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源[五代十国][?-962年,五代南唐画家] 江西南昌市进贤县人物
董源(约937年—约962年),字叔达,洪州钟陵(今江西省南昌市进贤县钟陵乡)人。五代绘画大师,南派山水画开山鼻祖,与李成、范宽,并称“北宋三大家”。
南唐时期,曾任北苑副使,人称“董北苑”。南唐灭亡后,进入北宋。善于山水画,兼工人物、禽兽。其山水初师荆浩,笔力沉雄,后以江南真山实景入画,不为奇峭之笔。疏林远树,平远幽深,皴法状如麻皮,后人称为“披麻皴”。山头苔点细密,水色江天,云雾显晦,峰峦出没,汀渚溪桥,率多真意。“平淡天真,唐无此品”(米芾)。
存世作品有《夏景山口待渡图》《潇湘图》《夏山图》《溪岸图》《寒林重汀图》《龙宿郊民图》《平林霁色图卷》等。
# 董源:五代绘画巨匠的艺术人生
## 人物生平
董源(约937年—约962年),又名董元,字叔达,是五代时期杰出的绘画大师,出生于钟陵(今江西进贤西北)。他曾在南唐担任北苑副使,因而世人称其为董北苑。南唐灭亡后,董源进入北宋,于宋朝初年离世。
## 个人作品
董源留存于世的作品众多,每一幅都展现出独特的艺术魅力。其中,《潇湘图》卷明末时由河南人袁枢(袁可立之子)珍藏,袁枢将其带在浒墅关寓所,使其得以在战乱中保存下来,现收藏于故宫博物院;《夏山图》卷明末经袁枢等收藏,现藏于上海博物馆;《夏景山口待渡图》卷收藏于辽宁省博物馆;《溪岸图》明末被睢阳袁枢收藏,如今珍藏在美国大都会博物馆;《平林霁色图卷》藏于美国波士顿博物馆;《龙宿郊民图》及《洞天山堂图》二轴均收录于《故宫名画三百种》;《寒林重汀图》藏于日本兵库县黑川文学院;此外,台北故宫博物院还藏有传为董源的《洞天山堂图》,以及被张大千鉴定为伪作的《江堤晚景图》,还有仿作《画长林萧逸图》《夏山欲雨图》 。
五代至北宋初年,是中国山水画走向成熟的重要阶段,这一时期形成了“北派”与“南派”两大风格流派。董源的《潇湘图》被画史视为“南派”山水的开山之作。他现存的《夏景山口待渡图》《潇湘图》《夏山图》《龙宿郊民图》《溪岸图》等作品,均是艺术珍品。其中,《潇湘图》卷为五代所作,纵50厘米,横141厘米,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明代董其昌之后,袁枢成为收藏董源、巨然作品的大家,其藏品数量和质量甚至超过董其昌。可惜明亡后袁枢抑郁绝食而死,藏品也随之流散。王时敏在《烟客题跋·题自画关使君袁环中》中提到:“环翁使君,既工盘礴,又富收藏。李营丘为士大夫之宗,米南宫乃精鉴之祖,故使荆、关、董、巨真名迹归其家。”
经典画作赏析
《潇湘图》:此画展现了江南的迷人景色。画面中山峦连绵起伏,云雾缭绕,山水树石笼罩在朦胧空灵的氛围之中,给人一种平淡幽深、苍茫浑厚之感。岸边的船上有几组人物,远处的坡下能看到张网捕鱼的渔人和船只。画作以花青调和水墨,色调清淡湿润,山石采用点染技法,山坡底部运用披麻皴,使画面显得浑厚滋润,生动地描绘出江南山水草木繁盛的景象。董源的山水画对后世文人画影响深远,宋代郭若虚在《图画见闻志》中评价其画法“水墨类王维,着色如李思训” 。
