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强,1959年10月10日出生于内蒙古呼和浩特市,水文地质环境地质学家,现任第十四届全国政协委员、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煤矿水害防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
武强:矿山治水领域的璀璨之星
在能源与矿业工程的广袤领域中,武强院士宛如一颗耀眼的星辰,以其卓越的智慧、坚韧的毅力和无私的奉献,为矿山防治水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的人生经历,是一部充满拼搏与奋斗的传奇,激励着无数后来者勇攀科学高峰。
草原之子,踏上学术征途
1959年10月10日,武强出生于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辽阔无垠的草原赋予了他豁达的胸怀和坚韧不拔的“蒙古马”品格,这些特质伴随他一生,成为他在学术道路上不断前行的强大动力。
1977年,高考制度的恢复,为无数怀揣梦想的青年打开了一扇通往知识殿堂的大门,武强便是其中之一。他凭借着扎实的知识储备和对未知世界的强烈渴望,成功考入河北地质学院,选择了水文地质与工程地质专业。在大学期间,武强如饥似渴地汲取专业知识,课堂上,他总是全神贯注,积极与老师互动;课后,他一头扎进图书馆,查阅大量专业文献,不断拓宽自己的知识面。这段充实的大学生活,为他日后的学术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985年,武强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继续深造。在这里,他先后获得硕士和博士学位。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武强选择了矿井水文地质方面的研究课题,这一领域当时面临着诸多难题和挑战,但他毅然决然地投身其中。他的选择得到了我国著名矿井水文地质学家田开铭教授的认可和悉心指导。在田开铭教授的言传身教下,武强不仅在学术上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更培养了严谨的治学态度和勇于探索的精神。
投身科研,攻克矿山水害难题
1991年博士毕业后,武强进入中国矿业大学(北京)从事博士后研究并任教,从此开启了他在矿山防治水领域的科研征程。当时,矿山水害问题严重威胁着煤矿安全生产,频繁发生的透水事故不仅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更夺走了许多矿工的生命。武强看在眼里,急在心中,他深知自己肩负的责任重大。
为了深入了解矿山水害的形成机制和防治方法,武强经常深入矿山实地调研踏勘,亲自下井观测地下出水点、采集水样岩样。矿井下环境恶劣,黑暗潮湿,充满了各种危险,但武强从未退缩过。他常常一待就是一整天,与矿工们一起工作,详细记录各种数据和现象。通过大量的实地调研和实验分析,武强逐渐掌握了矿山水害的规律和特点。
在科研工作中,武强勇于创新,敢于突破传统理论的束缚。他提出了一系列具有创新性的理论和方法,为矿山水害防治提供了全新的思路和解决方案。例如,在矿山突水灾害预测预报与防治方面,他提出了煤层底板和顶板两大类主要突水灾害预测预报的“脆弱性指数法”和“三图双预测法”。这两种方法通过对地质条件、水文地质参数等多方面因素的综合分析,能够更加准确地预测突水灾害的发生,为有效遏制矿山水害事故和保障安全生产做出了重要贡献。此外,他还发现了矿山突水新类型,提出薄弱带延迟突水评价预测方法和防治技术,进一步完善了矿山水害防治的理论体系。
在建立华北型煤田立体充水地质结构模式方面,武强也取得了重大突破。他通过对华北型煤田大量地质资料的研究和分析,提出了区域矿床水文地质类型划分方案。这一方案有效指导了该煤田区域矿床水文地质勘探、评价预测和水害防控等工作,极大提高了其工程应用水平,为华北型煤田的安全开采提供了有力保障。
针对富煤贫水北方矿区矿井水防治、利用、生态环保三者之间的尖锐矛盾,武强提出了矿井排水、供水、生态环保三位一体优化结合的经济 - 水力管理理论和广义与狭义两种结合模式及应用条件。这一理论和模式的提出,为妥善解决矿区水资源合理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问题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方法,实现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有机统一。
为了提高矿山水害防治的信息化水平,武强还带领团队研发了水文地质条件三维可视分析系统。该系统利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和地理信息系统(GIS),将复杂的水文地质条件以直观、形象的三维模型展示出来,为矿山水害防治提供了基础地质虚拟平台,大大提高了水害防治决策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抢险救援,守护矿工生命安全
武强不仅在科研领域成果丰硕,还在抢险救援一线发挥着关键作用。作为国务院特别重大透水事故调查专家组组长,他先后负责了6次特别重大透水矿难现场抢险救援或调查研究工作,其中,2010年3月28日发生的山西王家岭透水事故令他刻骨铭心。
