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殊(991年-1055年),字同叔,江南西路抚州临川县(今属江西省抚州市,一说为南昌市进贤县)人。中国北宋政治家、文学家。
晏殊自幼能作文章。景德二年(1005年),以神童召试,赐同进士出身,任秘书省正字。累迁至知制诰、翰林学士。因为人慎密而受到宋真宗赏识。宋仁宗即位后,他建议刘太后垂帘听政,并在崇政殿为仁宗讲学,一度升至枢密副使,后因得罪刘太后而出知应天府。其后仍被召回朝中,历任御史中丞、三司使、参知政事等职。仁宗亲政后,愈发受到重用,于庆历二年(1042年)自知枢密院事进官集贤殿大学士、同平章事兼枢密使,正式拜相。两年后因事罢相,带工部尚书衔出知颍州,移知陈州、许州、永兴军、河南府等地,累封临淄公。至和元年(1054年),晏殊因病自请入朝,翌年(1055年)逝世,享年六十五岁。获赠司空兼侍中,谥号“元献”,世称“晏元献”。
晏殊极重视书院的发展,大力扶持应天府书院,邀请范仲淹到书院讲学,培养了大批人才。史称“五代以来,天下学校废,兴学自(晏)殊始”。晏殊工诗善文,尤以词的成就最为突出。其词擅长小令,多表现诗酒生活和悠闲情致,语言婉丽,颇受南唐冯延巳的影响,与欧阳修并称“晏欧”。其《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词中“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二句,传诵颇广。平生所作诗文据传逾万篇,今仅存《元献遗文》《珠玉词》;又编类书《类要》,存宋以前古书极其丰富。
# 晏殊:传奇一生,文坛政坛双璀璨
## 早慧崭露头角
宋太宗淳化二年(991年),晏殊出生于江南西路抚州临川县(至道三年后道改路,此处按路表述)。他自幼展现出非凡的聪慧与好学精神,七岁便能提笔成文,凭借过人天赋赢得“神童”美誉。景德元年(1004年),江南按抚张知白听闻晏殊之名,将这位神童举荐给朝廷。
次年,晏殊与千余名进士一同参加殿试。考场上,他镇定自若,文思泉涌,迅速完成答卷,这份从容与才华深得宋真宗赏识,当即赐同进士出身。当时,宰相寇准对江南人存有偏见,试图打压晏殊,幸得真宗力挺,真宗秉持“朝廷取士,惟才是求”的理念,以张九龄为例,驳斥了地域歧视的观点(不过《湘山野录》记载寇准在应天府时对晏殊极为赞赏,与这一说法存在差异) 。
两天后,朝廷举行诗、赋、论加试。晏殊主动向真宗奏明:“臣此前已做过这些题目,恳请更换试题。”他的坦诚与真才实学再度打动真宗,获授秘书省正字,得以留在秘阁潜心读书。在此期间,晏殊勤奋治学,交友谨慎稳重,赢得直史馆陈彭年的高度认可。景德三年(1006年),晏殊在中书省接受召试后,顺利转任太常寺奉礼郎。
## 仕途稳步进阶
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宋真宗东封泰山,晏殊随之调任光禄寺丞,后任集贤校理。期间,因父亲离世,他返回临川守丧。守丧期未满,便被朝廷召回,跟随真宗前往太清宫祭祀,并奉命编修宝训,兼任“同判太常礼院”。不久,母亲也不幸去世,晏殊请求守满丧期再任职,未获批准,随后调任太常寺丞。
天禧二年(1018年),真宗第六子赵受益被封为升王,晏殊被选中担任升王府记室参军,后接连升迁为左正言、直史馆。同年九月,赵受益被册立为皇太子,改名赵祯,晏殊也随之迁升为户部员外郎,兼任太子舍人,获赐金紫。此后,他又相继担任知制诰、判集贤院,翰林学士,景灵宫判官、太子左庶子,兼判太常寺、知礼仪院等职。真宗每逢向晏殊咨询事务,都会将问题写在方寸小纸片上。而晏殊给出建议后,会将小纸片连同奏章一并呈回,其谨慎细致的处事风格,深受真宗欣赏。
