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延年[公元1904年-1974年,抗日名将]+像 山东东营市广饶县人物 李延年(1904年3月11日—1974年11月17日),又名益寿,字吉甫,山东省乐安县大王桥镇大王桥村(今属广饶县大王镇王西村)人。中国国民党高级将领。 抗日名将李延年生平详述 一、家世背景与早年求学(1904—1924) 李延年,字吉甫,1904年出生于山东省广饶县大王镇大王西村(今属东营市广饶县)的一个耕读家庭。其父李肇唐为当地私塾先生,重视子女教育,家中兄弟五人,李延年排行第三,兄长李延年与弟李益寿、李延年(注:历史记载中其兄弟姓名多有混淆,此处以主流史料为准) later 均投身不同领域,其中四弟李益寿为中共早期党员,后在革命中牺牲。 幼年时期,李延年在父亲创办的私塾接受传统教育,熟读四书五经,打下扎实的文化基础。他自幼性格沉稳,喜读历史典故,尤其对古代兵法及名将事迹兴趣浓厚。1918年,受新文化运动影响,李延年考入广饶县立高等小学,开始接触现代科学知识。彼时军阀混战,民不聊生,他目睹社会动荡,逐渐萌生“以武救国”的志向。 1920年,李延年高小毕业后,因家境渐趋贫寒,一度在家务农,但仍坚持自学。1924年,听闻广州黄埔军校招生,他毅然辞别家人,南下报考。同年5月,他与同乡李仙洲、邓文仪等人一同考入黄埔军校第一期步兵科,成为中国近代军事史上最早的黄埔毕业生之一。在校期间,他系统学习军事理论,参与野外训练,因成绩优异、纪律严明,受到教官赏识,与胡宗南、黄杰等结为同窗,为日后军旅生涯奠定人脉基础。 二、黄埔出师与北伐建功(1925—1928) 1924年11月,李延年从黄埔军校毕业,随即加入国民革命军,初任教导一团排长,参与平定广州商团叛乱。1925年2月,他随部参加第一次东征,在淡水、棉湖战役中,因作战勇猛,晋升为连长。东征途中,他目睹黄埔学生军以少胜多的战力,坚定了“党军救国”的信念。 1926年7月,国民革命军誓师北伐,李延年时任第1军第1师第3团营长,随军从广东出发,向湖南、湖北进军。在汀泗桥、贺胜桥战役中,他率部正面强攻,突破吴佩孚部防线,因功晋升为第3团团长。1927年,北伐军攻克南京后,李延年调任第22师副师长,参与龙潭战役,击溃孙传芳部反扑,巩固了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 然而,1927年“四一二”政变后,国共合作破裂,李延年选择追随蒋介石,参与“清党”行动。1928年,北伐完成,国民政府整编军队,李延年任第9师第25旅旅长,驻守徐州,负责津浦线防务。此时他年仅24岁,已成为黄埔系中的青年将领,深受蒋介石信任。 三、围剿红军与抗日战争前期(1929—1937) 1930年,中原大战爆发,李延年率部参与讨伐冯玉祥、阎锡山联军,在陇海线作战中屡立战功,晋升为第9师师长。1932年,他奉命参加对鄂豫皖苏区的第四次“围剿”,在黄安、麻城一带与红军对峙。1933年,调任第34军军长,率部进驻福建,参与第五次“围剿”,后因福建事变爆发,奉命镇压十九路军。 1936年,“西安事变”爆发时,李延年正率部在陕西渭南一带,他支持蒋介石的立场,与东北军、西北军形成对峙,直至事变和平解决。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后,李延年调任第2军军长,率部开赴淞沪战场。8月,淞沪会战爆发,第2军驻守大场、罗店一线,面对日军精锐师团的疯狂进攻,李延年指挥部队构筑工事,反复肉搏,坚守阵地近两月,直至11月奉命撤退。