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张幼仪

民国时期杰出女性
张幼仪
张幼仪[公元1900年-1988年,民国时期杰出女性]+像 上海市宝山区人物
张幼仪(1900年一1988年),名嘉玢,出生于江苏宝山(今属上海),毕业于江苏省立第二女子师范学校,外语教师、职业经理人。
1915年与徐志摩结婚,1918年生下长子徐积锴、同年徐志摩前往美国读书,次年徐志摩则转往英国伦敦。
1920年,张幼仪前往欧洲与丈夫团聚。徐志摩1921年要求与幼仪离婚。1922年张幼仪于柏林产下次子,并与徐志摩正式离婚。1926年返回中国,1927年在东吴大学教授德文。1928年担任上海女子商业储蓄银行副总裁、云裳服装公司总经理。1949年移民香港,1954年与苏纪之医师结婚。1972年苏纪之医师去世,幼仪搬往美国与家人团聚。1988年逝世于纽约。
张幼仪:在风雨中绽放的传奇女性
在风云变幻的近代中国,张幼仪宛如一颗独特的星辰,虽历经无数风雨,却绽放出令人瞩目的光芒。她的一生,交织着时代的浪潮与个人的坚韧,充满了曲折与不凡。

教育启蒙与命运转折
1912年7月,江苏都督程德全在苏州创立了“江苏省立第二女子师范学校”。彼时年仅12岁的张幼仪,在二哥张君劢(嘉森)和四哥张嘉璈的助力下,踏入了这所重视女子教育的学校。学校首任校长杨达权对女子教育的重视,为张幼仪提供了接受先进教育的宝贵机会。在这里,张幼仪如海绵吸水般汲取知识,开启了认知世界的新视野,为她的成长奠定了重要基础。

然而,命运的轨迹却在三年后陡然转变。尚未完成学业的张幼仪,被接回家中筹备婚事。促成这门亲事的正是她的四哥张嘉璈。当时,张嘉璈担任浙江都督朱瑞的秘书,在巡视学校时,他发现了杭州一中那位才华横溢的学生——徐志摩。徐家在江南已是富甲一方的商贾,而张家则拥有庞大的政治经济影响力,两家联姻,对于徐志摩的父亲徐申如而言,无疑是求之不得的美事。于是,徐父欣然定下了二人的婚约。就这样,年仅15岁的张幼仪不得不辍学,远嫁浙江,成为了徐家的少奶奶。面对这桩包办婚姻,徐志摩秉持着“媒妁之命,受之于父母”的态度接受了下来。

婚姻的苦涩与磨难
1918年,张幼仪生下了长子徐积锴(阿欢)。然而,幸福的时光并未持续太久,不久之后,徐志摩便踏上了留洋之路。1920年,徐志摩收到张君劢的来信,尽管满心不情愿,但还是被迫将张幼仪接到了自己身边。张幼仪后来回忆起当时与徐志摩见面的场景:“我斜倚着尾甲板,不耐烦地等着上岸,然后看到徐志摩站在东张西望的人群里。就在这时候,我的心凉了一大截。他穿着一件瘦长的黑色毛大衣,脖子上围了条白丝巾。虽然我从没看过他穿西装的样子,可是我晓得那是他。他的态度我一眼就看得出来,不会搞错的,因为他是那堆接船的人当中露出不想到那儿表情的人。”此时的徐志摩,早已倾心于林徽因,对张幼仪愈发冷漠。

不久之后,徐志摩的态度变得愈发决绝,他抛下张幼仪独自出走,并请人带口信给张幼仪,明确表达了离婚的意愿。陷入绝望的张幼仪,不得不离开沙士顿,前往巴黎投奔正在那里读书的二哥张君劢。1922年初,张幼仪又随着路过巴黎前往德国读书的七弟,前往柏林待产。1922年2月24日,张幼仪生下了次子彼得。就在这一年,她与徐志摩在柏林正式签字离婚,这成为了中国史上依据《民法》的第一桩西式文明离婚案。签完离婚协议后,徐志摩跟着张幼仪去医院看望了小彼得,他“把脸贴在窗玻璃上,看得神魂颠倒”,却始终未曾过问张幼仪要如何抚养孩子,孩子又将如何生存下去。

蜕变与重生
离婚后的张幼仪,没有沉浸在悲伤与绝望之中,而是毅然选择了重新出发。她进入裴斯塔洛齐学院,潜心攻读幼儿教育专业,努力提升自己。然而,命运似乎并未打算放过她。1925年,她痛失爱子彼得,这一沉重的打击几乎将她击垮。但张幼仪骨子里的坚韧让她再次站了起来。1926年夏,八弟张禹九将她接回上海。随后,她带着长子阿欢前往北京读书,直至张母去世,才携子返回上海。此时的四哥张嘉璈已经成为中国银行副总裁,并主持上海各国银行事务。徐申如也将海格路125号(华山路范园)赠予张幼仪,这使得她在上海的生活衣食无忧。

