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德三[公元1898年-1930年,革命先驱“王氏三杰”]+像 云南大理祥云县人物 王德三,原名王懋廷,又名王正麟。云南祥云人。 先后就读于大理中学、昆明成德中学。1921年考入北京大学,参加学生爱国运动,加入北大马克思学说研究会。1922年经邓中夏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1926年春赴广州到黄埔军官学校第三期任政治教官,同年冬兼国民革命军第三军留守处政治训练班主任。1928年夏赴苏联莫斯科,6、7月出席中国共产党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曾被选入大会组织、宣传、军事等委员会并在大会上发言。成立中共云南省委,被选为省委书记。他是云南农民武装起义主要领导者组织者。因叛徒出卖被捕。 1930年12月31日于昆明英勇就义。 王德三(1898年—1930年),原名王懋廷,字正麟,云南大理祥云县人,是中国共产党早期在云南地区的重要领导人,与兄长王复生、弟弟王馨廷并称“王氏三杰”,是云南革命史上极具影响力的革命先驱。他的一生短暂而壮烈,始终致力于马克思主义在云南的传播和党组织的建立,为云南人民的解放事业奠定了重要基础。以下从早年求学、革命启蒙、组织建设、武装斗争及英勇就义等阶段,详细介绍其生平事迹: 一、出身书香门第,求学路上的思想觉醒(1898年—1920年) 1、家世背景与早期教育 王德三出生于祥云县王家庄一个书香世家,父亲王兆瑞是清末秀才,重视子女教育,家中藏书丰富。受家庭氛围熏陶,王德三自幼聪慧好学,6岁入私塾,13岁进入祥云县立高等小学堂,15岁考入大理省立第二中学。在校期间,他不仅学业优异,还广泛阅读经史子集,养成了独立思考的习惯。 2、赴京求学与思想转变 1917年,王德三从大理二中毕业后,随兄长王复生赴北京求学,考入北京大学预科,后升入哲学系。当时的北京正值新文化运动兴起,陈独秀、李大钊、胡适等思想先驱的言论广泛传播,《新青年》等进步刊物深刻冲击着传统观念。王德三深受影响,逐渐摆脱封建思想束缚,开始关注社会现实问题。 3、接触马克思主义与革命启蒙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王德三积极参与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成为学生运动的骨干。他在李大钊的引导下,系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逐渐认识到只有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才能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1920年,他参与组织北京大学马克思学说研究会,与邓中夏、罗章龙等进步青年一起研讨马克思主义著作,思想上完成了从民主主义者到共产主义者的转变。 二、投身革命洪流,播撒马克思主义火种(1921年—1926年) 1、加入中国共产党,投身北方革命 1922年,王德三经邓中夏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早期共产党员之一。入党后,他积极参与北方地区的工人运动,先后到京汉铁路、正太铁路等地组织工人罢工,发动群众反抗资本家的剥削。1923年,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失败后,王德三奉命到陕西开展工作,担任中共西安特支委员,在学校和工厂中宣传革命思想,发展党团员,建立基层党组织。 2、赴法留学与理论深造 1924年,王德三受党组织派遣,赴法国勤工俭学,进入巴黎大学学习。在法期间,他参与了旅欧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的活动,与周恩来、赵世炎等同志密切交往,进一步深化了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1925年,五卅运动爆发后,王德三积极组织旅法华人声援国内反帝斗争,因遭到法国政府迫害,于1926年初被迫回国。 3、南下广州,参与国民革命 回国后,王德三到广州黄埔军校工作,担任政治部宣传科科长,负责政治教育和宣传工作。他结合革命理论与实际,编写教材、发表演讲,向军校学员传播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思想,培养了大批革命军事人才。与此同时,他还参与了国民革命军第二次东征的政治工作,在东征途中深入群众,发动农民支援革命军队,积累了丰富的群众工作经验。 三、重返云南,建立和领导地方党组织(1927年—1929年) 1、临危受命,回滇开展革命工作 1927年,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全国革命形势转入低潮。为加强云南地区的革命领导,中共中央决定派王德三回滇工作。