乾兴元年(1022年),真宗驾崩,宋仁宗赵祯即位,因仁宗年幼,由嫡母刘太后垂帘听政。当时,宰相丁谓、枢密使曹利用企图独揽大权,朝堂纷争不断。关键时刻,晏殊提出“垂帘听政”之策,平息了这场权力风波。事后,他升任右谏议大夫兼翰林侍读学士,因是仁宗东宫旧臣,又获刘太后额外恩宠,接连担任给事中、景灵宫副使,判吏部流内铨等职。此后,晏殊参与编修《真宗实录》,在崇政殿为仁宗讲授《易》,不断晋升,官至枢密副使,并从礼部侍郎转任刑部侍郎 。
## 仕途跌宕起伏
然而,晏殊的仕途并非一帆风顺。因反对任命宠臣张耆为枢密使,晏殊触怒刘太后。加之在玉清宫时,他曾怒以朝笏撞折侍从门牙,遭到御史弹劾。天圣五年(1027年),晏殊以刑部侍郎之职被贬为宣州知州,数月后改任应天府知州。在地方任职期间,他积极兴办学校,大力培养人才。
此后,晏殊再次被召回朝廷,担任御史中丞兼刑部侍郎。天圣七年(1029年)二月,改任兵部侍郎、资政殿学士、翰林侍读学士兼秘书监,仁宗特赐绣癋,以示恩宠。天圣八年(1030年),他奉命主持礼部贡举。
天圣九年(1031年),晏殊升任三司使,后第二次担任枢密副使,但尚未正式就职,又在明道元年(1032年)改任参知政事(副相),加尚书左丞。明道二年(1033年),刘太后计划拜谒太庙,有人提议她身穿衮冕前往。太后询问晏殊意见,晏殊引用《周官》后服一节加以劝谏。同年三月,刘太后去世,仁宗亲政。此前,晏殊曾撰写仁宗生母李宸妃墓志文,文中称李宸妃仅育有一早夭女儿。真相大白后,仁宗虽经宰相吕夷简劝解,仍将晏殊外放,先后任礼部尚书、江宁府知府,旋即改任亳州知府,后又以刑部尚书衔调任陈州知府。不过,晏殊后来再次被召回,担任刑部尚书兼御史中丞,第二次出任三司使。
宝元元年(1038年),党项首领李元昊称帝,建立西夏政权,并出兵陕西,宋军战事不利,边境局势紧张。晏殊分析局势后,向仁宗奏陈四条加强军备的关键建议:取消内臣监军,赋予统帅军事决策权;招募、训练弓箭手,提升作战力量;清理宫中积压财物,资助边关军饷;追回各司侵占物资,充实国库。这些建议均被仁宗采纳。
康定元年(1040年),晏殊调任知枢密院事,同年九月加检校太傅,正式担任枢密使,后又加拜检校太尉、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庆历二年(1042年)三月,晏殊以刑部尚书、集贤殿大学士、枢密使的身份,兼任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正式成为宰相。
## 晚年岁月与离世
庆历四年(1044年)九月,晏殊遭到谏臣孙甫、蔡襄弹劾,以工部尚书之职出知颍州。此次罢相原因复杂,包括在欧阳修出任河北都转运使一事上违背谏官意愿、动用官兵修建府邸、对西夏态度软弱,还可能涉及李宸妃墓志旧账,以及八王赵元俨临终前向仁宗提及晏殊“名在图谶”等因素。此后,晏殊又先后以礼部尚书、刑部尚书的身份,担任陈州、许州等地知州。六十岁时,他以户部尚书、观文殿大学士的身份,出任永兴军(今陕西西安)节度使,兼任一路都部署、安抚使,后调任河南府知府兼西京留守,转拜兵部尚书,勋阶升至开府仪同三司、上柱国,被封为临淄公(食邑一万二千户,实封食邑三千七百户)。