事故发生时,153名矿工被困井下,情况万分危急。武强临危受命,第一时间赶赴事故现场。到达现场后,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明确充水水源。通过认真研究透水事故发生的位置、水样化学分析结果以及透水发生的淹没过程,他判断这是老空水。然而,他的这一判断遭到了多方质疑,因为王家岭主井以南并没有国家许可开采的矿井,而且所采水样化验报告也显示,水质并不具备酸性或硫化氢固有气味的老空水特点。但武强坚信自己的判断,他解释说:“老空水是具备这些特点,但我们也不能单凭这些性质和表征来判断它是不是老空水,那样是不科学的。因为井下的水质是动态的,随着时间的变化而演化。”最终,事实证明武强的判断是正确的。明确了水源后,他带领专家组制定了科学合理的救援方案。在救援过程中,武强始终坚守在现场,与救援人员一起日夜奋战。经过艰苦努力,最终救出受困8天8夜的115名矿工,创造了世界矿山救援史上的奇迹。
除了王家岭透水事故,武强还参与了广东梅州大兴煤矿、河南洛阳侍沟煤矿、山西大同左云新井煤矿、广西百色那读煤矿、神华乌海骆驼山矿等特别重大透水矿难的现场抢险救援或调查研究工作。在每一次救援行动中,他都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全力以赴地投入到工作中,为抢救矿工生命和减少事故损失做出了巨大贡献,成为了水害中矿工生命的守护神。
国际舞台,提升学术影响力
凭借在矿山防治水领域的卓越成就,武强逐渐在国际舞台上崭露头角。2017年,他以高票当选为国际矿井水协会(IMWA)副主席,这是该国际组织自成立以来第一次亚洲人获此殊荣。在担任副主席期间,武强积极推动国际矿井水协会与中国矿业界的交流与合作,为提升我国在国际矿井水研究领域的地位和影响力做出了重要贡献。
同时,武强凭借自己深厚的学术造诣,成为国际SCI期刊《Mine Water and the Environment》的副主编,之后又成为《Environmental Earth Sciences》的编委。在这些国际学术期刊任职期间,他积极参与期刊的编辑和审稿工作,向世界展示中国在矿山防治水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和技术进展,吸引了众多国际同行的关注和认可。
在武强的带领下,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成立了国际水害防治研究中心,这是国际矿井水协会(IMWA)在全球设立的唯一的研究中心。该中心的成立,为国内外矿山防治水领域的专家学者提供了一个交流与合作的平台,促进了国际间的学术交流和技术合作,进一步提升了我国矿山防治水技术的国际影响力。
教育育人,传承科研精神
作为一名高校教师,武强始终将教育育人视为自己的重要职责。他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科研项目,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他的课堂生动有趣,充满激情,常常将自己在科研和实践中的经验和案例融入到教学中,使学生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专业知识。
武强十分重视团队建设,他带领的科研团队获得了教育部优秀创新团队和中国科协矿山安全团队的称号。在团队中,他关心每一位成员的成长和发展,注重发挥每个人的优势,营造了良好的科研氛围。他言传身教,将自己严谨的治学态度和勇于探索的科研精神传递给每一位团队成员,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优秀的矿山防治水领域专业人才。这些人才如今已成为我国矿山防治水事业的中坚力量,在各自的岗位上发光发热。
荣誉加身,砥砺前行不止步
多年来,武强在科研、教学和抢险救援等方面的杰出表现赢得了众多荣誉和奖项。他曾获得中国首届十位“优秀博士后奖”、“李四光地质科技奖”、“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全国创新争先奖”及“全国优秀教师”和“北京市人民教师”等称号。他先后出版中英文专著13部,发表学术论文300余篇,其中SCI检索60余篇,EI检索140余篇;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省部级一等奖10项;获美国、中国香港和国家授权发明专利近60项,国家授权软件著作权26项;主编国家技术标准和手册工具书多部。这些荣誉和成果,是对他多年来辛勤付出和卓越贡献的高度认可。
然而,武强并没有满足于已取得的成绩。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矿山防治水领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他深知,绿色矿山建设和矿业绿色发展已成为时代的主题,实现“双碳”目标对煤炭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此,他带领团队聚焦绿色矿山建设和矿业绿色发展,提出了“煤 - 水”双资源协调开采理论与技术。通过采用矿井排水、供水、生态环保“三位一体”优化结合方法,以及针对具备回灌条件的矿井采用矿井水控制、处理、利用、回灌、生态环保“五位一体”优化结合模式和方法,成功解决了矿山安全生产、供水保障、生态环保三者之间的尖锐矛盾,为我国煤炭行业的绿色发展提供了新的路径和方法。
如今,武强依然活跃在科研和教学一线,他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着一名科学家的责任与担当。他就像一位不知疲倦的开拓者,在矿山防治水领域不断探索前行,为保障矿山安全生产、保护生态环境和推动能源工业科技进步贡献着自己的力量。他的故事,激励着更多的人投身于科学研究,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