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启瑞(1914年1月7日—2016年10月3日),福建同安人(今为厦门市翔安区),物理化学家,中国催化科学研究与配位催化理论概念的奠基人和开拓者,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
中华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毕业于厦门大学化学系,1950年获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博士学位,1956年任厦门大学化学系教授,1958年创建了中国高校第一个催化教研室,197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 蔡启瑞:催化领域的璀璨巨星
在我国化学催化领域,蔡启瑞是一座令人敬仰的丰碑。他以卓越的科研成就、执着的探索精神和高尚的品格,为中国的化学事业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1914年1月7日,蔡启瑞出生于福建厦门同安马巷镇后滨村。彼时的中国,正处于风雨飘摇之际,然而,这并未阻挡一颗未来科学之星的冉冉升起。蔡启瑞的家庭虽不算富裕,却十分重视教育。他自幼便展现出超乎常人的求知欲,对周围的世界充满好奇,尤其对自然科学表现出浓厚兴趣。童年时期,他常常在乡间观察自然现象,思考背后的科学原理,这些早期的经历,为他日后投身科学研究埋下了种子。
蔡启瑞的求学之路并非一帆风顺。在厦门读中学时,因家境贫寒,他曾一度辍学,但对知识的渴望让他坚持不懈。他通过自学和半工半读的方式,顽强地继续学业。1937年,他考入厦门大学化学系。在厦门大学,蔡启瑞如鱼得水,全身心投入到专业学习中。他的勤奋和天赋很快崭露头角,成绩在班级中名列前茅。大学期间,他不仅扎实掌握了化学专业知识,还培养了严谨的科学思维和实验技能。1941年,蔡启瑞以优异的成绩毕业,随后留校任教,开启了他在化学领域的征程。
1947年,蔡启瑞获得了前往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留学的机会。在美期间,他师从著名物理化学家H. Eyring教授,从事理论化学和催化科学的研究。当时的美国,在化学研究领域处于世界前沿,拥有先进的科研设备和丰富的学术资源。蔡启瑞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每天泡在实验室和图书馆里,如饥似渴地汲取知识。他深入研究化学反应动力学和催化机理,在学术上取得了显著进展。他的研究成果引起了国际化学界的关注,多篇论文发表在国际知名学术期刊上。然而,尽管在美国取得了优异成绩,享受着优越的科研条件,蔡启瑞心中始终牵挂着祖国。新中国成立的消息传来,他毅然决然地放弃了在美国的一切,冲破重重阻力,于1950年底回到了祖国怀抱。
回国后,蔡启瑞继续在厦门大学任教。当时国内的科研条件十分艰苦,实验设备简陋,研究经费匮乏,但他没有丝毫抱怨,而是带领团队白手起家,积极开展科研工作。他将研究重点放在了催化科学领域,立志推动我国在这一领域的发展。催化科学在化学工业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能够加速化学反应速率,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蔡启瑞深知其重要性,他凭借深厚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在催化反应机理研究方面取得了一系列开创性成果。20世纪60年代,他率先在国内开展络合催化研究,提出了络合催化的概念,并深入研究了相关的反应机理。他通过对过渡金属络合物的结构和性能分析,揭示了络合催化过程中金属与反应物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为开发新型催化剂提供了理论依据。这一研究成果在国内引起了广泛关注,推动了我国络合催化领域的发展,使我国在该领域逐渐跟上国际步伐。
在合成氨催化剂的研究方面,蔡启瑞也取得了重大突破。合成氨是化学工业中的重要反应,其催化剂的性能直接影响到氨的产量和生产成本。蔡启瑞带领团队对合成氨催化剂进行了深入研究,通过改进催化剂的制备工艺和组成成分,提高了催化剂的活性和稳定性。他们研发的新型合成氨催化剂,在实际生产中取得了良好效果,为我国的氮肥工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为解决我国的粮食增产问题作出了重要贡献。70年代末至80年代,随着能源危机的出现,寻找高效的能源转化和储存技术成为当务之急。蔡启瑞敏锐地察觉到这一趋势,将研究方向拓展到能源催化领域。他开展了对燃料电池和光催化分解水制氢等课题的研究。在燃料电池研究中,他深入探讨了电极材料的催化性能和反应机理,为提高燃料电池的效率和稳定性提供了新思路。在光催化分解水制氢方面,他致力于开发新型光催化剂,提高光催化反应的效率,试图实现利用太阳能将水分解为氢气和氧气,为未来清洁能源的开发奠定基础。尽管这些研究面临诸多挑战,但蔡启瑞和他的团队始终坚持不懈,为我国在能源催化领域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除了在科研上的卓越成就,蔡启瑞还是一位杰出的教育家。他在厦门大学任教期间,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化学人才。他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鼓励学生勇于探索未知领域。在课堂上,他深入浅出地讲解专业知识,激发学生对化学的兴趣;在实验室里,他亲自指导学生进行实验操作,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他的许多学生如今已成为我国化学领域的领军人物,在各自的岗位上为国家的化学事业贡献力量。蔡启瑞十分重视学术交流与合作。他积极参与国内外学术会议,与国际顶尖科学家交流研究成果和经验,为我国化学界与国际接轨做出了努力。他还邀请国外知名学者来厦门大学讲学,促进了国内外学术思想的碰撞与融合,拓宽了国内科研人员的视野。在他的努力下,厦门大学化学学科在国内外的影响力不断提升,逐渐成为我国化学研究的重要基地之一。
蔡启瑞的科研成就和贡献得到了广泛认可。他先后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奖、中国化学会终身成就奖等多项荣誉。1980年,他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这是对他在化学领域卓越成就的高度肯定。然而,面对这些荣誉,蔡启瑞始终保持谦逊的态度,他将荣誉视为激励自己继续前行的动力,不断为中国的化学事业发展贡献力量。2016年8月3日,蔡启瑞院士在厦门逝世,享年102岁。他的离去,是中国化学界的巨大损失。但他留下的宝贵科研成果、培养的优秀人才以及他的科研精神和高尚品格,将永远铭刻在中国化学事业的发展史上。蔡启瑞院士用自己的一生,诠释了一位科学家对祖国的忠诚、对科学的执着追求和对社会的无私奉献。他的事迹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科研工作者,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在科学的道路上奋勇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