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锡五:坚定的革命者与忠诚的人民公仆 刘锡五,一位在中国革命与建设历程中留下坚实足迹的重要人物。他以坚定的共产主义信仰为指引,在复杂艰险的环境中,凭借卓越的领导能力与无畏的奉献精神,始终坚守在为党和人民事业奋斗的第一线。从投身革命初期的热血青年,到肩负地方与中央重要领导职责,刘锡五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为国家的独立解放与社会主义建设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1903 年,刘锡五出生于河南省孟县。孟县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这片土地孕育了无数仁人志士。刘锡五自幼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心中早早种下了正义与爱国的种子。1921 年,他踏入开封圣安得烈中学,开启了求学生涯。在校期间,刘锡五积极参与学生爱国运动,以满腔热血投身到反帝反封建的斗争浪潮中。然而,他的这一正义之举却触怒了校方,最终被无情开除。但这一挫折并未浇灭他心中的爱国之火,反而更加坚定了他追求真理、改变社会现状的决心。 1924 年 8 月,刘锡五在北京新京学院补习班学习。在这里,他结识了武胡景,并经其介绍,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这次入团经历,成为他人生的重要转折点,使他正式踏上了革命道路。1925 年春,在何孟雄的推荐下,刘锡五进入上海大学社会科学系深造。上海大学当时是进步思想的重要传播阵地,汇聚了众多革命先驱与优秀学者。刘锡五在这里如饥似渴地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不断提升自己的思想觉悟和理论水平。同年,震惊中外的五卅运动爆发,刘锡五毫不犹豫地投身其中,积极参与组织和领导学生运动,勇敢地与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展开斗争。在运动过程中,他不幸被巡捕房关押,但敌人的囚禁并未使他屈服,反而让他更加深刻地认识到革命的艰巨性和必要性。1925 年 10 月,刘锡五在上海转为中共党员,从此,他将自己的一生与党的事业紧密相连,为实现共产主义理想奋斗终身。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刘锡五在革命斗争的第一线辗转奋战,不断积累经验,展现出卓越的领导才能。1926 年,他参加了上海第一次武装起义,起义过程中,他冲锋在前,不畏艰险,充分发挥了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同年 8 月,刘锡五担任中共上海浦东区委宣传部部长,积极开展宣传工作,为扩大党的影响力、动员群众参与革命做出了重要贡献。11 月,他响应党组织号召,回到家乡孟县,负责国民党县党部工作。他巧妙地利用这一身份,积极开展统战工作,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为革命事业的发展创造有利条件。1927 年 2 月,刘锡五回到上海大学,并参与中共吴淞区委领导江湾工作。5 月后,他被派到中共河南省委军委工作,深入高桂滋部开展兵运工作,努力争取军队中的进步力量,为革命武装的壮大奠定基础。大革命失败后,白色恐怖笼罩全国,革命形势异常严峻。刘锡五毫不退缩,继续在江苏、上海等地从事党的地下工作。1927 年冬,他前往上海向党中央报告工作,为党中央制定正确的革命策略提供了重要依据。1928 年后,刘锡五历任中共上海法南区委宣传部部长、沪西区委组织部部长,中共江苏省委组织部秘书,沪西区委代理书记,中央文化工作委员会委员、秘书长等职。在这些岗位上,他积极组织和领导工人运动,巧妙地与敌人周旋,为保存和发展党的力量做出了不懈努力。1929 年秋,刘锡五参与主持召开上海反日大同盟代表会议,进一步推动了抗日救亡运动的发展。1930 年夏,他被派往东北,担任中共沈阳市委书记,在东北地区积极开展党的工作,组织和发动群众,为建立抗日根据地做准备。7 月,他改任中共满洲局省委代理职工部长,致力于团结和领导工人阶级,壮大抗日力量。同年 12 月,刘锡五调任中华全国铁路总工会中共党团书记兼铁路总工会秘书长,不久后又被选为中共北平市委书记。1931 年夏,他兼任全国总工会华北特派员,并被选为中共顺直省委常务委员、省委职工运动委员会书记。然而,1931 年 7 月,由于叛徒出卖,刘锡五在北平不幸被捕入狱。在狱中,他遭受了敌人的残酷迫害,但始终坚贞不屈。在秘密党支部的领导下,他积极组织难友与敌人进行顽强斗争,展现出了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和崇高的革命气节。他把自己的钱全部交给狱中党支部,用作革命经费,同时还和难友们一起购买马列著作和进步报刊,努力学习,被难友们称为 “老学究”。1936 年 11 月,在党组织的积极营救下,刘锡五终于重获自由。 出狱后的刘锡五,立即投身到抗日救亡的伟大事业中。1937 年 2 月,他来到革命圣地延安,先后担任中共中央组织部干事,地方科科长,干部训练班主任等职。在延安期间,他积极参与干部培训工作,为党培养了大批优秀干部,为抗日战争的胜利提供了坚实的人才保障。1939 年 9 月,刘锡五调任中共中央北方局组织部部长,1941 年 3 月被指定为中央北方局委员。在这一时期,他参与领导了华北地区党的建设工作,积极发展和巩固抗日根据地,组织和发动群众开展敌后抗日游击战争。他深入基层,了解群众需求,制定了一系列符合实际的政策和策略,为华北地区的抗日斗争做出了卓越贡献。 解放战争时期,刘锡五调到东北工作,历任西满二地委书记、中共嫩江地委书记,军分区政委、中共嫩江省委书记兼嫩江军区政治委员,中共中央东北局组织部副部长、部长,中共吉林省委书记等职。在东北,他积极参与解放东北的动员组织工作,领导当地军民开展土地改革,调动广大农民的革命积极性,为解放战争的胜利提供了有力支持。同时,他还注重加强党的组织建设,选拔和培养了一批优秀干部,为东北地区的解放和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刘锡五继续在不同岗位上为国家的建设和发展贡献力量。1949 至 1952 年,他担任中共吉林省委书记兼吉林省军区政治委员,中共中央东北局委员,东北人民政府监察委员会主任。在吉林工作期间,他积极推动地方经济建设,加强党的领导,为吉林省的稳定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1955 年起至 1966 年,刘锡五担任中共中央监察委员会常务委员、副书记、书记等职。在监察工作岗位上,他坚持原则,公正廉洁,积极开展反腐败斗争,为维护党的纪律和纯洁性付出了巨大努力。他还被选为第三届全国政协常务委员,积极参与国家政治协商,为国家的发展建言献策。 然而,在 “文化大革命” 中,刘锡五受到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的诬陷和严重迫害。但他始终坚信党的领导,对党忠诚不渝,与反革命集团进行了坚决的斗争。1970 年 2 月 28 日,刘锡五在郑州含冤去世。1979 年,中共中央给予刘锡五平反昭雪、恢复名誉,他的功绩和精神得到了党和人民的高度认可。 刘锡五的一生,是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的一生,是为党和人民无私奉献的一生。他在革命战争年代出生入死,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兢兢业业,为国家的独立、民族的解放和人民的幸福奉献了自己的一切。他的坚定信念、高尚品德和卓越贡献,将永远铭刻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历史丰碑上,激励着后人不断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