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嘉庚(1874年10月21日—1961年8月12日),字科次,无党派人士, 福建省泉州府同安县集美社(今福建省厦门市集美区)人,祖籍河南固始县。中国近现代爱国华侨领袖、企业家、教育家、慈善家、社会活动家。
陈嘉庚于1913年先后创办了集美小学、集美中学、集美大学和厦门大学。厦门大学、集美学村各校师生都尊称其为“校主”。于日本帝国主义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后决心团结广大华侨支援祖国的抗日战争。于1937年8月15日发起成立“马来亚新加坡华侨筹赈祖国伤兵难民大会委员会”,并担任主席,准备进行持久而大量的筹款活动。于1949年应毛泽东主席的邀请回到中国参加政协筹备会。曾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副主席、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中华全国归国华侨联合会主席等职。晚年时分请人在鳌园刻录“台湾省全图”,念念不忘国家统一。 1961年8月12日在北京逝世。
陈嘉庚于2009年当选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于2015年9月2日获“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章”。于2019年9月25日陈嘉庚入选“最美奋斗者”个人名单。
# 陈嘉庚:华侨旗帜 民族光辉
在近现代中国的历史长河中,陈嘉庚无疑是一位熠熠生辉的传奇人物。他以卓越的商业才能、炽热的爱国情怀和无私的奉献精神,在南洋创业打拼成为商业巨擘,倾资兴学培育无数人才,全力支持祖国抗战,为民族解放与国家建设立下不朽功勋,被誉为“华侨旗帜,民族光辉”。
1874年10月21日,陈嘉庚出生于福建省泉州府同安县集美社(今厦门市集美区)。集美社临海而居,海风与海浪见证着他的成长。父亲陈杞柏常年在新加坡经商,陈嘉庚9岁时入南轩私塾就学,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下,他自幼便养成了勤奋、坚毅的品格。1890年,17岁的陈嘉庚奉父命前往新加坡,在父亲经营的顺安米店工作学习,兼任书记职。初到南洋,异域的繁华与商机让他眼界大开,他一边熟悉米店业务,一边如海绵吸水般学习商业知识,很快便展现出了在商业领域的天赋与热情。
1893年,陈嘉庚回国与张氏成婚,短暂的婚姻生活后,他又投身于南洋的商业浪潮中。1895年、1899年、1903年,他多次往返于新加坡与家乡之间,而每次经历都进一步塑造了他的人生观与价值观。1904年,命运的转折悄然来临。彼时,父亲的生意陷入困境,陈嘉庚决心凭借自己的力量闯出一片天地。他以7000元为本金,在福山园购买菠萝地,创办新利川菠萝罐头厂,同时接管日新公司。凭借敏锐的市场洞察力、勤劳肯干的精神以及对产品质量的严格把控,三个月内两个厂便获利4万元,为他的独立创业之路赢得了开门红。此后,他不断拓展商业版图。1906年,他抓住机遇,开始经营橡胶种植业。当时,橡胶首次从巴西移植到马来亚,陈嘉庚果断用2000元购得种子,播种在菠萝园中,开启了他与橡胶产业的不解之缘。1907年,他与人合作创办恒美米厂,生产熟米;1911年,前往暹罗创办谦泰菠萝罐头厂。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航运业需求大增,陈嘉庚敏锐地察觉到其中的商机,将菠萝罐头厂的一部分改建为树胶厂,命名为“谦益第一树胶厂”,并租用轮船,经营航运,往返于南洋各大商埠及印度等地。随后,他又购买“东丰号”“谦泰号”轮船,继续发展航运业务。到1925年,他已拥有橡胶园1.5万英亩,成为华侨中最大橡胶垦殖者之一,被称为新加坡马来西亚橡胶王的四大开拓者之一。他还开办橡胶制品厂,生产橡胶鞋、轮胎和日用品,在国内各城市、南洋和世界各国大埠设立分销店100多处,经营米厂、木材厂、冰糖厂、饼干厂、皮鞋皮厂等,厂房达30多处,资产达1200万元(叻币,约值黄金百万两),成为东南亚工商业巨子,开创了新马民族工业的新纪元。
陈嘉庚虽身处南洋,但始终心系祖国。1910年,他加入中国革命同盟会,积极投身于孙中山领导的革命运动。当时,革命经费短缺,陈嘉庚挺身而出,多次慷慨解囊,向革命事业捐款20多万元,为辛亥革命的胜利贡献了重要力量。1911年,辛亥革命胜利,福建光复,陈嘉庚被推选为福建保安捐款委员会会长,他筹集了二十多万元支持福建的财政,另筹五万元接济孙中山先生,以实际行动表达了对新生政权的支持。
