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士豪(1900年12月24日-1974年6月2日),内分泌学家和医学教育家。毕生致力于中国内分泌的建设和发展,做了许多开拓性的工作。他在学术上的最大贡献,是对骨质软化症的钙磷代谢的研究。证实双氢速变固醇治疗肾性骨营养不良有效。1974年6月2日病逝于北京,享年74岁。
# 刘士豪:中国内分泌学的奠基先驱
刘士豪(1900~1974),是中国内分泌学领域的杰出代表人物。1925年,他毕业于北京协和医学院,获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医学博士学位,并凭借优异成绩荣获文海奖学金。此后,他历任协和医院住院医师、总住院医师、讲师、助教授、襄教授、教授等职。1928年与1933年,他先后前往美国纽约洛氏医学研究所和英国伦敦柯氏生物化学研究所进修深造。早在20世纪30年代,他便在协和医院创建了代谢病房及配套实验室,开启了中国内分泌学研究的重要篇章。
新中国成立后,刘士豪先后担任北京同仁医院院长、中国协和医学院生物化学系教授。1961年,他在北京协和医院组建了国内首个内分泌科并担任主任;1965年,首次在中国建立胰岛素放射免疫及醛固酮的测定方法,为中国内分泌学研究和临床诊断带来重大突破。
## 坎坷求学路,立志从医
1900年12月24日,刘士豪出生于湖北省武昌市保安门外一个家道中落的木材商家庭,在家中排行第五。因家境贫寒,四个哥哥早早成为学徒谋生。而他凭借天资聪颖,得到父亲的支持得以入学。中学时,母亲身患重病,多年医治才得以康复,为支付医疗费用,家庭负债累累。这段经历让他萌生了学医的强烈愿望,自此更加刻苦读书。1913 - 1917年,他就读于武昌文华大学附属中学,仅用4年时间便完成6年学业,以平均97.5分的优异成绩位列全班第一。1917 - 1919年,他在长沙湘雅医学院医预科学习,1919年进入北京协和医学院,并于1925年顺利毕业,获得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医学博士学位。
毕业后,刘士豪入职北京协和医院,担任内科住院医师,一年后晋升为总住院医师,成为北京协和医学院毕业生中首位获此职位的中国人。在担任住院医师、总住院医师及内科学系助教的三年间,他深入研究低血糖症、急性氯化汞中毒等多种病症,撰写论文13篇,其中7篇发表于国外医学杂志,展现出卓越的科研能力。
## 深耕科研,成果卓著
1928 - 1930年,刘士豪前往美国洛克斐勒氏医学研究院进修,在著名生物化学家Donald van Slyke的实验室主攻血液气体分析技术。他参与改进压力分析混合气体中血液和一氧化碳的测定技术,为血液酸碱平衡研究提供了关键方法,得到导师的高度认可。回国后不久,他便晋升为副教授。
1934 - 1942年,刘士豪与朱宪彝合作,对骨软化症的钙磷代谢展开深入研究。他们通过精密实验,证实骨软化症主要病因是维生素D缺乏,首次明确患者基本代谢缺陷为肠壁对钙质吸收障碍;还首次证实维生素D可通过母乳治愈婴儿佝偻病,找到治疗该病的最低有效剂量。此外,他们对肾性骨营养不良症进行研究,首创该病症名称,首次证实双氢速变固醇对其治疗的有效性,并提出前瞻性假设。这些研究成果处于当时世界前沿,多篇论文在国际权威期刊发表,至今仍被广泛引用。
1937 - 1938年,刘士豪赴英国伦敦柯氏生物化学研究所进修,在Dodds指导下,于促性腺激素对靶器官生理作用的研究中取得重要成果。1941年,他晋升为教授,成为北京协和医学院及协和医院首位中国内科教授。
抗战期间,北京协和医院被日军关闭,刘士豪拒绝国外高薪邀请,选择留在国内挂牌行医。此后,他兼任多家医院职务,即便在科研条件艰苦的情况下,仍开展临床科研,降低斑疹伤寒、结核性脑膜炎等疾病发病率。新中国成立后,他继续投身科研与教学,深入研究糖尿病等疾病与钙磷代谢关系,带领团队开展糖尿病普查普治,使相关研究处于国内领先水平。1957年,他编著的《生物化学与临床医学的联系》出版,成为当时医务工作者的重要参考书籍。
## 学科建设,开创新局
刘士豪毕生致力于中国内分泌学科建设。20世纪30年代中期,他与美国学者韩能博士共同建立中国首个代谢病房及实验室;新中国成立后,他重新组建内分泌病房和实验室,1961年创建国内首个内分泌科。他注重追踪国际医学前沿,1962年敏锐捕捉到放射免疫测定方法的重要性,组织团队研究,于1965年成功建立胰岛素放射免疫测定方法,推动中国内分泌学研究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他还计划建立多种内分泌激素测定方法,虽因历史原因未能全部实现,但为学科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 严谨治学,桃李满园
刘士豪治学态度严谨,教学成果斐然。自担任北京协和医院内科总住院医师起,他便投身教学工作,几十年如一日。20世纪60年代初,他在北京协和医院组织多期内分泌专业学习班,亲自授课,为全国各地培养了大批内分泌学专业骨干。他授课风格独特,能够将复杂深奥的生物化学理论讲解得通俗易懂,并不断融入最新研究成果和国际前沿动态。在临床巡诊教学中,他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注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其早年培养的众多学生,后来都成为中国内科或内分泌学科的领军人物。
尽管在晚年身患多种疾病,且在特殊时期遭受迫害,但刘士豪始终坚守岗位。1974年5月19日,他在参加会诊途中病情恶化,最终因病离世。1990年,在他诞辰90周年之际,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会专门举行纪念活动,缅怀这位为中国内分泌学发展作出卓越贡献的先驱者。刘士豪以其毕生的努力和杰出的成就,在中国医学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他的科研精神和治学态度,至今仍激励着无数医学工作者不断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