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董建华

中国工程院院士
董建华
董建华[公元1918年-2001年,中国工程院院士]+像 上海市青浦人物。
董建华(1918年12月17日—2001年1月26日),上海市青浦县(今上海市青浦区)人,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医内科学专家。生前是北京中医学院东直门医院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
董建华:青浦区走出的中医泰斗
在我国医学发展的长河中,董建华宛如一颗璀璨的星辰,熠熠生辉。作为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中医学家与中医内科学家,他从上海青浦这片沃土出发,凭借对中医事业的满腔热忱与不懈探索,为中医的传承与创新立下了不朽功勋,成为后世医者敬仰与学习的楷模。

青浦岁月:中医梦想的萌芽
1918年12月17日,董建华出生于上海市青浦县的一个中医世家。其祖父与外祖父皆为当地备受尊崇的儒医,悬壶济世,声名远扬。在这样浓厚的中医氛围熏陶下,董建华自幼便对中医产生了深厚的兴趣。儿时,他常随长辈出入诊室,看着他们运用神奇的中医知识为患者解除病痛,心中满是敬佩与向往,一颗投身中医事业的种子悄然种下。

11岁时,董建华跟随前清秀才邹谱生、贡生赵雪炎潜心学习古文。这段经历为他打下了坚实的文化基础,使他日后能够深刻领悟中医经典著作中的深邃内涵。16岁时,在父亲的悉心安排下,他拜入上海名医严二陵门下,正式踏上中医学习之路。严二陵先生医术精湛,在内科、妇科、儿科以及疑难杂症的诊治上皆有独到之处,是江浙沪一带声名赫赫的中医大家。

跟随严师学习的日子里,董建华开启了如饥似渴的求知之旅。白天,他寸步不离地随师应诊,仔细观察老师如何问诊、切脉、开方,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夜晚,当喧嚣渐息,他便沉浸在《内经》《难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等中医经典著作的世界里,逐字逐句研读,汲取古人智慧。同时,他广泛涉猎《诸病源候论》《温病条辨》《时病论》等历代名家著作,博采众长。数年如一日的勤奋苦学,不仅让他掌握了深厚的中医理论知识,更从老师丰富的临床经验中获得了宝贵的实践启示,逐渐深得严师真传。

然而,董建华深知,要想在中医领域有所建树,成为一代名家,必须突破局限,广开思路。因此,他在跟随严师学习之余,还广泛收集历代名家的验方和医案,在临床实践中反复运用、比较和完善,为日后形成自己独特的学术思想奠定了坚实基础。

悬壶故里:初露锋芒
1941年,学有所成的董建华回到家乡青浦,正式悬壶济世。彼时,正值战乱时期,百姓生活困苦,疫病横行。面对这样的艰难时局,董建华心怀悲悯,不计报酬,全身心地投入到救治患者的工作中。无论是寒风凛冽的冬日,还是酷热难耐的盛夏,只要有患者求助,他总是毫不犹豫地背起药箱,奔赴患者家中。他凭借扎实的医术和认真负责的态度,精心诊治每一位患者,常常为了钻研一个疑难病症而废寝忘食。

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董建华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声名也逐渐在当地传开。许多患者慕名而来,他的诊室常常门庭若市。他不仅救治了大量饱受病痛折磨的百姓,还在实践中不断磨砺自己的医术,对各种病症的认识愈发深刻,为他未来在中医领域的深入研究和发展积累了宝贵经验。

1951年,怀着对中医事业发展的责任感,董建华带头组建了青浦县城厢区联合诊所,并担任所长。在他的带领下,联合诊所为当地居民提供了更为便捷、全面的医疗服务,极大地改善了当地的医疗条件。同时,他还积极参与县卫生协会的工作,担任县卫生协会主任以及县政协委员等职,为推动当地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建言献策,贡献力量。