至和元年(1054年)六月,晏殊因病请求回开封府治疗,痊愈后再出京任职。仁宗特意将他留下,命其为自己讲经释义,每隔五日觐见一次,仍以宰相规格相待。至和二年(1055年)正月,晏殊病情加重,仁宗欲亲自探望。晏殊得知后,急忙派人上奏:“臣老病将愈,不足劳陛下挂念。”正月二十八日(2月27日),晏殊病逝,享年六十五岁。仁宗亲自前往祭奠,仍为未能在其病重时探望而深感遗憾,特辍朝两日,追赠司空兼侍中,赐谥号“元献”,并亲自在晏殊碑文首款篆写“旧学之碑”四字 。
## 深远影响
政治贡献
宋仁宗即位之初,刘太后临朝听政,宰相丁谓、枢密使曹利用争权,晏殊提出“垂帘听政”,稳定了当时的政治局势。宋夏战争爆发后,身为同平章事兼枢密使的晏殊,建议仁宗罢除监军制度,让将领能够随机应变,并整顿财赋制度,这些建议对提升宋军战斗力、稳固国家财政起到重要作用。
此外,晏殊爱才惜才,乐于奖掖后进。范仲淹、孔道辅、王安石等当世名士皆出自其门下;韩琦、欧阳修等也经他栽培、举荐得以重用。他还独具慧眼,在富弼、杨察寒微之时便赏识他们,并将女儿嫁给二人。晏殊执政期间,范仲淹、韩琦、富弼等贤才得到重用,当时朝堂人才济济,有“至于台阁,多一时之贤”的美誉。
文学成就
在文学领域,晏殊成就斐然,尤以词最为突出。他的词作吸收南唐“花间派”和冯延巳典雅流丽的词风,开创北宋婉约词风,被冯煦誉为“北宋倚声家之初祖”,与欧阳修共同“开江西一派” 。叶嘉莹认为,晏殊凭借名公巨卿的身份和大量优秀词作,推动了词坛繁荣,起到承先启后的重要作用。
晏殊的词多为娱宾遣兴、描绘景致之作,内容涵盖男欢女爱、春花秋月,或是抒发伤春怨时、离情别恨。其词作不仅辞藻清新,气质娴雅,还融入个人情感与人生体悟,展现出士大夫的独特气质,是词从“伶工之词”向“士大夫之词”过渡的重要标志。同时,晏殊是北宋专攻令词并以此闻名的第一人。
其词风格温润秀洁、雍容典雅,语言清丽自然,音律和谐婉转。善于捕捉瞬间情景,借景抒情,营造缠绵悱恻的意境。在继承南唐词风的基础上,晏殊学习冯延巳词的明丽疏朗,摆脱花间派的脂粉气,多有创新。代表作《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破阵子·燕子来时新社》中的“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念兰堂红烛,心长焰短,向人垂泪”等佳句,广为流传。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将“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列为“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的“第一境界”。
除词之外,晏殊的文章内容丰富,词藻华丽,备受推崇;其诗歌创作亦达万首之多,充满闲雅意趣与多情思绪,宋祁称赞他是当时擅长作诗之人,其作品数量之多,为唐人以来所罕见。
教育功绩
在教育方面,晏殊同样贡献卓越。任地方官时,他全力扶持应天府书院,邀请范仲淹前来讲学,培养出众多人才。应天府书院与白鹿洞、石鼓、岳麓书院并称宋初四大书院,晏殊此举开创了五代以来大办教育的先河。
庆历三年(1043年),身为宰相的晏殊与枢密副使范仲淹一同倡导州、县立学,改革教学内容,在官学设立教授一职。自此,从京师到郡县,官学得以广泛设立,史称“庆历兴学”。欧阳修评价“自五代以来,天下学废,兴自公始”,正是对晏殊教育功绩的高度认可。
