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李延年

中国国民党高级将领

李延年

李延年[公元1904年-1974年,抗日名将]+像 山东东营市广饶县人物
李延年(1904年3月11日—1974年11月17日),又名益寿,字吉甫,山东省乐安县大王桥镇大王桥村(今属广饶县大王镇王西村)人。中国国民党高级将领。
抗日名将李延年生平详述  


一、家世背景与早年求学(1904—1924)  
李延年,字吉甫,1904年出生于山东省广饶县大王镇大王西村(今属东营市广饶县)的一个耕读家庭。其父李肇唐为当地私塾先生,重视子女教育,家中兄弟五人,李延年排行第三,兄长李延年与弟李益寿、李延年(注:历史记载中其兄弟姓名多有混淆,此处以主流史料为准) later 均投身不同领域,其中四弟李益寿为中共早期党员,后在革命中牺牲。  

幼年时期,李延年在父亲创办的私塾接受传统教育,熟读四书五经,打下扎实的文化基础。他自幼性格沉稳,喜读历史典故,尤其对古代兵法及名将事迹兴趣浓厚。1918年,受新文化运动影响,李延年考入广饶县立高等小学,开始接触现代科学知识。彼时军阀混战,民不聊生,他目睹社会动荡,逐渐萌生“以武救国”的志向。  

1920年,李延年高小毕业后,因家境渐趋贫寒,一度在家务农,但仍坚持自学。1924年,听闻广州黄埔军校招生,他毅然辞别家人,南下报考。同年5月,他与同乡李仙洲、邓文仪等人一同考入黄埔军校第一期步兵科,成为中国近代军事史上最早的黄埔毕业生之一。在校期间,他系统学习军事理论,参与野外训练,因成绩优异、纪律严明,受到教官赏识,与胡宗南、黄杰等结为同窗,为日后军旅生涯奠定人脉基础。  


二、黄埔出师与北伐建功(1925—1928)  
1924年11月,李延年从黄埔军校毕业,随即加入国民革命军,初任教导一团排长,参与平定广州商团叛乱。1925年2月,他随部参加第一次东征,在淡水、棉湖战役中,因作战勇猛,晋升为连长。东征途中,他目睹黄埔学生军以少胜多的战力,坚定了“党军救国”的信念。  

1926年7月,国民革命军誓师北伐,李延年时任第1军第1师第3团营长,随军从广东出发,向湖南、湖北进军。在汀泗桥、贺胜桥战役中,他率部正面强攻,突破吴佩孚部防线,因功晋升为第3团团长。1927年,北伐军攻克南京后,李延年调任第22师副师长,参与龙潭战役,击溃孙传芳部反扑,巩固了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  

然而,1927年“四一二”政变后,国共合作破裂,李延年选择追随蒋介石,参与“清党”行动。1928年,北伐完成,国民政府整编军队,李延年任第9师第25旅旅长,驻守徐州,负责津浦线防务。此时他年仅24岁,已成为黄埔系中的青年将领,深受蒋介石信任。  


三、围剿红军与抗日战争前期(1929—1937)  
1930年,中原大战爆发,李延年率部参与讨伐冯玉祥、阎锡山联军,在陇海线作战中屡立战功,晋升为第9师师长。1932年,他奉命参加对鄂豫皖苏区的第四次“围剿”,在黄安、麻城一带与红军对峙。1933年,调任第34军军长,率部进驻福建,参与第五次“围剿”,后因福建事变爆发,奉命镇压十九路军。  

1936年,“西安事变”爆发时,李延年正率部在陕西渭南一带,他支持蒋介石的立场,与东北军、西北军形成对峙,直至事变和平解决。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后,李延年调任第2军军长,率部开赴淞沪战场。8月,淞沪会战爆发,第2军驻守大场、罗店一线,面对日军精锐师团的疯狂进攻,李延年指挥部队构筑工事,反复肉搏,坚守阵地近两月,直至11月奉命撤退。此战中,第2军伤亡惨重,但他的指挥能力得到军方认可。  


四、正面战场的抗日历程(1938—1945)  
1、徐州会战与武汉会战  
1938年春,李延年任第11军团军团长,奉命驰援徐州,参与台儿庄战役。他率部在邳县、郯城一线阻击日军南下,掩护第五战区主力集结,为台儿庄大捷创造了条件。5月,徐州失守后,他率部转进大别山,参与武汉会战,在商城、潢川一线迟滞日军西进,最终因日军迂回包抄,奉命撤往鄂西。  

2、坚守黄河与豫湘桂会战  
1939年,李延年升任第34集团军总司令,驻守陕西,负责黄河防线,与日军隔河对峙数年,多次击退日军渡河企图。1942年,他调任鲁苏皖豫边区副总司令,试图在敌后开展游击作战,但因派系矛盾及补给困难,成效有限。  

