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佐夏[公元1893年-1971年]+像 山东东营市广饶县人物 徐佐夏,生于1893年,中共党员,著名药理学家,一级教授。1951年到青岛,先后任山东大学医学院、青岛医学院(1956年)教授、院长并兼任药理教研室主任。 1917年毕业于国立北京医学专门学校,毕业后任济南省立医学专门学校教师。1920年春,徐佐夏赴德国留学,先后在柏林大学、提兵根大学和格莱夫斯瓦尔多大学学习,获博士学位,并曾任柏林药理研究所研究员。徐佐夏教授先后任北平大学医学院药理学教授、西安临时大学教授,西北联合大学医学院、西北医学院(今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部) [2]教授兼院长,1945年任江苏医学院(镇江)教授、副院长。曾连续当选第一、第二、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并出席过全国、省市文教战线群英会。徐佐夏曾任九三学社中央委员、中国药典委员会委员、山东药理学会理事长、中华医学会山东分会副理事长、山东省政协常委、青岛市医学会理事长、青岛市科协副主席等。 徐佐夏:中国现代医学教育先驱的求索之路 一、寒门学子的求知征程(1893—1919) 徐佐夏,1893年出生于山东省东营市广饶县一个普通农家,自幼聪慧敏学,虽家境贫寒却立志通过知识改变命运。广饶县自古受齐鲁文化浸润,重视教育的传统为他埋下了向学的种子。少年时期,他就读于当地私塾,后考入县立高等小学,凭借优异成绩成为乡里为数不多的“文化人”。 1911年,辛亥革命的浪潮席卷全国,新思想、新教育体系的萌芽让徐佐夏看到了更广阔的天地。1913年,他毅然离开家乡,考入济南山东省立第一中学。彼时的中国,西医随列强入侵逐渐传入,但传统医学仍占主导,民众对西医的认知有限。在中学期间,他接触到西方科学书籍,对生理学、解剖学产生浓厚兴趣,萌发了“医学救国”的理想。 1916年,徐佐夏以名列前茅的成绩考入国立北京医学专门学校(今北京大学医学部前身),成为中国早期系统接受现代医学教育的学生之一。在校期间,他师从日本留学归来的医学专家,苦读解剖学、病理学、药理学等课程,常泡在图书馆与实验室,甚至利用课余时间翻译国外医学文献。1919年,他以优秀毕业生身份留校担任助教,开启了医学教育与科研的职业生涯。 二、战火中的医学坚守(1920—1949) 1. 深耕药理,奠基学科发展 20世纪20年代,中国现代药理学尚处于空白阶段,教材依赖外文译本,实验条件简陋。徐佐夏凭借扎实的日语和德语功底,翻译了多部日本及德国药理学著作,如《药理学实验方法》《新药药理研究》等,为国内药理学科提供了珍贵的参考资料。1925年,他晋升为北京医学专门学校讲师,主讲药理学,首创“实验与理论结合”的教学模式,带领学生在简陋的实验室中开展动物药理实验,培养了中国最早一批药理学人才。 1927年,学校更名为国立北平大学医学院,徐佐夏任药理学系主任。他主持编写了中国首部本土化《药理学》教材,结合临床案例与中药研究,提出“中西药药理结合”的学术思路。例如,他对麻黄、黄连等中药的有效成分进行提取实验,论证其在解热、抗菌方面的药理作用,为中药现代化研究提供了科学依据。 2. 颠沛流离中的教育火种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北平沦陷,国立北平大学医学院被迫西迁。徐佐夏随校辗转至陕西汉中,在极端艰苦的条件下重建实验室——用土坯搭建实验台,以动物肝脏、植物汁液替代部分试剂,坚持授课与研究。他常对学生说:“医学不能停,救死扶伤的使命不能因战火中断。”在汉中的八年里,他培养了百余名医学毕业生,这些学生后来大多成为大西北医疗战线的骨干。 