《溪岸图》:该画的笔墨风格与传世的五代作品《高士图》和《江行初雪图卷》相似。启功先生、傅熹年先生均认定此作为北宋初期或五代末期的作品。大都会博物馆通过红外线检测发现,这幅画经过3次装裱,每次补的绢都不同,而且上面还有南宋贾似道、明末袁枢等人的印章。《溪岸图》曾在20世纪40年代被徐悲鸿收藏,张大千得知后,托人表示愿用自己的任何收藏交换此画。张大千得到后,若干年后又将其带出国卖给书画经营商、大收藏家王季迁。直到20世纪80年代,王季迁将此画出售给华人企业家唐氏,最终由唐氏捐赠给大都会博物馆 。
《夏山图》:此画为五代董源所作,绢本水墨淡设色,纵49.2厘米,横313.2厘米,现藏于上海博物馆。画作采用高远构图,整幅画面重岚叠冈,渊渚烟汀,树木枝繁叶茂,还有牛群悠然放牧,展现出一派浓郁的江南山乡风光。画中的树木、山石全用墨点簇皴而成,树木显得浓重厚实,充满葱郁繁茂之感;山石运用雨点皴法,干笔、湿笔、破笔相互结合,浓淡相间,变化无穷。这幅画曾被明末袁枢收藏 。
《夏景山口待渡图》:描绘的是江南夏日景色。画面起首处水面广阔,扁舟若隐若现,沙坡上小草稀疏,溪流环绕,布景空灵。中间部分结构紧密,先是层峦叠嶂,运用焦墨大披麻皴,部分山峰显得高厚雄壮。随后由山峦过渡到平地,地势由高到低,山麓间溪流蜿蜒,形成山家出入的沙路,过渡自然流畅。平地之上,村落炊烟袅袅,茅屋若隐若现,夏日树木郁郁葱葱,疏朗挺直,竹丛点缀其间,鸥渚渔汀错落分布。溪边垂柳枝条卷曲,画法独特。渡艇在沧波间往来摇曳,点明了“待渡”的主题,画中还有身着红衣的待渡人物。整幅图山势连绵,平缓悠长,植被丰富,水汽氤氲,冈峦清新润泽,林木茂密,构思精巧,设色淡雅,以披麻皴为主,多用苔点,是典型的江南山水画作 。
《寒林重汀图》:此画描绘了江南水乡的风光,展现出高山与水乡泽国的景致。画面近处描绘了寒林、汀渚和江水,下方用重墨擦染沙岸,细笔勾勒芦荻。寒林旁隐约可见几间茅舍,还有六名挑夫扛着行李。中部坡陀上的寒林丛中露出村舍和板桥,远处溪水对岸零星分布着江南特有的茅屋。再远处溪岸重重,延伸至画面之外。画作皴笔粗犷,苔点运用渴笔、焦黑、乱锋,与留白处相互映衬,黑白对比丰富多变。阴面用碎笔打点,或聚或散。垂柳分列两侧,运笔迅速有力。除长披麻皴外,岸边、村舍相互呼应,远景近景融为一体,给人以一望无际之感,是典型的董氏水墨江南画作,堪称绝世佳作,有人甚至称其为“天下第一”的董画。不过,古书画鉴定大师张葱玉认为这是一幅佳作,但可能并非董源真迹,最迟也是北宋早期的作品,其绘画风格与赵干的《江行初雪图》相近 。
