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董源

五代南唐画家
董源
董源[五代十国][?-962年,五代南唐画家] 江西南昌市进贤县人物
董源(约937年—约962年),字叔达,洪州钟陵(今江西省南昌市进贤县钟陵乡)人。五代绘画大师,南派山水画开山鼻祖,与李成、范宽,并称“北宋三大家”。
南唐时期,曾任北苑副使,人称“董北苑”。南唐灭亡后,进入北宋。善于山水画,兼工人物、禽兽。其山水初师荆浩,笔力沉雄,后以江南真山实景入画,不为奇峭之笔。疏林远树,平远幽深,皴法状如麻皮,后人称为“披麻皴”。山头苔点细密,水色江天,云雾显晦,峰峦出没,汀渚溪桥,率多真意。“平淡天真,唐无此品”(米芾)。
存世作品有《夏景山口待渡图》《潇湘图》《夏山图》《溪岸图》《寒林重汀图》《龙宿郊民图》《平林霁色图卷》等。
# 董源:五代绘画巨匠的艺术人生
## 人物生平
董源(约937年—约962年),又名董元,字叔达,是五代时期杰出的绘画大师,出生于钟陵(今江西进贤西北)。他曾在南唐担任北苑副使,因而世人称其为董北苑。南唐灭亡后,董源进入北宋,于宋朝初年离世。

## 个人作品
董源留存于世的作品众多,每一幅都展现出独特的艺术魅力。其中,《潇湘图》卷明末时由河南人袁枢(袁可立之子)珍藏,袁枢将其带在浒墅关寓所,使其得以在战乱中保存下来,现收藏于故宫博物院;《夏山图》卷明末经袁枢等收藏,现藏于上海博物馆;《夏景山口待渡图》卷收藏于辽宁省博物馆;《溪岸图》明末被睢阳袁枢收藏,如今珍藏在美国大都会博物馆;《平林霁色图卷》藏于美国波士顿博物馆;《龙宿郊民图》及《洞天山堂图》二轴均收录于《故宫名画三百种》;《寒林重汀图》藏于日本兵库县黑川文学院;此外,台北故宫博物院还藏有传为董源的《洞天山堂图》,以及被张大千鉴定为伪作的《江堤晚景图》,还有仿作《画长林萧逸图》《夏山欲雨图》 。

五代至北宋初年,是中国山水画走向成熟的重要阶段,这一时期形成了“北派”与“南派”两大风格流派。董源的《潇湘图》被画史视为“南派”山水的开山之作。他现存的《夏景山口待渡图》《潇湘图》《夏山图》《龙宿郊民图》《溪岸图》等作品,均是艺术珍品。其中,《潇湘图》卷为五代所作,纵50厘米,横141厘米,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明代董其昌之后,袁枢成为收藏董源、巨然作品的大家,其藏品数量和质量甚至超过董其昌。可惜明亡后袁枢抑郁绝食而死,藏品也随之流散。王时敏在《烟客题跋·题自画关使君袁环中》中提到:“环翁使君,既工盘礴,又富收藏。李营丘为士大夫之宗,米南宫乃精鉴之祖,故使荆、关、董、巨真名迹归其家。”

