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福藩,生于 1907 年,卒于 1974 年,籍贯广东省汕头市。吴福藩:南京市儿童医院的奠基者与奉献者
在南京市儿童医院的发展历程中,有一位名字或许如今已不被大多数职工所熟知,然而他却在医院的草创与成长阶段,留下了浓墨重彩且不可磨灭的印记,他就是南京市儿童医院的首任院长 —— 吴福藩。从 1953 年至 1971 年,吴福藩担任院长长达 18 年之久,将自己的后半生毫无保留地奉献给了这家医院。
1953 年 6 月,当吴福藩踏入南京市儿童医院时,医院刚刚成立三个月,一切都尚在摸索与起步阶段,众多工作亟待梳理与推进。彼时,最为突出的问题便是门诊空间狭小,而就诊患儿数量却与日俱增,每天门诊大厅里都拥挤不堪,混乱的秩序使得小孩跌伤的情况时有发生。身为院长的吴福藩,将这一切看在眼里,急在心中,如何化解这一矛盾,成为摆在他面前的一道棘手难题。
作为一位初来乍到的非党员知识分子院长,面对陌生的环境与人脉,要解决如此棘手的问题,难度不言而喻。但吴福藩并未被眼前的困境吓倒,凭借着对党的赤诚之心,他大胆设想:筹集资金,兴建一幢门诊楼,从根本上改善就医环境。
随后,在医院党支部的领导与支持下,吴福藩一方面带领职工积极采取多种措施,确保医疗工作的正常运转;另一方面,他挤出时间四处奔走,前往市政府相关部门,详细地反映医院的现状与面临的困难,只为争取到部门的支持与帮助。历经数月不懈努力,终于成功筹集到了建设门诊楼所需的资金,并迅速开启门诊楼的筹建工作。
1954 年 11 月,门诊楼正式破土动工。吴福藩亲自担任基建组长,全程把控设计与材料采购环节。施工期间,他不辞辛劳,频繁深入工地,紧盯工程进度与质量。一旦发现问题,便立即组织技术人员当场解决,绝不将问题留到第二天。在他精心的组织与细致的安排下,仅耗时 175 天,一座建筑面积达 1457 平方米、独具民族风格的二层门诊楼便顺利竣工。如此高效的建设速度与过硬的建筑质量,在当时的卫生系统中堪称典范。
门诊楼建成后,吴福藩迅速对内部布局进行合理调整,增设新的科室,并使其迅速投入使用。开诊后的门诊环境整洁有序,面貌焕然一新,赢得了上级领导与患儿家长的一致赞誉。
尽管门诊楼投入使用后,经过一系列调整增加了部分床位,但随着住院患儿数量持续攀升,床位紧张的问题依旧严峻。此时,吴福藩又将目光投向了病房楼的兴建。1957 年 7 月,在他的主持下,病房楼工程正式启动。仅仅 129 天,一座建筑面积 2226 平方米、充分体现儿童病房特点的三层病房楼便拔地而起。病房楼建成后,医院床位增至 210 张,极大地缓解了床位紧张的局面。
吴福藩不仅在医院硬件建设上成果斐然,对职工生活也关怀备至。建院初期,职工住房短缺且条件简陋。吴福藩在建医疗用房的同时,想尽办法筹集资金,为职工修建了 2000 平方米的住房。房屋建成后,他将所有住房全部分配给职工。医院其他领导考虑到他住房条件不佳,邀请他搬到医院居住,却被他婉言谢绝。他表示:“我的住房条件虽差些,但不影响生活。职工居住条件改善了,才能安心工作。” 直至他离世,一家人仍居住在 20 多平米的狭小空间里,职工们听闻此事,无不为之动容。
吴福藩对党忠诚不渝,凡是党的号召,他总是带头响应。1959 年,党发出 “西医学习中医” 的号召,他率先报名参加南京市举办的第一期 “西学中” 学习班,并在结业时凭借优异成绩荣获二等奖。1965 年,党号召医务人员下乡巡回医疗,年逾花甲且身患老年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等疾病的他,毅然决然地带领医务人员奔赴乡村。在农村,他强忍病痛,身背药箱,走村串户为农民诊治疾病,积极宣传预防为主的方针与卫生知识,赢得了当地农民群众的信任与好评。巡回医疗结束回到南京后,仍有农民慕名前来找他看病。
自 1953 年调入南京市儿童医院后,吴福藩的工作能力与奉献精神得到广泛认可。他被选为南京市工会联合会执行委员,1956 年获评江苏省先进工作者,1959 年至 1965 年更是连续当选为南京市政协第二、第三、第四、第五届委员。
1974 年,吴福藩院长因病与世长辞,享年 67 岁。即便时光已悄然流逝多年,但医院的老同志们依旧对他满怀怀念。只要谈及吴福藩院长,大家无不称赞他是一位可亲可敬、令人钦佩的好院长,他的奉献精神与高尚品格,永远铭刻在南京市儿童医院的发展历史中,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医护人员为儿童医疗事业不懈奋斗。
对改写后的内容还有其他想法,例如增减特定事例、调整语言风格,都可以随时告诉我,我会进一步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