此战中,第2军伤亡惨重,但他的指挥能力得到军方认可。 四、正面战场的抗日历程(1938—1945) 1、徐州会战与武汉会战 1938年春,李延年任第11军团军团长,奉命驰援徐州,参与台儿庄战役。他率部在邳县、郯城一线阻击日军南下,掩护第五战区主力集结,为台儿庄大捷创造了条件。5月,徐州失守后,他率部转进大别山,参与武汉会战,在商城、潢川一线迟滞日军西进,最终因日军迂回包抄,奉命撤往鄂西。 2、坚守黄河与豫湘桂会战 1939年,李延年升任第34集团军总司令,驻守陕西,负责黄河防线,与日军隔河对峙数年,多次击退日军渡河企图。1942年,他调任鲁苏皖豫边区副总司令,试图在敌后开展游击作战,但因派系矛盾及补给困难,成效有限。 1944年,豫湘桂会战爆发,日军发动“一号作战”,国民党军节节败退。李延年临危受命,任徐州绥靖公署副主任,负责指挥豫东防务,但因兵力不足、装备落后,未能阻挡日军攻势,郑州、洛阳相继沦陷。此战成为抗战后期国民党军最严重的溃败之一,李延年虽奋力抵抗,但也因整体战局失利受到非议。 3、滇西反攻与抗战胜利 1945年,中国远征军发动滇西反攻,李延年调任远征军司令长官部参谋长,协助卫立煌指挥作战。他参与制定松山、腾冲攻坚战计划,建议以步炮协同、分割包围的战术攻克日军坚固据点。5月,远征军收复腾冲、龙陵,打通中印公路,为抗战胜利作出重要贡献。同年8月,日本投降,李延年作为受降主官之一,在徐州接受日军第6军投降,见证了中国近代史上首次全民族反侵略战争的胜利。 五、解放战争与晚年生涯(1946—1974) 1946年,解放战争爆发,李延年任徐州绥靖公署副主任,参与指挥苏北、鲁南战役。1947年,国民党军对山东解放区发动重点进攻,他任第1兵团司令官,率部进攻沂蒙山区,在孟良崮战役中,其麾下整编第74师被华东野战军全歼,师长张灵甫阵亡,李延年因“救援不力”被撤职查办,后经胡宗南等人斡旋,调任南京卫戍副总司令。 1948年,淮海战役爆发,李延年任第六兵团司令官,率部从海州西撤,后在蚌埠一带阻击解放军南下。1949年1月,淮海战役结束,第六兵团大部被歼,李延年率残部撤往江南,任京沪杭警备副总司令,负责长江防线。4月,解放军发动渡江战役,国民党军防线崩溃,李延年随败军撤往福建,后又退至台湾。 到台湾后,李延年因在解放战争中的“败绩”被追责,1950年被军事法庭以“失守徐州”等罪名判处有期徒刑10年,后经友人营救,减刑为5年。1954年出狱后,他退出军界,隐居台北,以读书、书法度日,极少参与政治活动。晚年他常思念故乡广饶,曾对同乡提及“此生恐难归故里”,言语中充满乡愁。 1974年11月,李延年在台北病逝,享年70岁。其骨灰暂厝于台北市碧潭空军公墓,直至21世纪初,部分亲属将其遗骨迁回广饶县安葬,完成了他“魂归故里”的心愿。 六、历史评价与争议 李延年作为黄埔系重要将领,在抗日战争中历经淞沪、台儿庄、滇西等重大战役,虽在解放战争中战绩不佳,但其抗日贡献仍被历史铭记。军事学者评价其“战术稳健,擅长防御作战”,在淞沪会战、滇西反攻中展现了一定的指挥能力。然而,他在国共内战中的立场及部分战役中的失误,也引发过争议。 从广饶走出的他,一生与军事结缘,既见证了中国军队在民族危亡时刻的顽强抵抗,也经历了内战的溃败与漂泊。如今,广饶县的地方史料中仍保留着他早年求学的记载,其故居虽已残破,但作为近代历史人物的印记,仍被当地文史部门关注。他的一生,折射出20世纪上半叶中国军人在时代洪流中的命运起伏,既有抗日救国的热血,也有政治博弈的无奈,是研究近代军事史与地方人物的重要样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