经典画作赏析
《潇湘图》:此画展现了江南的迷人景色。画面中山峦连绵起伏,云雾缭绕,山水树石笼罩在朦胧空灵的氛围之中,给人一种平淡幽深、苍茫浑厚之感。岸边的船上有几组人物,远处的坡下能看到张网捕鱼的渔人和船只。画作以花青调和水墨,色调清淡湿润,山石采用点染技法,山坡底部运用披麻皴,使画面显得浑厚滋润,生动地描绘出江南山水草木繁盛的景象。董源的山水画对后世文人画影响深远,宋代郭若虚在《图画见闻志》中评价其画法“水墨类王维,着色如李思训” 。
《溪岸图》:该画的笔墨风格与传世的五代作品《高士图》和《江行初雪图卷》相似。启功先生、傅熹年先生均认定此作为北宋初期或五代末期的作品。大都会博物馆通过红外线检测发现,这幅画经过3次装裱,每次补的绢都不同,而且上面还有南宋贾似道、明末袁枢等人的印章。《溪岸图》曾在20世纪40年代被徐悲鸿收藏,张大千得知后,托人表示愿用自己的任何收藏交换此画。张大千得到后,若干年后又将其带出国卖给书画经营商、大收藏家王季迁。直到20世纪80年代,王季迁将此画出售给华人企业家唐氏,最终由唐氏捐赠给大都会博物馆 。
《夏山图》:此画为五代董源所作,绢本水墨淡设色,纵49.2厘米,横313.2厘米,现藏于上海博物馆。画作采用高远构图,整幅画面重岚叠冈,渊渚烟汀,树木枝繁叶茂,还有牛群悠然放牧,展现出一派浓郁的江南山乡风光。画中的树木、山石全用墨点簇皴而成,树木显得浓重厚实,充满葱郁繁茂之感;山石运用雨点皴法,干笔、湿笔、破笔相互结合,浓淡相间,变化无穷。这幅画曾被明末袁枢收藏 。
《夏景山口待渡图》:描绘的是江南夏日景色。画面起首处水面广阔,扁舟若隐若现,沙坡上小草稀疏,溪流环绕,布景空灵。中间部分结构紧密,先是层峦叠嶂,运用焦墨大披麻皴,部分山峰显得高厚雄壮。随后由山峦过渡到平地,地势由高到低,山麓间溪流蜿蜒,形成山家出入的沙路,过渡自然流畅。平地之上,村落炊烟袅袅,茅屋若隐若现,夏日树木郁郁葱葱,疏朗挺直,竹丛点缀其间,鸥渚渔汀错落分布。溪边垂柳枝条卷曲,画法独特。渡艇在沧波间往来摇曳,点明了“待渡”的主题,画中还有身着红衣的待渡人物。整幅图山势连绵,平缓悠长,植被丰富,水汽氤氲,冈峦清新润泽,林木茂密,构思精巧,设色淡雅,以披麻皴为主,多用苔点,是典型的江南山水画作 。
《寒林重汀图》:此画描绘了江南水乡的风光,展现出高山与水乡泽国的景致。画面近处描绘了寒林、汀渚和江水,下方用重墨擦染沙岸,细笔勾勒芦荻。寒林旁隐约可见几间茅舍,还有六名挑夫扛着行李。中部坡陀上的寒林丛中露出村舍和板桥,远处溪水对岸零星分布着江南特有的茅屋。再远处溪岸重重,延伸至画面之外。画作皴笔粗犷,苔点运用渴笔、焦黑、乱锋,与留白处相互映衬,黑白对比丰富多变。阴面用碎笔打点,或聚或散。垂柳分列两侧,运笔迅速有力。除长披麻皴外,岸边、村舍相互呼应,远景近景融为一体,给人以一望无际之感,是典型的董氏水墨江南画作,堪称绝世佳作,有人甚至称其为“天下第一”的董画。不过,古书画鉴定大师张葱玉认为这是一幅佳作,但可能并非董源真迹,最迟也是北宋早期的作品,其绘画风格与赵干的《江行初雪图》相近 。
《龙宿郊民图》:描绘了居住在江边山麓的民众庆贺节日的场景。画面右侧的两座大山占据了大部分空间,山顶有矾头。山下水面开阔,溪流蜿蜒,树木茂密成林。山下人家在树头挂起灯笼,溪边有两条舟船,船上竖起彩旗,数十人从岸上到船上联臂排列,似乎正在表演庆贺的歌舞。山下道路上还有一两个行人,仿佛在赶路或游览。该图以两重大山为主体向画面纵深延伸,左边是浩渺的长江,也向画面深处流去,增强了画面的深远感。在色彩运用上,作者巧妙地将墨与青绿融合,墨色和青绿色相互映衬,相得益彰。作者先用墨笔勾勒渲染,然后在坡面峰峦等处略施青绿,生动地表现出草木郁郁葱葱的繁茂景象 。这幅画原名《龙绣交鸣图》《笼袖骄民图》,含义不明。后来董其昌得到此画,他大力推崇南派山水,尤其喜爱董源的作品,先后得到四幅董源的画后,将自己的堂名命名为“四源堂”。他鉴定此画为董源所作,并改名为《龙宿郊民图》。爱新觉罗·启功认为“龙宿郊民”应理解为“太平时代首都居住生活的幸福之民”。董源作为五代时南唐的画家,其所绘之景应是南唐京城建业(今江苏南京)郊外长江边的景色。他担任北苑副使时,长期生活在金陵地区,饱览江山美景,不断观察山水物象,最终创作出了《龙宿郊民图》 。