进修深造与教学实践:知识的沉淀与传承
1955年,董建华迎来了人生中的一个重要契机。凭借在中医领域的出色表现和丰富临床经验,他被选送到江苏省中医进修学校(南京中医药大学前身)第一期中医进修班深造。在进修期间,他如海绵吸水般汲取新知识,进一步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由于成绩优异,表现突出,他受到了学校领导的高度认可,进修结束后,便留校任教,负责伤寒教研组的工作。

1957年,为了充实北京中医学院(现北京中医药大学)的师资力量,推动中医教育事业的发展,董建华奉调前往北京。他先后担任温病教研组组长、东直门医院内科主任等职。彼时,北京中医学院尚处于初创阶段,百废待兴。董建华不辞辛劳,全身心投入到教学试点工作中。他精心设计教学方案,编写教材,为培养中医人才呕心沥血。在教学过程中,他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不仅将自己深厚的理论知识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学生,还经常带领学生深入临床实践,指导他们如何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诊疗中。他严谨的治学态度和独特的教学方法,深受学生们的喜爱和尊敬,为北京中医学院的教学、临床和科研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1960年,因在教学和科研工作中的突出贡献,他被评为全国先进工作者。

此后,董建华的事业不断迈向新的高度。1974年,他受邀出席联合国第27届世界卫生大会,并在大会上作了关于中医的重要报告,向世界展示了中医的独特魅力和神奇疗效,为中医走向世界迈出了重要一步。1978年,他晋升为教授,并被任命为东直门医院副院长。他在教学、临床和科研等多方面全面发力,为中医事业的发展贡献着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学术创新:中医理论的传承与突破
在数十年如一日的理论研究和临床实践过程中,董建华对脾胃病的辩证论治进行了深入思考和探索,提出了具有开创性的“通降论”“气血论”“虚实论”学术观点。脾胃病作为现代社会的常见病、多发病,一直是中医临床研究的重点领域。董建华通过大量的临床观察和实践总结,发现现代人的脾胃病与古人相比存在诸多差异。基于此,他创新性地提出治疗脾胃病应重视胃的通降功能,强调“以通为用”的治疗理念,这一观点打破了传统的思维定式,为脾胃病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在“气血论”方面,他认为脾胃病的发生发展与气血运行密切相关,气血失调是脾胃病的重要病机之一。因此,在治疗脾胃病时,应注重调理气血,使气血通畅,脾胃功能得以恢复。而“虚实论”则强调了脾胃病虚实夹杂的特点,在临床治疗中,要准确判断虚实,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灵活运用扶正祛邪的治疗方法,做到有的放矢。这些学术观点的提出,极大地补充和完善了中医学脾胃病论治理论,对消化系统疾病及内科其他系统疾病的辩证和治疗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在中医界引起了广泛关注和深入讨论,推动了中医脾胃病学的发展。

在温热病的治疗上,董建华同样提出了极具价值的“辨治方法”等学术观点。温热病是一类在临床上较为常见且病情复杂多变的疾病,传统的治疗方法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董建华通过对温热病病因、病机、症状的深入研究,结合自己丰富的临床经验,提出了一套系统的辨治方法。他强调要根据温热病不同的发展阶段和临床表现,准确辨证论治,合理选用方剂和药物。这一辨治方法为温热病的治疗提供了更为科学、有效的方案,对温热病的深入研究和临床治疗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著作等身:学术成果的总结与传播
董建华不仅在临床实践和学术研究上成绩斐然,还十分注重将自己的经验和研究成果进行总结和传播,以惠及更多的医者和患者。他一生笔耕不辍,发表了100余篇学术论文,这些论文涵盖了中医内科学的多个领域,尤其是在脾胃病和温热病的研究方面,为中医界提供了丰富的学术参考。

