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朝方士、东渡先驱徐福 徐福是秦朝著名的方士,以其率领童男童女东渡求仙的传奇事迹而闻名于世。他博学多才,通晓医学、天文、航海等知识,且为人善于言辞,富有冒险精神。作为方士,他在当时的社会中扮演着特殊的角色,为秦始皇寻求长生不老之药,其东渡之举更是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徐福,字君房,齐地琅琊郡(今江苏省连云港市赣榆区金山镇徐福村)人,秦代著名方士,相传也是鬼谷子先生的关门弟子。他博学多才,通晓医学、天文、航海,在沿海一带民众中名望甚高。 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秦始皇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徐福受秦始皇之令,率童男童女三千人东渡瀛洲,为皇帝寻找长生不老药。据《日本国史略》提到:“孝灵天皇七十二年,秦人徐福来。” 徐福的生卒时间不详。有学者根据《史记》记载推测,他在公元前210年左右可能已不在人世,但也有说法依据《汉书》认为他在汉武帝时期仍活跃,不过大多数学者倾向于他在公元前210年左右去世。 关于徐福的籍贯,存在争议。《史记》记载徐福为齐国人,但未明确具体地点。目前主要有山东烟台龙口说、山东青岛琅琊说和江苏连云港赣榆说。山东烟台龙口说依据元朝于钦所著《齐乘》等记载,称汉朝徐乡县是以徐福求仙而命名,且当地徐姓族谱记载有族人徐福东渡日本不归。山东青岛琅琊说则依据《史记》中徐福在琅琊上书出海及将琅琊作为航海求仙活动基地的记载。江苏连云港赣榆说的依据是1982年地名普查时在金山镇发现的“徐阜”自然村,原名“徐福”,明清时仍称“徐福村”,且出土文物显示赣榆在战国时属齐地,秦朝时属琅琊郡,还有人自称是徐福后裔,有《徐家宗谱》和《连云港市地方志》为证。 徐福生活在秦朝,当时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渴望长生不老,追求永恒的统治。徐福抓住秦始皇的这一心理,凭借自己方士的身份和能言善辩的口才,逐渐获得了秦始皇的信任。 公元前219年,秦始皇封禅泰山后南登琅琊,徐福上书称海中有蓬莱、方丈、瀛洲三座神山,仙人居之,可求得不死之药。秦始皇心动不已,派遣徐福率领数千名童男童女,带着五谷种子、粮食、器皿、淡水等,入海求仙。这是徐福第一次东渡。然而,徐福率众出海数年,未能找到神山和仙药。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第三次到达琅琊,召见徐福。徐福因过去数年花费大量资费却未得仙药,害怕受到惩罚,便再次上书说,蓬莱仙药可求,但海上常有大鲛鱼兴风作浪,阻碍船队前往,请求秦始皇派遣善射者一同前往射杀大鲛鱼。秦始皇应允,还亲自和徐福一起率数千名童男女、百工,带着五谷和捕巨鱼的工具,从琅琊台出发北上。船队行至荣成山未见到大鱼,折向西行至芝罘时,果然见到并射杀了一条大鱼。之后,秦始皇往海西而去,徐福则率船队继续东渡。 关于徐福东渡的去向,也有多种说法。一种说法是徐福到达了日本。据日本《佐贺市文物》记载,徐福在神的庇护和乡人的帮助下,寻得“长生不老”的仙药,之后永居此地,与乡人和睦相处,终其一生。中国五代后周时的《义楚六帖》也明确记载徐福东渡到了日本,称倭国(日本)东北有一座山,名叫富士山,徐福称它为蓬莱山,其后代至今还自称是秦人。还有说法认为徐福到达了“亶洲”,《三国志·吴书·孙权传》和《后汉书》中均有相关记载,称徐福率领童男童女数千人入海,至亶洲不还,亶洲与夷洲属同一方向,在中国东南外海中,有人认为亶洲就是今天的日本。也有观点认为徐福可能到达了其他地方,如台湾、琉球群岛甚至美洲等地,但这些说法缺乏确凿的证据。 传说徐福东渡后,在日本的平原、广泽等地自立为王,教当地人农耕、捕鱼、捕鲸和沥纸的方法,传播了先进的文化和技术,为当地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在日本,有许多与徐福相关的传说、纪念场馆和遗迹。比如,日本佐贺县有徐福登陆地纪念碑,新宫市有徐福墓和徐福公园等。每年,当地还会举办各种与徐福相关的活动,以纪念他的功绩。 徐福的东渡传说在中国也有着深远的影响。它不仅成为了民间传说和文学作品的重要题材,还衍生出了独特的徐福文化。徐福文化包含了人们对神秘海外世界的想象、对长生不老的追求以及对文化交流和传播的向往。同时,徐福东渡的故事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秦朝的航海技术和对外交流的情况,为研究古代航海史和文化交流史提供了重要的线索。 徐福作为秦朝的方士,其东渡求仙的事迹充满了神秘色彩。尽管关于他的生卒时间、籍贯和东渡去向存在诸多争议,但他的故事却在历史的长河中流传不息,成为了中日韩等国文化交流的一个重要纽带,也为后人留下了许多值得研究和探索的课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