《龙宿郊民图》:描绘了居住在江边山麓的民众庆贺节日的场景。画面右侧的两座大山占据了大部分空间,山顶有矾头。山下水面开阔,溪流蜿蜒,树木茂密成林。山下人家在树头挂起灯笼,溪边有两条舟船,船上竖起彩旗,数十人从岸上到船上联臂排列,似乎正在表演庆贺的歌舞。山下道路上还有一两个行人,仿佛在赶路或游览。该图以两重大山为主体向画面纵深延伸,左边是浩渺的长江,也向画面深处流去,增强了画面的深远感。在色彩运用上,作者巧妙地将墨与青绿融合,墨色和青绿色相互映衬,相得益彰。作者先用墨笔勾勒渲染,然后在坡面峰峦等处略施青绿,生动地表现出草木郁郁葱葱的繁茂景象 。这幅画原名《龙绣交鸣图》《笼袖骄民图》,含义不明。后来董其昌得到此画,他大力推崇南派山水,尤其喜爱董源的作品,先后得到四幅董源的画后,将自己的堂名命名为“四源堂”。他鉴定此画为董源所作,并改名为《龙宿郊民图》。爱新觉罗·启功认为“龙宿郊民”应理解为“太平时代首都居住生活的幸福之民”。董源作为五代时南唐的画家,其所绘之景应是南唐京城建业(今江苏南京)郊外长江边的景色。他担任北苑副使时,长期生活在金陵地区,饱览江山美景,不断观察山水物象,最终创作出了《龙宿郊民图》 。
## 主要成就
董源擅长用水墨描绘烟云湿润的江南山水,着色淡雅,不追求奇峭的笔法。他画山石常用麻皮皴,上面多有矾头和苔点,善于表现峰峦出没、云雾显晦、溪桥渔浦、洲渚掩映的江南景色,在绘画技法上超越了唐人,在重彩山水画领域另辟蹊径,被后代尊为南派山水画的开山大师。他不仅擅长山水,还兼工禽兽。其山水画多以江南真实山水为创作蓝本,风格“平淡天真”,正如米芾所盛赞:“峰峦出没,云雾显晦,不装巧趣,皆得天真” 。五代的《画鉴》记载:“董源山水有二种:一样水墨,疏林远树,平远幽深,山石作披麻皴;一样着色,皴文甚少,用色浓古,人物多用红青衣,人面亦有粉素者。二种皆佳作也。”北宋沈括在《梦溪笔谈》中也提到:“董源善画,龙工秋岚远景,多写江南真山,不为奇山峭之笔”,还称“其用笔甚草草,近视之几不类物象,远观则景物粲然……”在画史上,董源与范宽、李成并称为北宋初年的三大家 。
董源亦擅长画龙,与荆浩、关仝、巨然同列四大名家,其中巨然得到了他的真传。米芾父子、赵孟頫、沈周、张宏、文徵明、董其昌等众多画家都受到他的影响,形成了画坛的一大流派。
## 轶事典故
董源的山水画深受南唐中主李璟的喜爱。相传李璟年轻时曾在庐山修建别墅,将山泉林园的美景融为一体。为了能随时欣赏庐山景色,他特意让董源绘制了一幅《庐山图》。董源巧妙地将五老奇峰、云烟苍松、泉流怪石和庭院别墅融合在同一幅画中。李璟观赏后赞不绝口,对这幅画爱不释手,命人挂在卧室,每日朝夕观赏,仿佛自己长居庐山之中,由此可见董源高超的构思和写景技艺。
还有一次,天降大雪,京都银装素裹。李璟雅兴大发,召集群臣登楼设宴,赏雪赋诗,并召来当时的画坛高手董源、高太冲、周文矩、朱澄、徐崇嗣等人共同创作。他们各展所长,分工合作,高太冲画中主像,周文矩画侍臣和乐工侍从,朱澄画楼阁宫殿,董源画雪竹寒林,徐崇嗣画池塘鱼禽。不久,一幅栩栩如生的《赏雪图》便完成了。董源所画的雪竹寒林直接描绘了雪冬之景,他从容不迫,放手勾画,将积雪压竹、丛林寒瑟的景象生动地展现出来。这次活动和《赏雪图》被北宋美术评论家郭若虚记载在《图画见闻志》中,可惜这幅画如今已失传 。
# 董源:画坛宗师的卓越成就与深远影响
## 人物评价
众多名家对董源的绘画艺术给予了极高赞誉,充分彰显其在画坛的崇高地位。
