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徐佐夏

著名药理学家,一级教授

徐佐夏

徐佐夏[公元1893年-1971年]+像 山东东营市广饶县人物
徐佐夏,生于1893年,中共党员,著名药理学家,一级教授。1951年到青岛,先后任山东大学医学院、青岛医学院(1956年)教授、院长并兼任药理教研室主任。
1917年毕业于国立北京医学专门学校,毕业后任济南省立医学专门学校教师。1920年春,徐佐夏赴德国留学,先后在柏林大学、提兵根大学和格莱夫斯瓦尔多大学学习,获博士学位,并曾任柏林药理研究所研究员。徐佐夏教授先后任北平大学医学院药理学教授、西安临时大学教授,西北联合大学医学院、西北医学院(今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部) [2]教授兼院长,1945年任江苏医学院(镇江)教授、副院长。曾连续当选第一、第二、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并出席过全国、省市文教战线群英会。徐佐夏曾任九三学社中央委员、中国药典委员会委员、山东药理学会理事长、中华医学会山东分会副理事长、山东省政协常委、青岛市医学会理事长、青岛市科协副主席等。
徐佐夏:中国现代医学教育先驱的求索之路  


一、寒门学子的求知征程(1893—1919)  
徐佐夏,1893年出生于山东省东营市广饶县一个普通农家,自幼聪慧敏学,虽家境贫寒却立志通过知识改变命运。广饶县自古受齐鲁文化浸润,重视教育的传统为他埋下了向学的种子。少年时期,他就读于当地私塾,后考入县立高等小学,凭借优异成绩成为乡里为数不多的“文化人”。  

1911年,辛亥革命的浪潮席卷全国,新思想、新教育体系的萌芽让徐佐夏看到了更广阔的天地。1913年,他毅然离开家乡,考入济南山东省立第一中学。彼时的中国,西医随列强入侵逐渐传入,但传统医学仍占主导,民众对西医的认知有限。在中学期间,他接触到西方科学书籍,对生理学、解剖学产生浓厚兴趣,萌发了“医学救国”的理想。  

1916年,徐佐夏以名列前茅的成绩考入国立北京医学专门学校(今北京大学医学部前身),成为中国早期系统接受现代医学教育的学生之一。在校期间,他师从日本留学归来的医学专家,苦读解剖学、病理学、药理学等课程,常泡在图书馆与实验室,甚至利用课余时间翻译国外医学文献。1919年,他以优秀毕业生身份留校担任助教,开启了医学教育与科研的职业生涯。  


二、战火中的医学坚守(1920—1949)  
1. 深耕药理,奠基学科发展  
20世纪20年代,中国现代药理学尚处于空白阶段,教材依赖外文译本,实验条件简陋。徐佐夏凭借扎实的日语和德语功底,翻译了多部日本及德国药理学著作,如《药理学实验方法》《新药药理研究》等,为国内药理学科提供了珍贵的参考资料。1925年,他晋升为北京医学专门学校讲师,主讲药理学,首创“实验与理论结合”的教学模式,带领学生在简陋的实验室中开展动物药理实验,培养了中国最早一批药理学人才。  

1927年,学校更名为国立北平大学医学院,徐佐夏任药理学系主任。他主持编写了中国首部本土化《药理学》教材,结合临床案例与中药研究,提出“中西药药理结合”的学术思路。例如,他对麻黄、黄连等中药的有效成分进行提取实验,论证其在解热、抗菌方面的药理作用,为中药现代化研究提供了科学依据。  

2. 颠沛流离中的教育火种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北平沦陷,国立北平大学医学院被迫西迁。徐佐夏随校辗转至陕西汉中,在极端艰苦的条件下重建实验室——用土坯搭建实验台,以动物肝脏、植物汁液替代部分试剂,坚持授课与研究。他常对学生说:“医学不能停,救死扶伤的使命不能因战火中断。”在汉中的八年里,他培养了百余名医学毕业生,这些学生后来大多成为大西北医疗战线的骨干。  

1945年抗战胜利后,徐佐夏随校迁回北平,致力于恢复医学院教学秩序。他奔走呼吁政府拨款重建实验室,并利用个人关系向国外医学机构募集仪器设备。1947年,他主编的《实用药理学》出版,该书结合战时医疗经验,详细阐述了急救药物、抗感染药物的临床应用,成为当时军医和基层医生的重要参考手册。  


三、新中国成立后的医学拓荒(1950—1971)  
1. 院系调整与学科建设  
1952年,全国高等院校院系调整,徐佐夏调任西安医学院(今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部)药理学教研室主任。他从零开始规划学科建设,建立药理学实验室、标本室,制定教学大纲,并亲自带队赴西北各地采集药用植物,开展秦岭山区中药资源调研。1956年,他主持完成“西北地区常用中药药理作用研究”项目,撰写报告20余万字,为《中国药典》收录西北药材提供了科学数据。  

