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梅村[公元1915年-2003年,全国战斗英雄] 山东东营市广饶县人物
刘梅村,山东广饶人。194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次年参加八路军。曾任东北民主联军连指导员、营副教导员,第四野战军营教导员。1946年在四平保卫战中,带领连队坚守阵地十八天。后带两个班掩护全师安全撤退。1947年在东北夏季攻势中,率连参加四平攻坚战,三次负伤不下火线,五天连续完成五次攻坚任务,打垮国民党政府一个团、两个营和两个连,俘敌四百余人,立特等功,获战斗英雄称号。参加辽沈战役、平津战役和海南岛战役等。1950年出席全国战斗英雄代表会议。2003年10月,刘梅村在广州逝世,享年88岁,峥嵘一生。
刘梅村:从齐鲁大地走出的全国战斗英雄
一、寒门少年的觉醒:战火淬炼的革命初心(1915-1937) 刘梅村,1915年出生于山东省东营市广饶县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广饶县作为革命老区,早在20世纪20年代就播撒下红色火种,这为刘梅村的成长埋下了思想伏笔。他家境贫寒,自幼饱尝地主剥削之苦,少年时便在田间劳作,磨砺出坚韧不拔的性格。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民族危机日益深重,山东地区抗日救亡运动逐渐兴起。刘梅村虽身处乡村,却常从进步乡绅口中听闻东北抗联的事迹,心中燃起对侵略者的愤恨。1937年,日军铁蹄踏入山东,家乡惨遭蹂躏——村庄被烧毁、乡亲被屠杀的场景,让22岁的刘梅村彻底认清了侵略者的残暴。他目睹国民党军队的溃败与地方武装的妥协,毅然决定投身革命,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广饶县抗日游击队,从此踏上武装斗争的道路。
在游击队中,刘梅村从基础军事训练学起,凭借过人的机敏和吃苦精神,很快成为骨干。他参与了多次破坏日军交通线的行动,曾带领小队深夜炸毁广饶至青州的铁路桥,迟滞日军物资运输。1938年,游击队改编为八路军山东纵队第三支队,刘梅村正式成为正规军战士,在渤海地区与日伪军展开游击战。他善于利用地形设伏,在一次伏击日军运输队的战斗中,以轻伤代价缴获步枪12支,初显军事才能。
二、浴血齐鲁的战斗岁月:从战士到指挥员(1938-1945) 1、冀鲁边的铁血较量 1940年,刘梅村随部队调往冀鲁边军区,这里是日伪军“扫荡”的重点区域。面对“囚笼政策”,他参与了多场反“扫荡”战斗。在一次突围战中,部队被日军重兵包围,刘梅村主动请缨带领尖刀班断后,以手榴弹和刺刀击退敌人三次进攻,为大部队转移争取了宝贵时间,战后被记三等功。
2、麻雀战中的战术智慧 1942年,日军推行“治安强化运动”,冀鲁边抗日根据地进入最困难时期。刘梅村奉命回到广饶县开展敌后工作,他组织群众建立“两面政权”,白天应付日伪军,夜晚发动游击战。他独创“地雷+伏击”的组合战术:在日伪军必经之路埋设自制地雷,待敌人被炸乱阵型后,带领游击队员从青纱帐中冲出歼敌。1943年,他指挥的“石村伏击战”成功歼灭伪军一个中队,缴获机枪3挺,此战后,当地日伪军数月不敢轻易下乡“清剿”。
3、从班长到营长的成长 随着战斗经验的积累,刘梅村从班长逐步晋升为连长、营长。他注重士兵军事素养培养,在训练中推行“实战化演练”,要求战士们熟练掌握射击、投弹、爆破三大技能。1944年,在解放广饶县牛庄镇的战斗中,他担任主攻营长,带领部队利用坑道作业逼近敌军碉堡,以炸药包连续摧毁3个火力点,全歼守敌一个营,为渤海根据地的巩固立下赫赫战功。