回到上海的张幼仪,开始展现出非凡的才能与勇气。她先是在东吴大学教授德语,之后在张嘉璈的支持下,出任上海女子商业银行副总裁。与此同时,八弟张禹九与徐志摩等四人在静安寺路开办了云裳服装公司,张幼仪又出任该公司总经理。在这些职位上,她充分发挥了自己的经营能力,将工作处理得井井有条,展现出了卓越的商业才能。1934年,二哥张君劢主持成立了国家社会党,张幼仪应邀管理该党财务,凭借着严谨的工作态度和出色的理财能力,她在党内声名鹊起,一时威风八面。抗战爆发后,她通过屯积军用染料,获得了一笔可观的财富。

晚年岁月与人生感悟
解放前夕,张幼仪前往香港。1953年,在香港的她与邻居、中医苏纪之结婚。苏医生曾留学日本,在上海行医,同样是离异且有子女。婚前,张幼仪慎重地写信到美国征求儿子(大儿子徐积锴)的意见,她认为“因为我是个寡妇,理应听我儿子的话”。儿子徐积锴的回信情真意切:“母孀居守节,逾三十年,生我抚我,鞠我育我……综母生平,殊少欢愉,母职已尽,母心宜慰,谁慰母氏?谁伴母氏?母如得人,儿请父事。”徐积锴彼时在美国从事土木工程师的工作,他的这封信与徐志摩的自私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1967年,67岁的张幼仪与苏医生一同前往英国康桥、德国柏林故地重游。站在当年和徐志摩居住过的小屋外,她感慨万千,难以相信自己曾经如此年轻过。第二任丈夫苏医生过世后,张幼仪前往纽约居住。在与苏医生共同生活了18年后,1972年,苏医生病逝。此后,张幼仪继续在美国生活,直至1988年在纽约病逝。

张幼仪曾将自己的人生划分为“去德国前”和“去德国后”。去德国前,她在婚姻中充满了恐惧与委屈,害怕离婚,害怕犯错,渴望得到丈夫的爱却屡屡受伤。而在经历了去德国后的种种磨难,尤其是与丈夫离婚、痛失爱子等人生至暗时刻后,她终于清醒地认识到,人生的一切都要依靠自己。离婚丧子之痛,如同一场暴风雨,却也让她从羞怯的少女蜕变成为坚毅的铿锵玫瑰。她不再畏惧风雨,凭借着顽强的毅力,开创出了真正属于自己的精彩人生。

晚年的张幼仪,对于爱有着自己独特而经典的定义。当有人问她是否爱徐志摩时,她回答道:“你晓得,我没办法回答这个问题。我对这个问题很迷惑,因为每个人总告诉我,我为徐志摩做了这么多事,我一定是爱他的。可是,我没办法说什么叫爱,我这辈子从没跟什么人说过‘我爱你’。如果照顾徐志摩和他家人叫做爱的话,那我大概是爱他的吧。在他一生当中遇到的几个人里面,说不定我最爱他。”这样的回答,看似平淡,实则蕴含着她对人生、对爱的深刻理解与感悟。张幼仪的一生,是在磨难中不断成长、在坚韧中绽放光芒的一生,她的故事将永远铭刻在历史的长河中,激励着后人勇往直前。 
上一篇:张嘉璈下一篇:张德庆
第八届中央候补委员
清末民国官员,清华大学校长
中央政治局常委
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中将
中央政治局委员
原煤炭工业部部长、党组书记
晚清明将
原重庆市委书记
原全国政协副主席
国务院副总理
原湖南省委书记
开国中将、原中央统战部副部长
原广东省政协常委
蒋介石之长子
民国时期杰出女性
中华人民共和国原副主席
澳大利亚议会原纪录部长
宝安区人物
实业家、慈善家和社会活动家
开国少将
革命烈士
红岩双枪老太婆的原型
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共中央统战部原部长
[公元1900年-1985年] 江苏省南京人物
原黑龙江省委第一书记兼省长
民国时期杰出女性
澳大利亚政治家
书法家、篆刻家、诗人
雨花台传奇烈士
杰出的人民教育家
革命烈士
中国现代银行之父
中国科学院院士
民国时期杰出女性
中华民国宪法之父

最新评论

2024全球富豪榜

百岁老人榜

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院士

发明家

企业家

2024年各省首富榜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Archiver

手机版

小黑屋

520笔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