## 主要成就
董源擅长用水墨描绘烟云湿润的江南山水,着色淡雅,不追求奇峭的笔法。他画山石常用麻皮皴,上面多有矾头和苔点,善于表现峰峦出没、云雾显晦、溪桥渔浦、洲渚掩映的江南景色,在绘画技法上超越了唐人,在重彩山水画领域另辟蹊径,被后代尊为南派山水画的开山大师。他不仅擅长山水,还兼工禽兽。其山水画多以江南真实山水为创作蓝本,风格“平淡天真”,正如米芾所盛赞:“峰峦出没,云雾显晦,不装巧趣,皆得天真” 。五代的《画鉴》记载:“董源山水有二种:一样水墨,疏林远树,平远幽深,山石作披麻皴;一样着色,皴文甚少,用色浓古,人物多用红青衣,人面亦有粉素者。二种皆佳作也。”北宋沈括在《梦溪笔谈》中也提到:“董源善画,龙工秋岚远景,多写江南真山,不为奇山峭之笔”,还称“其用笔甚草草,近视之几不类物象,远观则景物粲然……”在画史上,董源与范宽、李成并称为北宋初年的三大家 。

董源亦擅长画龙,与荆浩、关仝、巨然同列四大名家,其中巨然得到了他的真传。米芾父子、赵孟頫、沈周、张宏、文徵明、董其昌等众多画家都受到他的影响,形成了画坛的一大流派。

## 轶事典故
董源的山水画深受南唐中主李璟的喜爱。相传李璟年轻时曾在庐山修建别墅,将山泉林园的美景融为一体。为了能随时欣赏庐山景色,他特意让董源绘制了一幅《庐山图》。董源巧妙地将五老奇峰、云烟苍松、泉流怪石和庭院别墅融合在同一幅画中。李璟观赏后赞不绝口,对这幅画爱不释手,命人挂在卧室,每日朝夕观赏,仿佛自己长居庐山之中,由此可见董源高超的构思和写景技艺。

还有一次,天降大雪,京都银装素裹。李璟雅兴大发,召集群臣登楼设宴,赏雪赋诗,并召来当时的画坛高手董源、高太冲、周文矩、朱澄、徐崇嗣等人共同创作。他们各展所长,分工合作,高太冲画中主像,周文矩画侍臣和乐工侍从,朱澄画楼阁宫殿,董源画雪竹寒林,徐崇嗣画池塘鱼禽。不久,一幅栩栩如生的《赏雪图》便完成了。董源所画的雪竹寒林直接描绘了雪冬之景,他从容不迫,放手勾画,将积雪压竹、丛林寒瑟的景象生动地展现出来。这次活动和《赏雪图》被北宋美术评论家郭若虚记载在《图画见闻志》中,可惜这幅画如今已失传 。 
# 董源:画坛宗师的卓越成就与深远影响
## 人物评价
众多名家对董源的绘画艺术给予了极高赞誉,充分彰显其在画坛的崇高地位。
郭若虚:评价董源“水墨类王维,着色如李思训”,点明其水墨与设色两种绘画风格分别继承王维与李思训的特点 。
沈括《梦溪笔谈》:记载江南中主时期,北苑使董源擅画,尤其精于秋岚远景,多描绘江南真实山水,不追求奇峭笔法。他的继承者建业僧巨然也领悟到绘画妙理。董源与巨然的画作适宜远观,近看用笔看似随意,物象模糊,远观却景物清晰,蕴含幽情远思,如临其境。以董源《落照图》为例,近视平淡无奇,远观可见村落深远,呈现傍晚景色,远峰顶端似有夕阳返照,尽显精妙 。
米芾《画史》:高度赞扬董源“平淡天真多,唐无此品,在毕宏上。近世神品,格高无与比也”。认为其画中峰峦云雾自然生动,不刻意雕琢,岚色苍翠,枝干劲挺,富有生机,溪桥渔浦、洲渚掩映,展现出浓郁的江南风情 。
《宣和画谱》:指出董源描绘山水江湖、风雨溪谷、峰峦烟云等景致,能让观赏者仿佛身临其境,为文人墨客的创作提供灵感,具有难以言喻的艺术魅力 。
汤垕《画鉴》:强调“唐画山水至宋始备,如(董)元又在诸公之上”,还将董源、李成、范宽对比,称“董源得山之神气,李成得山之体貌,范宽得山之骨法”,凸显董源在山水画领域的领先地位 。
黄公望:将学习董源绘画比作吟诗学杜甫,认为“作山水者必以董为师法”,可见董源在山水画创作中的典范意义 。
吴镇:因见到董源《寒林重汀图》真迹,赞叹其笔法苍劲,世间罕见,并尝试临摹 。
董其昌:感慨董源画作如星凤般稀有,如《潇湘图》奇古荒率,笔法独特,称其为“画中龙” 。
张丑:赋诗赞美董源,认为其新图师法造化,豪迈深融,超越荆浩、关仝,堪称画中墨皇 。
王鉴:将董源、巨然比作书法领域的锺繇、王羲之,强调“画之有董巨,如书之有锺王,舍此则为外道”,突出董源在绘画史上的正统地位 。
陈振濂:分析《龙宿郊民图》虽具北派荆浩、关仝高山大嶂的构图特色,但董源用笔仍保持南方画风温润、细腻、完备的特质,体现其兼容并蓄又独具风格的艺术特点 。