# 晏殊:谨守本分与率真性情并存的传奇人生
## 不敢越职:恪守本分的典范
晏殊曾自述,在担任知制诰期间,一次意外被宣入禁宫。彼时宋真宗已病入膏肓,向他出示一份文书,内容是关于任命大臣的诏令。晏殊立即上奏:“臣负责外制事务,不敢越权处理。”真宗认可其做法,转而召来翰林学士钱惟演(翰林学士掌内制,负责此类诏令)。晏殊又主动奏陈:“此事机密,臣担心消息泄露,恳请留宿学士院。”次日清晨,朝廷正式发布诏令,内容与前日所见大不相同,晏殊虽深感震惊,却始终严守秘密,未向任何人透露。
## 质朴不拘:以诚取信的佳话
晏殊入朝时,正值天下太平,朝廷允许百官择胜景宴饮,士大夫们纷纷参与宴乐,市楼酒馆也张设帷帐供人游乐。当时家境贫寒的晏殊,因无力外出宴饮,便在家中与兄弟研习诗书。一日,皇宫挑选太子讲官,宋真宗突然钦点晏殊任职。执政大臣不明缘由,次日上朝询问,真宗解释道:“近来听闻馆阁大臣们终日宴饮嬉游,唯有晏殊闭门读书,如此谨慎忠厚之人,正适合教导太子。”
晏殊上任后,获面见真宗的机会,真宗告知其任命缘由。晏殊毫无掩饰,坦率地说:“并非臣不喜爱宴饮游乐,实乃家中贫困,无钱外出。若臣有钱,也会参与宴饮,只是因囊中羞涩无法成行。”真宗听闻,更加欣赏他的诚实,对他的恩宠日益深厚。
晏殊担任宰相时,女婿富弼任职枢密副使,他为避嫌主动请求辞去枢密使一职,宋仁宗没有批准,可见他深受仁宗的信赖与厚待。
## 为人刚简:刚直与简朴的写照
晏殊性格刚毅直率。一次,盗贼潜入他家行窃被抓,晏殊亲自施以杖刑,盗贼被打得昏死过去才被送官,结果刚到开封府门口,就因伤势过重身亡。他多次担任州官,其急躁的性格让官吏和百姓心生畏惧。
生活中,晏殊始终保持俭朴作风。即便身居高位、显贵已久,依然坚守清廉,不事奢华。
## 人际关系:家族与交游的网络
亲属
晏殊家族渊源深厚,高祖父晏墉在唐懿宗咸通十年考中进士,官至江南西道观察判院,并在高安定居;高祖母王氏生平不详。曾祖父晏延昌举家迁至临川,后被追赠开府仪同三司等职;曾祖母张氏被追赠陈国太夫人。祖父晏郜获赠开府仪同三司等,封英国公;祖母傅氏被追赠许国太夫人 。
父亲晏固被追赠开府仪同三司等,封秦国公;母亲吴氏被封为唐国太夫人。兄长晏融在宋仁宗时曾任殿中丞,死后获赠金紫光禄大夫;弟弟晏颖于宋真宗大中祥符四年赐进士出身,不幸早逝。
晏殊有三任妻子,元配李氏是工部侍郎李虚己之女,或早逝;继室孟氏为屯田员外郎孟虚舟之女,封钜鹿郡夫人;王氏是建雄节度使王超之女,封荣国夫人。
他的儿子中,晏居厚官至大理评事,早逝;晏承裕曾任尚书屯田员外郎;晏宣礼任赞善大夫;晏崇让于宋仁宗皇祐元年进士及第,宋哲宗时官至知颖州,被认为是诸子中唯一“能守其家者” ;晏明远、晏祗德均任大理评事;晏几道是宋词婉约派代表人物,与晏殊并称“二晏”,曾任开封府判官等职 ;晏传正(一说为第九子)任太常寺太祝。女儿方面,长女晏氏嫁给同平章事富弼,封周国夫人;次女晏氏嫁给三司使杨察。据欧阳修记载,晏殊还有六女、十二孙。
交游
晏殊一生交游广泛,众多文人、官员与其有着深厚的情谊或交集。张知白在安抚江西时,发现晏殊才华,以“神童”之名向朝廷举荐;陈彭年在晏殊秘阁读书时,奉命考察其学业,对他多有称赞;王钦若与晏殊往来密切,晏殊常以文会友,出入其馆舍。
钱惟演与晏殊也有交往,晏殊任三司使时向时任洛阳留守的钱惟演求牡丹,钱惟演赋诗附花相赠;杨亿在晏殊十二岁时,便为他传扬声誉。
在同僚中,吕夷简与晏殊多年共事,常有诗文唱和,宋仁宗亲政后,吕夷简还曾进言营救晏殊。范仲淹与晏殊情谊深厚,晏殊知应天府时,邀请范仲淹兴办府学,范仲淹守边遇困时,晏殊也给予援助,范仲淹一生都以门生之礼相待。
