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泉法师(1874-1942),福建省同安人,生于清同治甲戍年(公元一八七四年 ,八月十五日)。七岁时丧父,十四岁其母病逝,昆仲二人,师居次之,名侃。年十九岁,光绪丁亥(公元一八九二年)投厦门虎溪岩善温和尚落发为僧,赠法名明性,字印月又署华藏,晚年自称“莲生老人”。曾任泉州承天寺住持,南普陀寺首届和五届方丈,先后住持虎溪岩、万石莲寺,担任闽南佛学院、佛教养正院院长、佛教公论社社长等。
# 爱国高僧会泉法师:乱世中的慈悲与坚守
会泉法师,俗姓张,法名明性,号印月,别号华藏,1874年出生于福建同安县(今厦门市同安区)小西门。他的一生,与近现代中国的动荡紧密相连,在风雨如晦的岁月里,以佛法为指引,以慈悲为怀,为佛教的振兴、为国家的安危、为众生的福祉,留下了浓墨重彩的篇章。
幼年的会泉法师命运坎坷,7岁时父亲离世,他便随母亲迁居厦门岛内。看着母亲辛苦操劳,小小的他满心不忍。稍大一些,便与兄长做起小买卖,只为补贴家用。然而,命运并未眷顾这个家庭,母亲因积劳成疾,也离开了人世。这接连的变故,让会泉法师深感人生无常,心中萌生出家之意。1893年,他在厦门虎溪岩善温和尚处剃度出家,迈出了踏入佛门的第一步。次年,前往漳州南山崇福寺,依佛学和尚受具足戒,正式开启了他的修行之路。
1909年,会泉法师在厦门虎溪岩创办“虎溪莲社”,并开设佛学讲座。他以深入浅出的讲解,为信众们打开了一扇了解佛法的大门。辛亥革命胜利,中华民国建立,会泉法师深感佛教振兴之机遇来临。他奔赴宁波,与太虚、圆瑛两位法师晤谈,共同探讨振兴中国佛教的大事。三人的交流,为佛教在新时代的发展方向奠定了基础。
1924年,厦门南普陀寺迎来重大变革,住持转逢法师倡议将其改为十方丛林,实行选贤制度。素有“闽南僧中巨擘”美誉的会泉法师,众望所归,被推选为首任方丈。走马上任后,他即刻着手整顿寺规,致力于寺务的发展。会泉法师心怀振兴中国佛教的宏大志愿,深知挽救佛门颓风、弘扬正信佛教的重要性。1925年,他与转逢法师商议,决定创办一所现代高等僧学院——闽南佛学院。这一举措,意在为未来佛教的持续发展储备人才,展现了两位法师“继往开来”的高瞻远瞩。闽南佛学院的创立,为佛教界培养了众多优秀人才,成为佛教传承与发展的重要基地。
会泉法师心系众生,慈悲为怀的善举数不胜数。他多次前往厦门监狱,为罪犯说法。在狱中,他用具体生动的语言,讲述人世善恶因果的佛理。他的话语,如同一束光,照进了罪犯们的内心,使数百名囚犯深受感化,萌生向善之心。在社会公益方面,法师同样不遗余力。他热心协助多个寺院创办义学、养济院和养老院等慈善机构。这些机构为贫穷的人和孤寡老者提供了帮助,让他们得以摆脱生活困境,身心得到安顿。他还助力圆瑛法师在开元寺创立“开元慈幼院”,收容那些失去父母、无依无靠的幼童,给予他们一个温暖的家。会泉法师的这些善行,如同点点烛光,照亮了社会的每一个角落,造福四方。
会泉法师所处的时代,战火纷飞。他亲身经历了“七七事变”“淞沪会战”等重大历史事件。在国家危亡之际,他毫不退缩,不惜生命,舍己为人,为佛教、为众生全力付出,在爱国护国的道路上坚定不移。1937年,会泉法师再次担任南普陀寺第五届方丈。同年4月初,厦门市佛教会接到上级组织僧伽军训的训令。会泉法师积极响应,立即组织登记受训人员,定制军训制服,并向厦门市社会军事训练总部请求选派军事教官及救护医师。4月26日,僧伽军训在南普陀寺正式开始,4月30日,会泉法师主持开学典礼。他在典礼上号召僧人积极参与护国为教的组织,随后,“厦门市僧众救护训练队”正式成立。全队共100名队员,分为两个区队、六个小队,每日清晨六时至八时进行训练,教官由厦门大学军事教官张涤新兼任。经过两个多月的艰苦训练,队员们掌握了基本的军事技能和医护知识。7月3日,举行毕业典礼,这支队伍已做好了为国家和人民贡献力量的准备。“七七事变”爆发后不久,厦门南普陀寺遭受日本飞机轰炸,多处房屋被炸毁。“厦门市僧众救护训练队”全体队员迅速行动,加入“青年僧伽战地救护队”,投身到保卫祖国、救护伤员的战斗中,用实际行动践行着爱国的誓言。
在日本侵华的艰难时期,会泉法师与弘一法师志同道合。弘一法师高呼佛教信徒应担起救国责任,会泉法师深以为然。1937年“8·13”淞沪会战爆发后,厦门局势也陷入混乱。会泉法师与弘一法师在万石莲寺,以“殉教”室明志,展现出凛然正气。1938年3月底,会泉法师与转逢法师在厦门主持护国息灾法会,为国家祈福,为人民祈愿,体现出对国家和人民命运的深切关怀。
1938年5月12日,厦门沦陷。日本特务看中了会泉法师在地方上的崇高威望,企图威逼利诱他出任伪组织要职,妄图利用他的影响力,使闽南教界为日寇服务。但会泉法师深明大义,爱国情怀坚定不移。面对敌人的利益诱惑和恐吓逼迫,他毫不畏惧,始终坚守中华民族的气节,坚决不被敌人利用。无奈之下,他暂时避居鼓浪屿公共租界,最终乘坐英国轮船丰平号远赴香港。次年,前往新加坡弘法,从此在南洋传播佛教。尽管远离故土,但他心中始终牵挂着祖国和家乡的佛教事业。在南洋期间,他依然秉持佛教爱国爱教、慈悲济世的精神,将佛法传播给更多的人。
1943年2月20日,会泉法师在马来西亚槟城妙香林寺圆寂,享年七十岁。他的遗体火化后,得舍利子80余颗。会泉法师的一生,正值近现代中国乃至中国佛教内忧外患、世界局势动荡不安的时期。家国的忧患、佛教的困境,始终伴随着他。但他虽身为出家人,却对家国忧患和民族大义毫不含糊。在抗日战争期间,他积极号召并组建厦门僧伽救护队,为保卫祖国尽心尽力;面对敌伪的威逼利诱,他宁折不屈,展现出高尚的民族气节。他的爱国爱教思想情操和救济众生的慈悲之心,成为后世敬仰和学习的楷模。
为纪念会泉法师,他的徒众在马来西亚妙香林寺和厦门南普陀寺分别建造舍利塔。这两座舍利塔,承载着后人对他的深深敬意与无尽怀念,会泉法师的精神,也将如同这舍利塔一般,永远屹立不倒,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