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绍序[公元1909年-1974年,著名男高音歌唱家] 四川资阳市安岳县人物 蔡绍序(1909年1月19日-1974年2月26日),生于四川安岳,中国声乐教育家、男高音歌唱家。1928年进成都艺术专科学校(四川音乐学院前身),受正规声乐启蒙教育,1930年秋入上海国立音乐专科学校,师从应尚能学习声乐,同时在校外从学于外籍声乐教师克雷罗娃。 1974年2月26日,蔡绍序先生因病在上海逝世,享年65岁。 早年经历 蔡绍序出生于安岳县思贤乡。他自幼对音乐有着浓厚的兴趣和天赋,在马家场和安岳读书期间,就展现出了非凡的音乐才能。他不但嗓音条件好,还能在“硬场面”(打击乐队)坐上一方,经常在学校的演出活动中担任独唱。中学毕业后,1928年,蔡绍序考入成都艺术专科学校,师从宋居田老师学习声乐,接受了系统的音乐教育,在宋老师的精心培养下,他的音乐素质和歌唱水平不断提高。 求学深造 1930年秋,蔡绍序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上海国立音乐专科学校(上海音乐学院前身)声乐系,师从应尚能教授。同时,他还求教于俄籍女中音歌唱家、声乐教师克利罗娃。两位名师的指点,让他在声乐技艺上获得了显著的进步。他在克利罗娃那里学到了声区的转换与衔接、运气的技巧等,这些指导对他后来的声乐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在学校里,蔡绍序勤奋刻苦,孜孜以求,广征博引,歌唱技巧和艺术水平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演艺与教育生涯 辗转教学与演出:“八一三”事变后,克利罗娃病逝,蔡绍序结束了在上海的学习生涯。他经香港、越南、昆明抵达重庆,在国立音乐专科学校从事教学工作,并经常参加演出活动。1942年,他因与新任校长意见不合,愤而离职前往成都,担任成都南虹艺专音乐系主任。后来,四川大学校长黄季陆聘请他兼任四川大学教授,负责川大合唱团。在成都期间,为了养家糊口,他每年都举办独唱音乐会,主要在暑袜街礼拜堂演出,演唱的歌曲包括《打柴歌》《满江红》《茶花女》中的《饮酒歌》等。他还与花腔女高音歌唱家郎毓秀合作演唱的《满园春色》并录制成唱片,广受好评。 建国后的发展:新中国成立后,蔡绍序先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十二军文工团工作,担任副团长。1950年秋,他举家赴上海,受聘于上海戏剧学院歌剧系,任教授。1951年3月,他随中国青年艺术代表团赴德国参加了在柏林举行的第三届世界青年联欢节,随后又去苏联及东欧各国巡回演出。他演唱的《满江红》《槐花几时开》《太阳出来喜洋洋》等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歌曲,深受国际友人的欢迎。1952年载誉归国后,蔡绍序调任上海音乐学院声乐系教授,并被选为上海市人民代表。1954年,他又参加了中国文化代表团赴印度访问演出。 艺术成就与理念 独特的演唱风格:蔡绍序的嗓音圆润清亮,感情质朴亲切,音域宽广,音量足,音色纯正。他始终坚持将科学的发声法用于唱好富有民族特色的中国声乐作品,把建立在科学发音法基础上的欧洲唱法巧妙地运用到中国歌曲的演唱中。他演唱的《车水歌》《打柴歌》《太阳出来喜洋洋》《槐花几时开》等歌曲充满四川乡土风味,《李有松》《罗嗬嗬》具有鲜明的江浙地方特色,而《黄河颂》《黄河之恋》《热血》及古曲《满江红》等则慷慨、激越、悲壮、高昂。他对四川地方风味歌曲的演唱,更是有独到之处。 声乐教育贡献:蔡绍序在声乐教学上有着深刻的见解和丰富的经验。他强调男高音必须有流畅的中声区和漂亮的高音,磨平各声区之间的界限,认为这是关系到一个歌手成败的重要关键之一。他一生培养了大批声乐人才,如上海歌剧院著名男高音饶余鉴、女高音黄葆慧,上海乐团女高音王伟芳、声乐教授王维德、石林等。他在教学中,根据自己的艺术实践,坚持“洋为中用”,积极探索用西洋唱法唱好中国民歌,为中国声乐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唱片与作品:早在30年代,蔡绍序的演唱就被灌制成唱片。1962年,中国唱片社将他演唱的代表性曲目《太阳出来喜洋洋》《槐花几时开》《黄河之恋》《嘉陵江上》《李有松》等11首歌曲录制为《蔡绍序唱片专辑》。1982年中国唱片社还发行了《蔡绍序(男高音)独唱歌曲选》。此外,他还为上海海燕制片厂摄制的故事片《聂耳》配录了插曲,如《开路先锋》,他的领唱节奏和力度把握精准,吐字清晰,很好地诠释了作品的精神内核。 晚年遭遇与平反 “文化大革命”中,蔡绍序遭到无情迫害,被迫离开舞台。1973年,他获准恢复声乐工作,尽管年事已高,但他仍坚持练习演唱,在62岁时仍能唱出高质量的高音C。1974年2月26日,蔡绍序含恨辞世。1981年11月,他得以昭雪,恢复了名誉。 蔡绍序在中国声乐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他的演唱风格独树一帜,将西洋唱法与中国民族音乐完美结合,为中国声乐艺术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他培养的众多优秀声乐人才,也在各自的领域为中国音乐事业的发展继续贡献着力量。他对音乐教育的执着和对艺术的追求,成为了后来者学习的榜样,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声乐学习者和爱好者不断探索和前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