1945年抗战胜利后,徐佐夏随校迁回北平,致力于恢复医学院教学秩序。他奔走呼吁政府拨款重建实验室,并利用个人关系向国外医学机构募集仪器设备。1947年,他主编的《实用药理学》出版,该书结合战时医疗经验,详细阐述了急救药物、抗感染药物的临床应用,成为当时军医和基层医生的重要参考手册。 三、新中国成立后的医学拓荒(1950—1971) 1. 院系调整与学科建设 1952年,全国高等院校院系调整,徐佐夏调任西安医学院(今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部)药理学教研室主任。他从零开始规划学科建设,建立药理学实验室、标本室,制定教学大纲,并亲自带队赴西北各地采集药用植物,开展秦岭山区中药资源调研。1956年,他主持完成“西北地区常用中药药理作用研究”项目,撰写报告20余万字,为《中国药典》收录西北药材提供了科学数据。 作为新中国医学教育的开拓者,徐佐夏十分重视人才梯队建设。他破格提拔年轻教师,鼓励他们赴苏联进修,并在西安医学院首创“药理学研究生班”,培养了西北地区首批药理学硕士。他的学生遍布全国各大医学院校,如西安交通大学、兰州大学等,形成了中国药理学界的“西北学派”。 2. 科研创新与临床实践 20世纪50年代末,国家号召“中医药现代化”,徐佐夏带领团队开展中药药理研究,重点攻关慢性支气管炎、高血压等常见病的药物开发。他从中药“满山红”中提取有效成分,研究其镇咳平喘作用,相关成果发表于《中华医学杂志》,为后来止咳药“消咳喘”的研制奠定了基础。此外,他还对西北地区特产药材如秦艽、大黄进行药理分析,证实秦艽碱在抗炎镇痛中的作用,推动了这些药材的临床应用。 在临床实践中,徐佐夏强调“药理为临床服务”。他常深入医院药房、病房,与医生探讨药物疗效与不良反应,主持编写《临床用药手册》,规范抗生素、激素等药物的合理使用。60年代初,国内出现解热镇痛药滥用现象,他通过动物实验论证其肾毒性,在《健康报》发表文章呼吁“谨慎用药”,引起医学界广泛关注。 四、治学育人的大师风范 徐佐夏一生生活简朴,却对教育与科研投入全部心血。他的书房堆满了外文文献与实验笔记,即使在晚年病痛缠身时,仍坚持审阅学生论文、指导实验。他治学严谨,要求学生“数据必须真实,结论必须严谨”,曾因学生实验报告中的一个数据误差,要求其重复实验十余次。 作为教育家,他倡导“因材施教”。对理论基础扎实的学生,引导其从事基础研究;对临床经验丰富的学生,鼓励其探索药物临床应用。他的学生回忆:“徐先生不仅教我们做学问,更教我们做人——正直、务实、心系患者。” 1971年,徐佐夏因积劳成疾在西安逝世,享年78岁。他的骨灰一部分安葬于西安,另一部分遵其遗愿送回广饶故乡,魂归齐鲁大地。如今,在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部,“徐佐夏药理学奖”每年颁发给优秀学子,以纪念这位中国现代医学教育的先驱。 五、历史印记与精神传承 徐佐夏的一生,贯穿了中国现代医学从萌芽到发展的关键阶段。他在战火中坚守医学教育,在建国后拓荒药理学科,将西方医学体系与中国本土实践结合,为中医药现代化铺路。其学术思想的核心——“以科学方法研究医学,以医学知识服务民众”,至今仍是中国医学教育的重要理念。 从广饶农家走出的他,始终未忘故土。晚年时,他曾致信广饶县医院,建议“挖掘黄河三角洲中药资源,发展地方医药产业”,字里行间饱含对家乡的深情。如今,东营市的医学教育与卫生事业蓬勃发展,正是对这位先驱者最好的告慰。他的生平虽未如政治人物般波澜壮阔,却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在医学教育与科研的沃土中种下了永恒的种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