复工作。恢复工作后,他利用一切机会积极抓工作、抓生产,努力弥补动乱造成的损失。 “文化大革命” 结束后,杨易辰担任黑龙江省委第一书记等重要职务。他带头解放思想、拨乱反正,领导和组织全省平反冤假错案,全面落实党的干部政策,使一大批干部重新回到工作岗位,为黑龙江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他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主动调整区域经济布局,大力推进农业机械化,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他重视和支持工业、商贸企业扩权改革,激发企业的发展活力。同时,他狠抓科技教育事业,为黑龙江的长远发展奠定人才基础。在他的领导下,黑龙江的经济社会实现快速发展。他还高度重视党的建设,强调抓基层、打基础,抓典型、促工作,不断增强各级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在黑龙江工作的 30 年里,他尽心竭力为人民群众谋福祉,为巩固祖国边防贡献力量,深受广大干部群众的衷心拥护。 1983 年 4 月,杨易辰调任最高人民检察院党组副书记,同年 6 月,当选为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在担任检察长期间,他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检察事业作出了卓越贡献。当时,检察机关刚刚恢复重建不久,他带领全国检察机关大力推进检察业务建设和队伍建设。他积极推动检察机关投入 “严打” 斗争,在强调与其他政法部门密切配合的同时,注重从检察环节防止和减少错捕、错诉案件,为维护社会治安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面对改革开放后经济领域犯罪日益严重的现象,他敏锐地提出将打击经济犯罪作为检察机关的主要任务,并推动各级检察机关成立举报中心,加大查办力度,有力维护了社会主义经济秩序。他把法纪检察工作摆在重要位置,依法查办国家工作人员侵犯公民民主权利、人身权利犯罪和渎职犯罪案件,认真处理公民的控告、申诉,纠正了建国以来的冤假错案 3.1 万件,切实保护了公民合法权益。他明确要求进一步完善包括法律监督在内的监督制约机制,积极探索建立具有中国特色、法律监督功能完备、富有效力、与整个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相协调的检察制度。他高度重视检察队伍建设,坚持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并重,大力推进干部队伍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努力打造一支公正廉洁、执法如山的检察队伍。1985 年 4 月,杨易辰到山西考察工作时,在河津县集市上接待群众来访,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首次在基层直接接访。他充分肯定河津县检察院变 “上访” 为 “下访” 的信访改革举措,1986 年 8 月,最高人民检察院转发河津县检察院实行 “挂牌办案” 经验,推动解决人民群众信访申诉难的问题。 1988 年 3 月,杨易辰不再担任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职务。此后,他虽离开领导岗位,但依然心系国家和人民。1997 年 6 月 28 日,杨易辰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享年 83 岁。 杨易辰的一生,是为国家和人民无私奉献的一生。他历经革命斗争的血与火考验,无论环境多么险恶,始终坚定理想信念,对党忠诚不渝。他始终坚持走群众路线,关心群众疾苦,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他坚持真理、敢于担当,在大是大非面前立场坚定,毫不退缩。他胸怀大局、克己奉公,一生清正廉洁,对自己和身边人严格要求。他的光辉业绩和崇高品格,深深铭刻在中国革命、建设与法治的历史进程中,激励着无数后来者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