同年7月,王德三抵达昆明,随即召开会议,改组中共云南特支,成立中共云南临时省委,担任临时省委书记。当时云南党组织力量薄弱,且面临龙云政府的严密监视,王德三以极大的勇气和智慧,开始了艰苦的建党工作。 2、深入基层,发展党组织与群众运动 王德三提出“到农村去,到工厂去”的工作方针,亲自深入昆明、个旧、蒙自等地的工厂、矿山和农村,发动工人、农民和少数民族群众。他在个旧锡矿组织工人罢工,要求改善劳动条件;在蒙自、屏边等地发动农民抗租抗税,建立农民协会;同时,他十分重视少数民族工作,深入彝族、哈尼族等村寨,学习民族语言,了解民族习俗,宣传党的民族政策,培养了一批少数民族革命骨干。 至1928年底,云南党组织已发展到17个县,建立了20多个党支部,党员人数达150余人,还成立了共青团云南省委和职工运动委员会、农民运动委员会等机构,形成了较为完整的组织体系。马克思主义的火种在云岭大地广泛传播,为云南革命奠定了组织基础。 3、主持召开云南第一次党员代表大会 1928年10月,王德三在蒙自市查尼皮村主持召开中共云南第一次党员代表大会,这是云南党组织历史上第一次全省性的党代会。会议总结了云南党组织建立以来的工作经验,讨论了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斗争的问题,通过了《云南现状与党的任务决议案》等文件,选举产生了中共云南第一届省委,王德三继续担任省委书记。这次会议统一了全省党员的思想,明确了革命方向,标志着云南党组织走向成熟。 四、领导武装斗争,探索云南革命道路(1929年—1930年) 1、策划组织武装起义 随着云南革命形势的发展,王德三认识到建立革命武装的重要性。1929年,他先后到陆良、寻甸、安宁等地,联络当地农民武装和进步青年,策划武装起义。在陆良,他与地下党员徐文烈、李希白等制定了起义计划,准备夺取县城政权,建立苏维埃政府。尽管由于叛徒告密和敌我力量悬殊,陆良起义最终失败,但这是云南党组织领导武装斗争的一次重要尝试,积累了宝贵的经验教训。 2、编写《云南农民运动大纲》 为指导云南农村革命斗争,王德三深入调查研究,结合云南少数民族众多、农村经济落后的特点,编写了《云南农民运动大纲》。大纲详细分析了云南农村的阶级状况,提出了发动农民开展抗租、抗税、抗债斗争的具体策略,强调要团结少数民族群众,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这份大纲成为云南早期农民运动的重要指导文件,体现了王德三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云南实际相结合的探索精神。 五、英勇就义,革命精神永垂不朽(1930年) 1、不幸被捕,狱中坚贞不屈 1930年11月,由于叛徒出卖,王德三在昆明西郊大普吉村被捕。入狱后,敌人对他施以严刑拷打,妄图逼迫他交出云南党组织的名单和活动计划。但王德三始终坚贞不屈,面对敌人的威逼利诱,他义正词严地说:“我是共产党员,为人民谋幸福是我的宗旨,头可断,血可流,党的秘密不能泄露!” 在狱中,王德三还写下了感人至深的遗书,其中一封写给父亲:“儿已将身许党国,虽死无憾。惟愿父亲大人勿以儿为念,善自保养身体……儿之热血,将洒遍云岭高原,儿之精神,将永励后之来者。”另一封写给妻子:“你要坚决地跟着党走,把孩子抚养成人,让他继承父志,为革命事业奋斗到底。”这些文字字字泣血,展现了一个共产党员的崇高理想和革命气节。 2、壮烈牺牲,精神长存 1930年12月31日,王德三与战友李国柱、吴澄等被押赴昆明雨花台刑场。临刑前,他昂首挺胸,高呼“中国共产党万岁”“打倒国民党反动派”等口号,从容就义,年仅32岁。 王德三的牺牲是云南革命的重大损失,但他播下的革命火种并未熄灭。在他的影响下,“王氏三杰”中的兄长王复生(云南大学教授,中共党员,1941年在北平被日军逮捕杀害)、弟弟王馨廷(早年参加革命,1925年病逝)都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献出了力量,他们的事迹被后人称为“一门三杰,满门忠烈”。 六、历史评价与精神传承 王德三是云南早期党组织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者,他将马克思主义的真理与云南的革命实际相结合,为云南党组织的建立和发展、为云南各族人民的解放事业作出了卓越贡献。他的一生,是追求真理、献身革命的一生,是将个人命运与民族前途紧密相连的一生。 如今,王德三的故乡祥云县王家庄已成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他的故居和事迹陈列馆每年吸引着无数参观者。他的革命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云南儿女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成为云岭大地上永不磨灭的精神丰碑。 王德三用生命践行了共产党员的初心和使命,正如他在遗书中所说:“我的血不会白流,它将灌溉出自由之花,开放在云岭高原上。”他的精神,永远值得后人缅怀与传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