陈嘉庚深刻认识到,国家的振兴离不开教育。1912年,他带着家人回国,开始筹办集美学校。1913年,集美学校正式开学,此后,他不断购地扩建校舍和操场。1917年,派胞弟敬贤回国创办集美中学和集美师范学校;1918年,集美师范和中学正式开学;1919年,新加坡南洋华侨中学正式开学,同年,他回国筹办厦门大学,并组织同安县教育会,对各乡小学给予常年补助,受益学校达三十多所。1920年,集美学校增设女子师范和商科,创办集美水产航海学校;1921年,厦门大学成立,暂时借集美学校的校舍授课,同年5月9日,陈嘉庚亲自率领全体师生举行厦门大学首批校舍奠基仪式。此后,他又陆续创办集美农林学校、南洋华侨师范学校等。在办学过程中,陈嘉庚遇到了诸多困难。20世纪20年代末,世界经济不景气,他的企业遭受重创,但即便在这种艰难的情况下,他依然坚定地表示:“宁可变卖大厦,也要支持厦大”,他将自己的三座大厦变卖,作为维持厦大的经费。据估计,他一生用于办学的款项,约达美金一亿元以上。他在家乡集美创办小学、师范、中学、水产、航海、商业、农林等校共十所,另设幼稚园、医院、图书馆、科学馆、教育推广部,统称“集美学校”,还资助闽省各地中小学70余所,并提供办学指导。1923年,孙中山大元帅大本营批准“承认集美为中国永久和平学村”,“集美学村”之名由此而来。陈嘉庚倾资兴学,希望有志之士闻风继起,振我中华,他的教育实践不仅为中国培养了大量人才,还推动了中国教育事业的现代化进程。
1937年,日本全面侵华,中华民族面临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陈嘉庚虽远在南洋,却积极组织南洋华侨全力支援祖国抗战。1937年8月15日,他发起成立“马来亚新加坡华侨筹赈祖国伤兵难民大会委员会”,担任主席,筹集了新加坡币1000万元,支持祖国的抗日战争。1938年10月,南洋各地的华侨爱国团体在新加坡召开大会,成立了南洋华侨筹赈祖国难民总会(南侨总会),陈嘉庚被推选为总会主席。他带头捐款购债献物,精心筹划组织,使南侨总会在短短三年多的时间内便为祖国筹得约合4亿余元国币的款项。此外,他组织各地筹赈会为前方将士捐献寒衣、药品、卡车等物资,在新加坡和重庆投资设立制药厂,直接供应药品。1939年,应国内之请,他代为招募3200余位华侨机工(汽车司机及修理工)回国服务,在新开辟的滇缅公路上抢运中国抗战急需的战略物资。1940年3月,陈嘉庚组织“南洋华侨回国慰劳考察团”,启程回国。他先到达重庆,在那里,他目睹了国民党统治区的腐败现象,深感痛心。5月31日,他抵达延安,受到了毛泽东、朱德等中共领导人的热情接待。在延安,他看到了共产党领导下的军民团结一心、艰苦奋斗的精神风貌,看到了中国的希望。他指出“中国的希望在延安,中国的希望在共产党”。回国慰劳考察后,他积极向海外华侨宣传自己的所见所闻,为增强华侨对抗日战争胜利的信心起到了重要作用。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日军南侵,新加坡政府采取不抵抗政策并着手撤退。陈嘉庚领导并组织了新加坡华侨抗敌总会,继续坚持抗日斗争。2月3日,为躲避日军追捕,他与陈贵贱、刘玉水、陈永义乘小船离开新加坡,前往印尼避难。在印尼,日军重金悬赏通缉他,他数次迁徙匿居,改姓化名李文雪,但始终坚守民族气节。1945年8月15日,日本无条件投降,陈嘉庚于10月6日由吧城乘飞机回到新加坡,直接抵达怡和轩俱乐部工作。11月18日,重庆各界召开“陈嘉庚安全庆祝大会”,毛泽东主席特送条幅,题“华侨旗帜,民族光辉”八个大字,这是对陈嘉庚在抗战期间杰出贡献的高度赞誉。
抗战胜利后,陈嘉庚继续为国家的和平与发展而努力。1946年,他发电报给美国总统,要求停止支持蒋介石,避免内战爆发。1948年5月,他致电毛泽东,响应中共中央召开新政治协商会议和成立联合政府的建议。1949年,应毛泽东的邀请,陈嘉庚回国参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筹备会议。9月,他在北京出席全国政协第一届全体会议,被选为常务委员。10月1日,他参加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典礼,被选为中央人民政府委员、华侨事务委员会委员。此后,他历任中华全国归国华侨联合会主席、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全国政协副主席等职,为国家建设和发展建言献策,维护华侨合法权益,推动华侨爱国大团结。
陈嘉庚的一生,是奋斗的一生,是奉献的一生。他从一个普通的渔家少年成长为商业巨子,又从成功的企业家转变为伟大的爱国者、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他用自己的财富、智慧和勇气,为祖国和人民书写了壮丽的篇章。1961年8月12日,陈嘉庚在北京逝世,享年87岁。他的灵柩被运回集美,安葬在鳌园,他的精神如同集美鳌园中的纪念碑一样,永远屹立在人们心中,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