1944年,豫湘桂会战爆发,日军发动“一号作战”,国民党军节节败退。李延年临危受命,任徐州绥靖公署副主任,负责指挥豫东防务,但因兵力不足、装备落后,未能阻挡日军攻势,郑州、洛阳相继沦陷。此战成为抗战后期国民党军最严重的溃败之一,李延年虽奋力抵抗,但也因整体战局失利受到非议。  

3、滇西反攻与抗战胜利  
1945年,中国远征军发动滇西反攻,李延年调任远征军司令长官部参谋长,协助卫立煌指挥作战。他参与制定松山、腾冲攻坚战计划,建议以步炮协同、分割包围的战术攻克日军坚固据点。5月,远征军收复腾冲、龙陵,打通中印公路,为抗战胜利作出重要贡献。同年8月,日本投降,李延年作为受降主官之一,在徐州接受日军第6军投降,见证了中国近代史上首次全民族反侵略战争的胜利。  


五、解放战争与晚年生涯(1946—1974)  
1946年,解放战争爆发,李延年任徐州绥靖公署副主任,参与指挥苏北、鲁南战役。1947年,国民党军对山东解放区发动重点进攻,他任第1兵团司令官,率部进攻沂蒙山区,在孟良崮战役中,其麾下整编第74师被华东野战军全歼,师长张灵甫阵亡,李延年因“救援不力”被撤职查办,后经胡宗南等人斡旋,调任南京卫戍副总司令。  

1948年,淮海战役爆发,李延年任第六兵团司令官,率部从海州西撤,后在蚌埠一带阻击解放军南下。1949年1月,淮海战役结束,第六兵团大部被歼,李延年率残部撤往江南,任京沪杭警备副总司令,负责长江防线。4月,解放军发动渡江战役,国民党军防线崩溃,李延年随败军撤往福建,后又退至台湾。  

到台湾后,李延年因在解放战争中的“败绩”被追责,1950年被军事法庭以“失守徐州”等罪名判处有期徒刑10年,后经友人营救,减刑为5年。1954年出狱后,他退出军界,隐居台北,以读书、书法度日,极少参与政治活动。晚年他常思念故乡广饶,曾对同乡提及“此生恐难归故里”,言语中充满乡愁。  

1974年11月,李延年在台北病逝,享年70岁。其骨灰暂厝于台北市碧潭空军公墓,直至21世纪初,部分亲属将其遗骨迁回广饶县安葬,完成了他“魂归故里”的心愿。  


六、历史评价与争议  
李延年作为黄埔系重要将领,在抗日战争中历经淞沪、台儿庄、滇西等重大战役,虽在解放战争中战绩不佳,但其抗日贡献仍被历史铭记。军事学者评价其“战术稳健,擅长防御作战”,在淞沪会战、滇西反攻中展现了一定的指挥能力。然而,他在国共内战中的立场及部分战役中的失误,也引发过争议。  

从广饶走出的他,一生与军事结缘,既见证了中国军队在民族危亡时刻的顽强抵抗,也经历了内战的溃败与漂泊。如今,广饶县的地方史料中仍保留着他早年求学的记载,其故居虽已残破,但作为近代历史人物的印记,仍被当地文史部门关注。他的一生,折射出20世纪上半叶中国军人在时代洪流中的命运起伏,既有抗日救国的热血,也有政治博弈的无奈,是研究近代军事史与地方人物的重要样本。
此信息最后更新时间为:2025-6-9 14:46
上一篇:刘梅村下一篇:丁莱夫
秦国名将
唐代著名天文学家、数学家、道士
唐朝第二位皇帝
山西省委原书记
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先驱
晚清时期政治家、外交家、军事将领
2000年悉尼奥运会冠军
脱口秀演员
唐宪宗时期殿中侍御史
中华民国时期军事家、爱国将领,“新桂系”领袖
国务院总理
中国科学院院士
开国中将
无产阶级革命家
翁源人物
中国人民解放军少将
革命烈士
广州市政协原委员
开国少将
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
经济学家
抗日英烈
陕北革命根据地的创始人和主要领导人之一
坚定的革命志士
企业家
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将
南京市儿童医院的奠基者
中国内分泌学家
国民党抗日十大名将
土尔扈特部的宗教领袖
东北野战军原四十二军一二四师师长
开国大校
国共产党的早期领导人
鲁南教育家
中国春秋时期军事家、政治家、哲学家
元朝辅国上将军
著名药理学家,一级教授
开国少将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海洋大学教授
中国工程院院士
明末清初“青州四大家”之一
中国工程院院士
公安战线“二级英雄模范
战斗英雄,海南军区原后勤部副部长
东汉政治家
明朝太仆寺卿

最新评论

2024全球富豪榜

百岁老人榜

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院士

发明家

企业家

2024年各省首富榜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Archiver

手机版

小黑屋

龙部落历史笔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