作为新中国医学教育的开拓者,徐佐夏十分重视人才梯队建设。他破格提拔年轻教师,鼓励他们赴苏联进修,并在西安医学院首创“药理学研究生班”,培养了西北地区首批药理学硕士。他的学生遍布全国各大医学院校,如西安交通大学、兰州大学等,形成了中国药理学界的“西北学派”。  

2. 科研创新与临床实践  
20世纪50年代末,国家号召“中医药现代化”,徐佐夏带领团队开展中药药理研究,重点攻关慢性支气管炎、高血压等常见病的药物开发。他从中药“满山红”中提取有效成分,研究其镇咳平喘作用,相关成果发表于《中华医学杂志》,为后来止咳药“消咳喘”的研制奠定了基础。此外,他还对西北地区特产药材如秦艽、大黄进行药理分析,证实秦艽碱在抗炎镇痛中的作用,推动了这些药材的临床应用。  

在临床实践中,徐佐夏强调“药理为临床服务”。他常深入医院药房、病房,与医生探讨药物疗效与不良反应,主持编写《临床用药手册》,规范抗生素、激素等药物的合理使用。60年代初,国内出现解热镇痛药滥用现象,他通过动物实验论证其肾毒性,在《健康报》发表文章呼吁“谨慎用药”,引起医学界广泛关注。  


四、治学育人的大师风范  
徐佐夏一生生活简朴,却对教育与科研投入全部心血。他的书房堆满了外文文献与实验笔记,即使在晚年病痛缠身时,仍坚持审阅学生论文、指导实验。他治学严谨,要求学生“数据必须真实,结论必须严谨”,曾因学生实验报告中的一个数据误差,要求其重复实验十余次。  

作为教育家,他倡导“因材施教”。对理论基础扎实的学生,引导其从事基础研究;对临床经验丰富的学生,鼓励其探索药物临床应用。他的学生回忆:“徐先生不仅教我们做学问,更教我们做人——正直、务实、心系患者。”  

1971年,徐佐夏因积劳成疾在西安逝世,享年78岁。他的骨灰一部分安葬于西安,另一部分遵其遗愿送回广饶故乡,魂归齐鲁大地。如今,在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部,“徐佐夏药理学奖”每年颁发给优秀学子,以纪念这位中国现代医学教育的先驱。  


五、历史印记与精神传承  
徐佐夏的一生,贯穿了中国现代医学从萌芽到发展的关键阶段。他在战火中坚守医学教育,在建国后拓荒药理学科,将西方医学体系与中国本土实践结合,为中医药现代化铺路。其学术思想的核心——“以科学方法研究医学,以医学知识服务民众”,至今仍是中国医学教育的重要理念。  

从广饶农家走出的他,始终未忘故土。晚年时,他曾致信广饶县医院,建议“挖掘黄河三角洲中药资源,发展地方医药产业”,字里行间饱含对家乡的深情。如今,东营市的医学教育与卫生事业蓬勃发展,正是对这位先驱者最好的告慰。他的生平虽未如政治人物般波澜壮阔,却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在医学教育与科研的沃土中种下了永恒的种子。
此信息最后更新时间为:2025-6-9 15:08
上一篇:李焕章
金平区人物
第14任澳大利亚总理
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理论家
革命烈士
贝勒爱新觉罗·载瀛长子
著名药理学家,一级教授
抗日民族英雄
中共首个潜伏在国民党内的高级特工
教育领域与心理学领域的杰出人物
孙中山夫人、著名政治家
民主人士
香港影视界的传奇人物
原黑龙江省委书记
五代十国时期吴国大臣
抗美援朝老军医
近现代文学家、藏书家、版本学家和文献学家
翁源人物
贵州省委书记
清末民初政治人物
秦朝著名方士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淞沪警察厅厅长
教育革新推动者
菲律宾共和国前总统
苏联第3任最高领导人
开国中将、原中央统战部副部长
中国现代诗人、翻译家
中国科学院院士
著名药理学家,一级教授
中国民主同盟中央委员会副主席
原福州茶厂审评员
节约每一分公款
开国中将
中国春秋时期军事家、政治家、哲学家
元朝辅国上将军
著名药理学家,一级教授
明末清初“青州四大家”之一
开国少将
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海洋大学教授
战斗英雄,海南军区原后勤部副部长
公安战线“二级英雄模范
东汉政治家
中国工程院院士
明朝太仆寺卿

最新评论

2024全球富豪榜

百岁老人榜

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院士

发明家

企业家

2024年各省首富榜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Archiver

手机版

小黑屋

龙部落历史笔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