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允奎[公元1902年-1970年,玉米遗传学家] 四川资阳市安岳县人物 杨允奎(1902.11.13-1970.9.14),字星曙,四川安岳人,农业教育家和作物遗传育种学家,中国利用细胞质雄性不育系配制玉米杂交种的开拓者。 杨允奎1921年,考入清华学堂留美预备部。1933年,在俄亥俄州立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同年回国,应聘任河北省立农学院(现河北农业大学)教授。1935年,受任鸿隽之聘任国立四川大学农艺系教授至1937年。1955年,任四川省农业厅厅长兼四川省农业科学院院长。1962年,兼任四川农学院(现四川农业大学)院长。 杨允奎(1902年11月13日-1970年9月14日),字星曙,四川安岳人,是我国著名的农业教育家、作物遗传育种学家,在玉米遗传育种领域有着卓越的贡献。以下是他的生平介绍: 求学之路 - 杨允奎自幼勤奋好学,在安岳县姚市乡小学高小、安岳中学读书时,成绩优异。1921年,他考入清华学堂留美预备部。1928年,获庚子赔款资助前往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攻读作物遗传育种专业。他凭借自身的努力和天赋,在1933年被授予博士学位。 回国任教与科研初期 - 1933年,杨允奎谢绝了在美国任职的优厚待遇,毅然回国,应聘任河北省立农学院教授。1935年,受任鸿隽之聘任国立四川大学农艺系教授。在此期间,他拉开了西南玉米育种研究的序幕,连续在美国《农艺学》杂志发表关于玉米杂交优势利用的研究报告,为西南和我国玉米育种初期的工作奠定了理论基础。 - 1936年,应四川省建设厅厅长卢作孚之请,杨允奎创办四川省稻麦试验场,任场长,不久该场易名为四川省稻麦改进所,他担任所长。他组织和带领科技人员进行大规模的粮食作物地方品种资源普查,根据52个县的普查结果,汇编成《四川水稻品种检定调查初步报告》,同时还对小麦、玉米、豌豆、油菜等大田作物的地方品种进行了调查研究。1938年,在其学生、助手张连桂的合作下,撰写了《玉蜀黍农家品种改良及推广纲要之刍议》一文,论述了四川玉米农家品种适应性及其利用前景,并提出适应当时盆地间、套、连作的育种目标,即早熟、大粒和抗倒伏。 抗战时期的科研工作 - 1938年,四川省稻麦改进所并入新组建的四川省农业改进所,杨允奎任副所长。1941年初,因经费匮乏、人际倾轧等原因,他愤然辞职在家养病。年末病情好转后,他又回四川大学农艺系任教并兼系主任,主讲遗传学、作物育种学、生物统计学及田间设计等课程,同时开展了玉米、小麦、豌豆的遗传育种研究工作。 - 杨允奎通过与美国校友的国际合作,获得一些美国优良的杂交品种。他用远渡重洋的玉米品种和四川当地的品种进行杂交,开始培育自交系。到20世纪40年代中期,他和同事先后培育出五十多个玉米双交、顶交优良组合,增产幅度达到10%-25%,在抗战后方,他主持玉米育种工作的卓越成就为农业界所瞩目。 - 抗战胜利后,杨允奎开始致力培育高产、优质、适应性强的玉米综合种,将9个优良自交系混合授粉,育成6个综合品种。 新中国成立后的贡献 - 1952年,杨允奎任西南军政委员会农业部四川农业试验所所长,同年12月加入中国民主同盟。1955年,任四川省农业厅厅长兼四川省农业科学院院长。195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 50年代中期,杨允奎选育出多果穗的优良自交系“可36”“D0039”等,并利用这批自交系配制成顶交种“金可”“门可”等,在川西北丘陵山区推广,获得大面积增产,开创了利用顶交种生产玉米的新局面。 - 50年代初期,我国一些科学家注意到美国利用玉米胞质雄性不育系配制杂交种的先进技术,但因国际环境无法直接引进育种材料。50年代中期,杨允奎通过曲折途径获得一批原产美国的商品杂交玉米种子。1958年,他从“美国13”杂种后代中发现少数分离不育株,当即以优良自交系“可36”“金57”“门—5—2”等为父本进行测交,至1961年秋,实现了“三系”配套,在国内首先报道了《利用玉米雄性不育特性制造杂种的研究》结果。他还在理论上揭示了雄性不育特性受细胞质、细胞核与细胞质间相互影响,以及雄性不育与恢复特性的遗传方式呈“剂量效应”现象。 - 1962年,杨允奎兼任四川农学院(现四川农业大学)院长,并创建数量遗传实验室,兼任室主任。他呼吁高等学校将数量遗传学研究普及应用于各种作物和动物育种之中,积极在中青年教师和高年级学生中传授数量遗传学理论和方法,并于1965年招收研究生,为国家培养中青年数量遗传教学、科研队伍。他以玉米、豌豆为对象,结合育种实践,开展数量遗传学研究,取得了玉米主要经济性状遗传力和配合力的第一批数据。 - 1962年,杨允奎的科研基地转移到位于雅安的四川农学院。他继续开展玉米自交系选育和双交种、三交种的组配工作,育成了极早熟的自交系“马里1”“马里2”“马里3”,并组配了四川省首批双交、三交杂种,如“双交1号”“双交4号”“双交7号”“矮双苞”“矮三交”等,在雅安、温江、乐山地区的山区县大面积推广,发挥了显著增产效果。 晚年遭遇与身后影响 - 1970年8月,在新育成的品种正准备鉴定验收之际,杨允奎积劳成疾突发急病住院,在病榻上他仍一再叮嘱“要好好管理,我病好后去收获考种”。9月14日,杨允奎因病在成都逝世,骨灰安放在磨盘山烈士陵园。1978年,组织上为他平反昭雪,骨灰进入成都烈士陵园。 - 杨允奎一生致力于高等教育和农业科研工作,他是我国数量遗传育种的拓荒者,是利用细胞质雄性不育系配制玉米杂交种的开拓者,也是四川杂交小麦的奠基人之一,对豌豆的遗传育种也颇有研究。他留下的刻苦严谨、注重实践的科研作风,成为了后来省农科院玉米科研团队代代传承的珍贵财富。在他的引领下,经过几代人的共同努力,四川农业大学作物所玉米学科崛起,成为西南山地玉米方面的科研优势单位,在全国玉米界也占有了一席之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