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定的改革开拓者、务实的发展推动者、廉洁奉公的人民公仆 —— 林若 林若(1924 年 10 月 - 2012 年 10 月 7 日),广东潮安人,中山大学文学院毕业,本科学历。他是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久经考验的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在广东乃至全国的发展进程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功绩。 1924 年 10 月,林若诞生在广东潮安这片土地上。青少年时期,他就积极接受进步思想的熏陶。在梅州东山中学读书时,他便对革命真理充满了向往,全身心地投入到中共地下党领导的抗日救亡运动之中。1945 年 5 月,林若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从此开启了他为党和人民事业不懈奋斗的征程。同年 7 月,他考入中山大学文学院,在校园里,他积极团结、引导进步青年紧紧跟随共产党的步伐,踊跃参与爱国学生运动。1947 年 1 月,由于身份暴露,他毅然前往东江游击区工作,先后担任东江第二支队教导员、粤赣湘边纵队支队政治指导员、团政治处主任等职务,在艰难的革命斗争环境中,锤炼了坚定的意志和出色的领导能力。 1950 年 3 月起,林若的工作重点转向地方建设。他历任中共广东省珠江地委政策研究室城市组组长,中山县土改工作队队长,东莞县五区土改工作队队长、区工委书记,东莞县委宣传部部长,县委副书记、书记等职务。在东莞工作期间,他全身心地投入到土地改革工作中,深入乡村,与农民群众打成一片,充分了解他们的需求和疾苦,大力推动农业、手工业、私营工商业的改造。他积极组织兴修水利,改善农田灌溉条件,为农业生产的发展奠定基础;同时,高度重视教育事业的振兴,努力改善办学条件,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为改变当地贫穷落后面貌付出了诸多心血,深受当地群众的爱戴和尊敬。 1966 年 7 月,林若担任中共广东省湛江地委第一副书记。然而,“文革” 期间,他不幸受到冲击和迫害,但他始终坚守对党的忠诚和对共产主义事业的信念,未曾有过丝毫动摇。1971 年 2 月后,他历任湛江地委常委,南方日报社党委副书记、革委会副主任,省委运动办副主任,中共广州市委书记(当时设有第一书记)。1977 年 7 月,林若再次回到湛江,担任地委书记。此时,他展现出了非凡的改革勇气和敏锐的洞察力。1977 年冬天,他在海康县(现雷州市)北和公社谭葛大队试点推行包产到户,这一举措犹如一声春雷,迅速改变了谭葛大队长期以来生产靠贷款、吃粮靠返销、生活靠救济的困境。尽管在当时的政治气候下,他还不能公开号召各地全面推行,但他坚决支持这一改革探索。随着消息的传播,湛江不少地方纷纷效仿,到 1980 年上半年,湛江率先允许各地试行包产到户,比中央下发允许贫困 “三靠队” 包产到户的 75 号文件还要早。到 1980 年底,湛江大部分农村实现了包产到户,农村经济形势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他也因此支持点燃了广东农村改革的第一把火。 1982 年 12 月,林若担任中共广东省委书记(当时设有第一书记),此后,他在广东的发展中发挥了更为关键的引领作用。彼时,国务院批复广东为综合改革试验区,广东的改革开放进入攻坚阶段。林若团结带领省委领导班子,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和中央推进改革开放的大政方针,紧密结合广东实际,解放思想,大胆探索。他明确提出在坚持社会主义、发展商品经济、鼓励市场竞争、改进领导方法等方面必须树立新观念、新标准的思路,大力推进以市场为取向的改革,全方位推动广东改革开放各项事业向纵深发展。 林若十分重视全省区域协调发展,将大量的精力和心血投入到落后山区的开发建设中。自 1985 年主持省委工作起,省委、省政府每年都会召开一次山区工作会议,研究制定山区开发的战略举措,引导山区广大干部群众走上治山致富的道路。他果断作出 “五年消灭荒山,十年绿化广东大地” 的重大决策。当时,经过三次大砍伐,到 1985 年,全省 1.5 亿亩山地中森林面积大幅减少,荒山荒坡超过全省山地总面积的 1/3,水土流失问题也十分严重。为了表明决心,林若在电话会议上强调:“十年绿化广东,省委是有决心的,我也是有决心的。不把广东绿化起来,死不瞑目。” 他不仅言辞坚定,更是身先士卒,亲自带队到从化的水南、黄溪村办点,参与植树造林。从 1986 年到 1990 年,广东共组织了五次造林绿化大检查,通过严格的奖罚机制,激励各地积极投身绿化工作。1991 年 3 月,广东省被国务院授予 “全国荒山造林绿化第一省” 的荣誉称号,1993 年底,“十年绿化广东” 的目标提前两年基本实现,林若也因此被亲切地称为 “造林书记”。 在推动乡镇企业发展方面,林若同样不遗余力。他多次率队到江苏、浙江、福建等地学习先进经验,并结合广东实际研究和制定扶持乡镇企业发展的有力措施,强调对乡镇企业要坚决放宽政策,大开 “绿灯”。在他的推动下,广东乡镇企业蓬勃发展,东莞、中山、顺德、南海成为当时闻名全国的广东 “四小虎”,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将 “四小虎” 的发展模式总括为 “珠江模式”,这其中离不开林若的积极推动与贡献。 林若稳步推进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充分发挥价格的市场调节作用,在全国率先放开物价,大力推行国有企业改革,给企业放权让利,使各项改革取得重大突破。同时,他坚持两个文明一起抓,倡导社会主义文明新风,推动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等各项事业协调发展,让广大干部群众的思想观念和精神面貌发生了深刻变化。他高度重视党的建设,切实加强各级领导班子建设和基层组织建设,大力推进党风廉政建设,旗帜鲜明地惩治腐败。1983 年至 1986 年,他亲自抓广东整党工作,组织查处了一批大案要案,惩治了一批腐败分子,为广东的健康发展营造了良好的政治生态。 1991 年 1 月,林若转任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在此期间,他高度重视人大立法工作,主导制定了一系列有影响力的地方性法规,积极推动行政机关严格依法办事,对广东依法治省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他注重加大监督力度,积极推进人大监督机制不断完善,为广东的法治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 1997 年 1 月,林若从领导岗位上退下来后,依然心系国家和人民。他担任广东省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主任、广东省老区促进会理事长等职务,继续发挥余热。他关注国计民生,经常以老党员的身份深入调查研究,围绕改革发展和社会热点问题建言献策,为解决老少边穷地区 “读书难、行路难、看病难” 等问题竭尽全力。 2012 年 10 月 7 日 20 时 10 分,林若同志因病在广州逝世,享年 89 岁。林若同志在近 70 年的革命生涯中,始终坚定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对党和革命事业无限忠诚,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保持共产党人甘于奉献、艰苦奋斗、廉洁奉公的本色。他坚持原则,顾全大局,无论是革命战争年代,还是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时期,虽历经坎坷,但始终保持革命乐观主义精神,认真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他求真务实,开拓进取,具有高超的领导艺术和驾驭全局的能力,是坚持党的民主集中制、注重科学决策的典范,也是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爱护干部、团结同志的榜样。他的一生,是为党和人民无私奉献的一生,他的功绩和精神将永远铭记在人们心中,激励着后人不断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奋勇前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