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明述[中国工程院院士·化工、冶金与材料工程学部]+像 四川资阳市安岳县人物 唐明述,1929年3月31日出生于四川资阳,无机非金属材料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南京工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唐明述是我国著名的无机非金属材料专家,1929年3月31日出生于四川省资阳市安岳县。以下是他的生平介绍: 求学经历 中学时代:1942年至1945年,在四川内江二中完成初中学业。1945年至1948年,在成都县中学堂就读普通高中。 大学及研究生阶段:1948年高中毕业后,他考上唐山工学院冶金系,但因解放战争交通不便,只好就读于四川教育学院数学系,次年转读于成都华西协合大学医科。1950年秋,他考入北京大学化工系,1952年因院系调整转入燕京大学,后又转入天津大学。1953年,毕业于天津大学化工系,之后在北京工业学院读研究生,主学俄语一年。1954年,转入南京工学院化工系读研究生,师从苏联水泥专家А.М.КВ,1956年研究生毕业。 工作经历 南京化工学院时期:1956年研究生毕业后,唐明述留在南京工学院化工系任助教。1958年,南京工学院化工系独立建成南京化工学院,他继续在该校任教。1960年,晋升为讲师;1978年,升为副教授;1983年,晋升为教授,同年被评为博士生导师。1986年,获得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 南京工业大学时期:2001年,南京化工学院等院校合并组建南京工业大学,唐明述担任该校教授、博士生导师,继续在教学和科研一线耕耘,为学校的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做出了重要贡献。 科研生涯 早期探索: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唐明述就致力于混凝土碱集料反应的研究,立下了攻克这一难题的志向,希望能预防和治愈对水泥混凝土产生破坏作用的“恶性病”。 系统研究:此后几十年,他对影响混凝土工程寿命的碱集料反应进行了系统深入的研究,内容涵盖检测方法、反应过程机理、分类、工程判定、抑制措施以及制定相应标准和预防措施的专家系统等。 持续创新:他创建的“碱硅酸盐反应”压蒸快速法,成为我国及法国标准,并被RILEM - TC106列为初选法,被奥地利采用。他还研制出快速测定仪并得到应用。 主要科研成果和学术贡献 碱集料反应研究:唐明述在碱集料反应领域取得了一系列开创性成果。他提出的碱碳酸盐反应的膨胀机理、碱集料反应分类等理论,得到国际专家的高度重视。他通过深入研究,揭示了碱集料反应的复杂机理,为混凝土工程的耐久性设计和评估提供了理论依据。例如,他通过大量实验和分析,明确了不同类型集料与水泥中碱的反应特性,为工程中合理选择集料提供了指导。 工程应用与技术指导:他先后为众多大型混凝土工程鉴定集料碱活性,提出可靠的施工方案,解决了工程中的实际问题。如在一些大型水利工程、桥梁工程中,通过他的检测和方案制定,有效避免了碱集料反应对工程的破坏,延长了工程寿命。他的研究成果在京、津、鲁、豫、晋等省市的机场、立交桥、铁路桥梁、轨枕、工业及民用建筑等工程中得到应用,为保障这些工程的安全和耐久性发挥了重要作用。 其他研究领域贡献:除了碱集料反应研究,唐明述在水泥处理核废渣、大坝用氧化镁膨胀水泥、钢渣微观结构等方面的研究也在理论、生产和使用中取得了成果。在水泥处理核废渣方面,他的研究为核废料的安全处理提供了一种可行的方法;在氧化镁膨胀水泥研究上,为大坝等水工建筑物的抗裂防渗提供了技术支持;对钢渣微观结构的研究,有助于提高钢渣在建筑材料中的综合利用效率。 荣誉与奖项 国家级奖项:1978年,获得全国科学技术大会奖。1987年,“碱集料反应”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省部级奖项:1992年,获得国家教委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还多次获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及其他省部级奖。 其他荣誉: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他还获得过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被评为全国高等学校先进科技工作者等。 学术著作与人才培养 学术著作:唐明述共发表中英文论文300余篇,译、著近10本,这些著作和论文为国内外同行提供了重要的参考资料,推动了相关领域的学术发展。 人才培养:作为博士生导师,他培养了30余名博士生、硕士生,为我国无机非金属材料领域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他治学严谨,注重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和学术品德,教导学生要耐得住寂寞,专心做学问,为学生树立了良好的榜样。 社会活动与影响力 学术交流:唐明述先后赴法、加、美、日、英、丹麦、澳大利亚等国参加学术会议和考察公路、桥梁和大坝,积极参与国际学术交流活动,与国际同行建立了广泛的联系与合作,提升了我国在相关领域的国际影响力。 行业影响:他的研究成果和学术观点对我国水泥和混凝土材料行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推动了行业技术进步和标准的完善。他的工作为保障我国大型混凝土工程的质量和安全、促进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做出了重要贡献。 唐明述院士热爱祖国,献身科学,为我国无机非金属材料领域的发展奉献了毕生精力。他的学术成就和高尚品德,不仅为科研工作者树立了榜样,也激励着更多的年轻人为实现我国材料科学与工程领域的创新发展而努力奋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