此外,张先曾为晏殊幕宾,并为其《珠玉词》作序;宋庠、宋祁兄弟及第时,晏殊负责编排等第,二人学习晏殊诗法,与他有诗文、书信往来;梅尧臣在陈州与晏殊多有唱和,其拟古诗创作或受晏殊影响。
欧阳修受晏殊提携之恩,虽二人有诗文书信往来,但晏殊并不喜欢欧阳修的某些风格;韩琦得到晏殊诸多帮助;邵亢在颍州任职时,深受晏殊器重;韩维与晏殊家族渊源深厚,曾为其幕宾,晏殊去世后,韩维撰文悼念;王珪、苏颂都曾担任晏殊幕宾;王安石及第时,深受晏殊赏识;晏殊任西京留守时,称赞傅尧俞有宰相之才。
姓名
与晏殊的关系
张知白(961-1028)
安抚江西时发现晏殊的才华,以“神童”名向朝廷举荐他。
陈彭年(961-1017)
晏殊在秘阁读书时陈彭年奉诏“视其学”,对晏殊多有称许。
王钦若(962-1025)
晏殊常“以文翰游于”王钦若馆舍中。
钱惟演(962-1034)
晏殊任三司使时曾求牡丹于时任洛阳留守的钱惟演,钱惟演以诗附花赠予晏殊。
杨亿(974-1020)
在晏殊十二岁时杨亿曾为其延誉。
吕夷简(979-1044)
二人长年为同僚,互有诗文唱和。宋仁宗亲政后,吕夷简曾进言营救晏殊。
范仲淹(989-1052)
晏殊知应天府时,延请范仲淹兴办府学。范仲淹守边有难时,晏殊加以援助。二人终生为友,范仲淹始终“以门生事之”。
张先(990-1078)
曾为晏殊幕宾,并为其《珠玉集》作序。
宋庠(996-1066)
宋庠及第时晏殊为编排等第者。曾学习晏殊诗法,与他有诗文及书信往来。
宋祁(998-1061)
宋祁及第时晏殊为编排等第者。曾学习晏殊诗法,并颇得其器重,关系十分亲近。
梅尧臣(1002-1060)
在陈州与晏殊有多首唱和诗,此期间创作的拟古诗也可能受到晏殊的影响。
文彦博(1006-1097)
文彦博曾为晏殊幕宾,晏殊为其父撰墓志铭。
欧阳修(1007-1072)
晏殊对欧阳修有提携之恩,欧阳修深为感激。二人有诗文及书信往来,但晏殊不喜欧阳修 [58]。
韩琦(1008-1075)
得到晏殊不少的帮助。
邵亢(1014-1075)
在颍州团练推官任上深受颍州守臣晏殊器重。
韩维(1017-1098)
韩、晏两家渊源颇深。韩维曾为晏殊在颍州、河南的幕宾,二人有诗文唱和。晏殊死后,韩维撰文痛悼。
王珪(1019-1085)
王珪曾为晏殊幕宾。
苏颂(1020-1101)
苏颂曾为晏殊幕宾。
王安石(1021-1086)
在王安石及第时晏殊对其极其赏识。
傅尧俞(1024-1091)
晏殊任西京留守时称赞时监西京税院的傅尧俞为宰相之才。
## 主要作品:文学成就的留存
据《东都事略》记载,晏殊著有文集240卷,《中兴书目》记载为94卷,《文献通考》载有《临川集》30卷,但这些文集大多失传。他一生创作一万多首词,流传至今的仅有《珠玉词》3卷,汲古阁将其合为1卷,收录于《宋六十名家词》首集,共计131首。此外,清人辑有《晏元献遗文》流传于世。
现代对晏殊词集的整理成果丰富,包括唐圭璋的《全宋词晏殊词》、吴林行的《珠玉词》、柏寒的《二晏词选》、王瑞臣与元心的《珠玉词笔注》、张草纫的《二晏词笔注》等。诗文方面,主要收录于北京大学古文献研究所编著的《全宋诗》(含诗160首、残句59句、存目3首),以及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编著的《全宋文》(存散文53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