三、解放战争中的攻坚猛将:从华东到华南(1945-1949) 1、鲁南战役的“爆破英雄” 抗战胜利后,刘梅村随部队编入华东野战军第十纵队,投入解放战争。1947年鲁南战役中,他所在的部队负责攻克国民党军重兵把守的枣庄据点。面对钢筋混凝土工事,刘梅村带领爆破组冒着枪林弹雨连续爆破,手臂中弹仍坚持将炸药包送到碉堡下,成功打开突破口。此役后,他被纵队授予“爆破英雄”称号。
2、淮海战役的“钢铁营长” 1948年淮海战役中,刘梅村任营长,率部在陈官庄地区参与围歼杜聿明集团。在一次争夺制高点的战斗中,部队遭国民党军坦克和步兵的联合反扑,他身先士卒,带领全营战士用集束手榴弹炸毁敌坦克2辆,击退敌人10余次进攻,阵地前敌军尸横遍野,战后被野战军评为“钢铁营”,他个人获“一等战斗英雄”称号。
3、南下追歼残敌 1949年,刘梅村随部队渡过长江,参加解放浙江、福建的战斗。在福州战役中,他指挥部队翻越闽北山区,以急行军切断国民党军退路,俘虏敌军1200余人。同年10月,他随部进驻厦门,参与海防建设,为巩固新生政权贡献力量。
四、和平年代的奉献:从战场到建设一线(1950-2003) 1、抗美援朝的战备征程 1950年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后,刘梅村所在部队准备入朝作战,他主动要求担任先遣团参谋长,负责战场侦察。虽因战略调整未能出国,但他在山东境内组织部队开展耐寒训练和山地作战演练,为后续部队入朝做准备。1953年,他进入南京军事学院学习,系统钻研现代军事理论,毕业后任某师副师长。
2、投身国防与地方建设 1960年代,刘梅村响应“屯垦戍边”号召,带领部队在苏北地区开展军垦生产,将荒滩变为良田。他与战士们同吃同住,亲自驾驶拖拉机开垦土地,创下连队年均亩产粮食800斤的纪录。1970年代,他调任山东省军区某军分区副司令员,负责民兵训练工作,深入基层推广“三打三防”(打坦克、打飞机、打空降,防原子、防化学、防生物武器)训练,提升民兵实战能力。
3、离休后的红色传承 1980年,刘梅村离休后定居广饶县,虽年事已高,仍致力于革命传统教育。他多次到学校、工厂讲述战斗经历,用亲身经历告诫年轻人“不忘历史,珍惜和平”。1995年,抗日战争胜利50周年之际,他拖着病体走访当年战友,整理撰写《冀鲁边抗日斗争回忆录》,为研究山东抗战史留下珍贵资料。2003年,刘梅村在广饶逝世,享年88岁,遵照遗愿,他的骨灰撒在了曾经战斗过的渤海湾畔。
五、英雄精神的时代回响 刘梅村的一生,是从贫苦农民成长为革命英雄的典型缩影。他在战火中锤炼出“敢打硬仗、善打恶仗”的战斗作风,无论是抗日战争中的敌后游击,还是解放战争中的攻坚破敌,始终冲在一线,用鲜血和智慧诠释了共产党员的担当。他的英雄事迹被收录入《山东革命烈士传》《全国战斗英雄名录》,广饶县档案馆至今保存着他的战斗日记和勋章实物。
如今,刘梅村的家乡广饶县已建成“刘梅村英雄事迹陈列馆”,每年接待上万名参观者。他的故事激励着后人:和平年代虽无需直面枪林弹雨,但攻坚克难的英雄本色永远不应褪色。从齐鲁大地走出的这位战斗英雄,用一生践行了“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其精神如同渤海湾的灯塔,照亮着新时代的奋斗之路。 此信息最后更新时间为:2025-6-9 14:4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