同时,他还主编了10余部专著,其中《温热病论治》系统阐述了他对温热病的独特见解和辨治方法,对后世医者在温热病的诊疗上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内科心法》则是他多年临床经验的结晶,书中详细介绍了内科常见疾病的病因、病机、辨证论治以及用药经验,内容丰富,实用性强,成为中医临床工作者的重要参考书籍。此外,他还参与编写了全国第一部统编中医教材《中医内科学》,为规范和推动中医内科学的教学和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这些著作和教材的出版,不仅传播了中医知识和学术思想,还为中医人才的培养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对中医事业的传承和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院士风范:荣誉背后的担当
1994年,凭借在中医领域卓越的贡献和深厚的学术造诣,董建华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成为中医药界最早的院士之一。这一荣誉是对他多年来辛勤耕耘和杰出成就的高度认可,但董建华并未因此而骄傲自满。他深知,这一荣誉不仅是个人的荣耀,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

当选院士后,他更加积极地投身于中医事业的发展中。他担任了众多重要职务,如全国科学大会代表、国家科委中医专业组成员兼发明奖特约评审员、卫生部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中医药学会常务理事及内科分会主任委员等。在这些岗位上,他充分发挥自己的专业优势和影响力,为国家的中医科研政策制定、学术交流与合作、人才培养等方面出谋划策,贡献力量。

作为全国政协第五届委员,第六、七、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及教科文卫体委员会委员,董建华积极参政议政,关注中医药事业的发展。他在各种场合呼吁加强对中医药事业的支持和投入,推动中医药的现代化和国际化进程。他还多次出访瑞士、日本、意大利、喀麦隆、印度、菲律宾等国家,将中医文化传播到世界各地,增进了国际社会对中医的了解和认可。

桃李满园:培育中医栋梁之才
董建华始终将培养中医人才视为自己的重要使命。他深知,中医事业的传承与发展离不开一代又一代优秀人才的接续奋斗。在他长达40多年的教学生涯中,培养了大批优秀的中医人才,他们如今已成为我国中医界的中坚力量。

他提出了“多临床,早临床”的教学理念,强调实践在中医学习中的重要性。在教学过程中,他以身作则,带领学生深入临床一线,让他们在实践中积累经验,提高诊疗水平。他对学生要求严格,从理论知识的掌握到临床技能的操作,每一个环节都一丝不苟。同时,他又十分关爱学生,鼓励他们大胆思考,勇于创新。他经常与学生交流谈心,分享自己的学习和临床经验,为学生答疑解惑,指引方向。在他的悉心指导下,许多学生在中医领域取得了优异的成绩,继承和发扬了他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

巨星陨落:精神永垂不朽
2001年1月26日,董建华教授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享年83岁。他的离去,是我国中医界的重大损失。然而,他留下的宝贵学术遗产、高尚的医德医风以及对中医事业的执着追求精神,如同璀璨星辰,永远照亮着中医发展的道路。

董建华从上海青浦的一个小镇出发,一步一个脚印,成长为我国中医界的泰斗。他用一生的时间诠释了对中医事业的热爱与担当,为中医的传承、创新与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的故事激励着无数中医人不断探索前行,为推动中医事业的繁荣发展而努力奋斗。在中医发展的历史长河中,董建华的名字将永远闪耀着光芒,成为后人敬仰和学习的榜样 。 
上一篇:王家楫下一篇:陆钟武
第八届中央候补委员
清宣统帝爱新觉罗·溥仪之堂弟
原天津市委书记
原河北省省委第一书记
中国琴人、画家,吴门画派传人
国务院原副总理
中国工程院院士
成就斐然的画家
开国少将
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院士
清宣统帝爱新觉罗·溥仪之堂弟
广西壮族自治区第四届政协主席
山东省委原书记
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
江西省委原第一书记
原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副书记
中国人民解放军少将
中共福建省委原书记
中央军委纪委第二书记
民国泳坛的璀璨之星
文化传承的践行者
双城人物
中国工程院院士,“共和国勋章”获得者,杂交水稻之父
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工程院院士
香港特别行政区首任行政长官
磁县人物
宋朝词人
明嘉靖时诗人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董事长
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国古代十大画家
开国上将
中国工农红军早期领导人之一
建筑工程师
五代南唐画家
中国工程院院士

最新评论

2024全球富豪榜

百岁老人榜

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院士

发明家

企业家

2024年各省首富榜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Archiver

手机版

小黑屋

520笔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