## 艺术成就
董源绘画技艺全面,不仅擅长山水,在人物、云龙、牛虎等题材上也有出色表现。宋人评价其大设色山水富丽堂皇,有李思训风格,但他最具开创性和最高成就的是水墨山水画。

在技法上,董源运用披麻皴和点苔法,生动展现江南峰峦晦明、洲渚掩映、林麓烟霏的独特景色。其用笔看似随意,近观物象模糊,远观却景物清晰,极具创造性。如《夏景山口待渡图》和《潇湘图》,将江南夏日丘陵间草木繁茂、云气氤氲的景象表现得淋漓尽致,笔墨技法与所绘景色完美契合。

董源笔下的山形多为长江中下游的丘陵,坡陀起伏,土山戴石,与荆浩所绘的雄伟北方山形形成鲜明对比。他注重山水画中点景人物的刻画,常赋予画面风俗画的情节性,人物虽小却精细,设以青、红、白等重色,与水墨皴点相互映衬,别具古朴趣味,《龙宿郊民图》便是例证。

董源开创的水墨山水画新格法,得到巨然和尚的传承,后世并称“董巨”。宋代米芾、沈括对“董巨”画派十分欣赏,元代起取法董源之风渐盛。汤垕重新认识董源的艺术价值,元末四家和明代吴门派将董源奉为典范,明末“南北宗”论虽尊王维为“南宗画祖”,实际却推崇董源。元代黄公望、清代王鉴等画家的高度评价,更凸显董源在中国山水画史上的深远影响,其艺术成就堪称画坛传奇 。 
上一篇:晏几道下一篇:李瑞清
清宣统帝爱新觉罗·溥仪之堂弟
贝勒爱新觉罗·载瀛长子
画家
中国清代画家、书法家
中国画家
中国清代画家
总参谋部美术书法研究院副院长
元代一位颇具影响力的画家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中国老年书画研究会理事
画家
明代著名画家
五代十国时期吴国大臣
初唐奇谲诗人
五代十国高僧
五代南唐画家
香港特别行政区首任行政长官
磁县人物
宋朝词人
明嘉靖时诗人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董事长
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国古代十大画家
中国工程院院士
开国上将
中国工农红军早期领导人之一
建筑工程师
五代南唐画家
北宋著名词人
北宋著名文学家
五代南唐画家
海上四妖,民初四家
明朝状元

最新评论

2024全球富豪榜

百岁老人榜

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院士

发明家

企业家

2024年各省首富榜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Archiver

手机版

小黑屋

520笔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