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琠[清][公元1740年-1789年,海南进士] 海南海口琼山人物 # 海南名士吴琠:治学兴教与桑梓情怀 吴琠(1740—1789),字国猷,号学斋,海南琼山县府城镇草芽巷人,清代著名学者、教育家。他以才学入仕,治学严谨,毕生致力于文化传承与家乡建设,堪称琼籍士子典范。 ## 一、科举成名与学术成就 15岁参加童子试即名列第一,展现卓越才学。清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中进士,选为翰林院庶吉士,授编修一职,历任国史馆、三通馆、四库馆编修及武英殿分校官。在参与《国史》《四库全书》编纂及《永乐大典》补佚工作中,以“谦虚严谨”著称,因功绩显著获乾隆皇帝赏赐“龙尾砚”“白玉如意”“文绮”等御品。乾隆帝还亲赐改名“吴琠”并赠诗:“玉以金为友,祥开善作基;家庭承祖泽,忠孝永长持”,足见对其才德的嘉许。 ## 二、京官生涯与乡谊贡献 曾两度出任顺天(今北京)乡试总考官,选拔人才之余,与琼籍进士王斗文等募款营建琼州会馆,为进京应试的海南士子提供落脚之处,这是继许子伟后海南人在京建立的第二处会馆,极大便利了琼籍学子的科举之路。 ## 三、归乡掌教与公益事业 因父亲去世辞官返乡后,出任海南最高学府琼台书院掌教,致力于本土教育。他始终感念师恩,每逢省亲必至朱良村拜谢塾师周继才,践行“忠孝”之道。 在公益领域,吴琠不遗余力: - **兴学育才**:在府城万寿亭街创办“珠崖义学”,拓宽寒门子弟受教育渠道; - **扶危济困**:用吴氏宗祠公祭费于府城北官村外修建“大慈寺”,内设诵经堂、养病室及停柩室,惠及贫苦百姓; - **便民利民**:出资在海口建造白沙东西桥,带头集资修复府城文明楼(今鼓楼),改善城乡交通与文化设施。 ## 四、身后影响与精神传承 1789年,吴琠因积劳成疾卒于琼台书院掌教任上,归葬于嘉积(今属琼海)灯笼坡之右。他一生以“忠孝”为本,既在学术上践行严谨之风,又以实际行动反哺家乡,其治学精神与桑梓情怀深刻影响了海南后世的文化发展与公益事业,成为琼州历史上兼具才德与担当的标志性人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