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嘉锡(1915年10月26日—2001年6月4日),台湾省台南市人,祖籍福建省龙岩市永定县坎市镇浮山村。物理化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和科技组织领导者。
1934年,毕业于厦门大学化学系;1939年,获英国伦敦大学学院哲学博士学位;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81年5月,出任中国科学院院长;1988年后,任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农工民主党中央委员会主席、第三世界科学院副院长、九届全国政协副主席;1993年3月,当选为第八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
卢嘉锡工作涉及物理化学、结构化学、核化学和材料科学等多种学科领域。在结构化学研究工作中有杰出贡献,曾提出固氮酶活性中心的结构模型,从事结构与性能的关系研究等,对中国原子簇化学的发展起了重要推动作用,他所指导的新技术晶体材料科学研究,也取得了重大成绩。他早年设计的等倾角魏森保单晶X射线衍射照相的Lp因子倒数图,载入国际X射线晶体学手册,称为“卢氏图”。
早年经历与教育背景
卢嘉锡出生于一个知识分子家庭,父亲卢东启是一位爱国的归国华侨,在当地从事教育工作,这为卢嘉锡营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和成长环境。他自幼聪明好学,对自然科学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1930年,卢嘉锡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厦门大学预科,1934年毕业于厦门大学化学系,随后留校任教。在厦门大学期间,他勤奋刻苦,成绩优异,受到了师长的高度赞赏。1939年,卢嘉锡获得了前往英国伦敦大学学院留学的机会,在那里他跟随著名化学家萨格登教授从事物理化学研究。留学期间,卢嘉锡展现出了卓越的科研才华,他的研究成果得到了国际学术界的认可。
科研生涯与成就
结构化学研究:卢嘉锡在结构化学领域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他运用X射线衍射技术,对许多复杂的晶体结构进行了深入研究。例如,他对一些过渡金属配合物的结构研究,为理解化学键的本质和分子的空间构型提供了重要依据。他提出的“活性元件组装”理论,在化学结构与性能关系的研究方面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为新型功能材料的设计和合成提供了新的思路。
生物固氮研究:20世纪70年代,卢嘉锡开始致力于生物固氮的研究。他带领科研团队深入探索固氮酶的结构与功能,通过大量的实验和理论分析,提出了固氮酶活性中心的“福州模型”。这一模型在国际上引起了广泛关注,为生物固氮领域的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推动了我国在该领域的发展,使我国在生物固氮基础研究方面处于国际前沿水平。
培养科研人才:卢嘉锡不仅自己在科研上硕果累累,还十分重视科研人才的培养。他言传身教,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化学人才,这些学生如今已成为我国化学领域的中坚力量。他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鼓励他们勇于探索未知领域,为我国化学事业的发展储备了大量优秀人才。
教育贡献
厦门大学任教:卢嘉锡在厦门大学有着深厚的感情和长期的教育经历。他先后担任过厦门大学教授、化学系主任、副校长等职务。在教学过程中,他注重教学方法的改革和创新,采用生动形象的教学方式,将复杂的化学知识讲解得深入浅出,深受学生们的喜爱。他还积极推动厦门大学化学学科的建设和发展,提高了厦门大学化学学科在国内外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中国科学院工作:卢嘉锡曾担任中国科学院院长等重要职务。在中科院工作期间,他积极推动科研体制改革,加强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结合,促进了我国科学技术事业的全面发展。他重视科研基础设施的建设和科研队伍的培养,为我国科研事业的长远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社会活动与荣誉
社会活动:卢嘉锡积极参与国内外的学术交流活动,担任过多个国际学术组织的重要职务,为促进中国与国际科学界的交流与合作发挥了重要作用。他还关心国家的科技政策和教育事业的发展,多次参与国家科技发展战略的制定和咨询工作,为国家的科技决策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荣誉与奖项:卢嘉锡一生获得了众多荣誉和奖项。他是中国科学院院士,曾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等多项国家级奖项。此外,他还获得了许多国际荣誉,如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等,这些荣誉是对他在科学研究和教育领域杰出贡献的高度认可。
晚年生活与逝世
2001年6月4日,卢嘉锡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享年86岁。卢嘉锡的一生,是为科学事业不懈奋斗的一生,他的学术成就、教育理念和高尚品德,将永远铭记在中国科学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激励着后人不断追求科学真理,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卢嘉锡是一位杰出的科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他的生平事迹和卓越成就为我们树立了光辉的榜样。他对科学的执着追求、对教育的高度重视以及对国家和社会的无私奉献,将永远值得我们学习和敬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