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厉麟似[公元1896年-1970年,著名教育家、外交家、语言学家]+像 浙江省杭州人物 厉麟似(1896年2月18日-1970年10月21日),原名厉家祥,字麟似,生于浙江杭州,中国近现代文教界代表人物,教育家、外交家、语言学家。 厉麟似于1915年毕业于同济大学语言科,后赴日本上智大学留学四年;回国后考取了官费赴德留学生,在德国期间先后获得了德国耶拿大学法学硕士学位与海德堡大学哲学博士学位;1921年在德国创建了景星学社;1930年返回祖国,通过蒋介石进入南京国民政府教育部;1936年与顾维钧等人一同被推举为国联中国分会——中国国联同志会理事;1937年与国民党高层意见相左,辞去国民政府职务,投身抗日救亡;1949年拒绝了蒋介石的赴台邀请,在周恩来的挽留下留在了大陆; 1956年受邀来到上海外国语学院,筹建德语专业;1970年10月21日在上海逝世,终年74岁。 享誉国际的抗日儒将厉麟似是中国抗日救亡的思想领袖,被称为“中国的圣雄甘地”。厉麟似是位列“影响中国历史的十位教育大家”的教育家,是中国电影事业的重要奠基人。厉麟似为中国抗日军队的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是抗日军队主力“德械师”的创建者之一,其军事研究成为中国抗日军队建设的重要指导依据。 厉麟似生平与成就综述一、早年经历与学术奠基家学渊源 - 出生于杭州厉氏书香世家,家族自清代大文豪厉鹗起,历代皆为饱学之士。祖父与曾祖父为清代举人,父亲厉良玉为国学大家、西泠印社创始人之一,家族重视教育,厉麟似幼年即接受严格国学训练,两岁识字,三岁诵读《三字经》《千字文》。
海外求学 - 1915年毕业于同济大学后赴日留学,主修教育与文学;后获官费赴德,先后获耶拿大学法学硕士、海德堡大学哲学博士学位。在德十年间,研习政治学、教育学、军事学及多门外语(英、法、俄),并游历欧洲多国。
学术组织创建 - 1921年在德国创立景星学社,为中国首个海外汉学研究组织,推动“中学西播”,创办《中德年鉴》《中国》等刊物,举办中国文化展览。与汉学家卫礼贤、周恩来等留德学人交往密切,获希特勒赏识。
二、文教与外交事业国民政府任职 - 1930年归国后进入国民政府教育部,历任社会教育司司长、考试院考选委员会副委员长等职,参与国防设计委员会国际组工作,为蒋介石提供对德战略建议。
中欧文化交流 - 1932年出使欧洲八国,推动教育合作,联合蔡元培等人成立世界文化合作中国协会、中德文化协会,担任实际负责人,促进中德官员互访与经贸交流。
- 翻译德国军事著作(如塞克特《一个军人之思想》),影响国民党军方战略思想。
电影与教育改革 - 任国民政府电影检查委员会常委,推动国产电影分级制度,推介《渔光曲》等影片参加国际电影节,编纂中国首部《中国电影年鉴(1934)》。
三、抗战时期的贡献抗日救亡行动 - 1937年组织上海文化界救亡协会,发动文化界抗日宣传;通过国联同志会向国际社会呼吁制裁日本,争取舆论支持。
“非暴力不合作”抗争 - 上海沦陷后拒绝日伪利诱,坚守“孤岛”,任教暨南大学,培养抗日人才。支持梅兰芳等文化人抵抗侵略,倡导“非暴力不合作”理念。
四、晚年与新中国建设拒绝赴台,投身新中国的教育事业 - 1949年留大陆,拥护中共领导,任暨南大学、大夏大学教授,后筹建上海外国语学院(现上海外国语大学)德语专业,培养外语人才。
学术遗产 - 1970年逝世,一生著译丰富,包括《国防论》《陆军改革建议书》等军事著作,及卫礼贤等西方学者译作。
五、主要成就与历史地位教育改革 - 推动中国近代教育体系现代化:
- 初等教育:制定《小学规程》,强调品德教育与科学启蒙。
- 中等教育:推行“三三制”学制,形成普通中学、师范中学、职业中学“三足鼎立”格局。
- 高等教育:促成国立大学合并与系科调整,优化教育资源分配。
文化外交 - “中学西渐”先驱:通过景星学社向欧洲传播易学、中医药、书画艺术,创办西方首本汉学期刊《汉学》,影响卫礼贤、荣格等学者。
- 双向交流:引进西方教育理念、军事思想、医学技术及法学理论,推动中德文化双向互动。
中医药国际化 - 与厉绥之合作译介中医文献至欧洲,促进西方对中医药理论的客观认知,开启中医药国际化进程。
六、个人生活与家族背景- 家庭背景:父亲厉良玉为金石书画名家,兄长厉绥之、厉尔康等均为民国时期重要人物;与徐志摩、郁达夫为杭州府中学堂同窗。
- 婚姻:1933年与钢琴家、电影演员唐丽玲结婚,证婚人为王世杰(后任外交部长)。
结语厉麟似一生跨越学术、教育、外交与抗日救亡多重领域,既是传统文化的守护者,亦是中西文明交流的桥梁。其“中学西播”与“西学东渐”的双向努力,为中国近代化转型与国际形象塑造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