郭若虚:评价董源“水墨类王维,着色如李思训”,点明其水墨与设色两种绘画风格分别继承王维与李思训的特点 。
沈括《梦溪笔谈》:记载江南中主时期,北苑使董源擅画,尤其精于秋岚远景,多描绘江南真实山水,不追求奇峭笔法。他的继承者建业僧巨然也领悟到绘画妙理。董源与巨然的画作适宜远观,近看用笔看似随意,物象模糊,远观却景物清晰,蕴含幽情远思,如临其境。以董源《落照图》为例,近视平淡无奇,远观可见村落深远,呈现傍晚景色,远峰顶端似有夕阳返照,尽显精妙 。
米芾《画史》:高度赞扬董源“平淡天真多,唐无此品,在毕宏上。近世神品,格高无与比也”。认为其画中峰峦云雾自然生动,不刻意雕琢,岚色苍翠,枝干劲挺,富有生机,溪桥渔浦、洲渚掩映,展现出浓郁的江南风情 。
《宣和画谱》:指出董源描绘山水江湖、风雨溪谷、峰峦烟云等景致,能让观赏者仿佛身临其境,为文人墨客的创作提供灵感,具有难以言喻的艺术魅力 。
汤垕《画鉴》:强调“唐画山水至宋始备,如(董)元又在诸公之上”,还将董源、李成、范宽对比,称“董源得山之神气,李成得山之体貌,范宽得山之骨法”,凸显董源在山水画领域的领先地位 。
黄公望:将学习董源绘画比作吟诗学杜甫,认为“作山水者必以董为师法”,可见董源在山水画创作中的典范意义 。
吴镇:因见到董源《寒林重汀图》真迹,赞叹其笔法苍劲,世间罕见,并尝试临摹 。
董其昌:感慨董源画作如星凤般稀有,如《潇湘图》奇古荒率,笔法独特,称其为“画中龙” 。
张丑:赋诗赞美董源,认为其新图师法造化,豪迈深融,超越荆浩、关仝,堪称画中墨皇 。
王鉴:将董源、巨然比作书法领域的锺繇、王羲之,强调“画之有董巨,如书之有锺王,舍此则为外道”,突出董源在绘画史上的正统地位 。
陈振濂:分析《龙宿郊民图》虽具北派荆浩、关仝高山大嶂的构图特色,但董源用笔仍保持南方画风温润、细腻、完备的特质,体现其兼容并蓄又独具风格的艺术特点 。
## 艺术成就
董源绘画技艺全面,不仅擅长山水,在人物、云龙、牛虎等题材上也有出色表现。宋人评价其大设色山水富丽堂皇,有李思训风格,但他最具开创性和最高成就的是水墨山水画。
在技法上,董源运用披麻皴和点苔法,生动展现江南峰峦晦明、洲渚掩映、林麓烟霏的独特景色。其用笔看似随意,近观物象模糊,远观却景物清晰,极具创造性。如《夏景山口待渡图》和《潇湘图》,将江南夏日丘陵间草木繁茂、云气氤氲的景象表现得淋漓尽致,笔墨技法与所绘景色完美契合。
董源笔下的山形多为长江中下游的丘陵,坡陀起伏,土山戴石,与荆浩所绘的雄伟北方山形形成鲜明对比。他注重山水画中点景人物的刻画,常赋予画面风俗画的情节性,人物虽小却精细,设以青、红、白等重色,与水墨皴点相互映衬,别具古朴趣味,《龙宿郊民图》便是例证。
董源开创的水墨山水画新格法,得到巨然和尚的传承,后世并称“董巨”。宋代米芾、沈括对“董巨”画派十分欣赏,元代起取法董源之风渐盛。汤垕重新认识董源的艺术价值,元末四家和明代吴门派将董源奉为典范,明末“南北宗”论虽尊王维为“南宗画祖”,实际却推崇董源。元代黄公望、清代王鉴等画家的高度评价,更凸显董源在中国山水画史上的深远影响,其艺术成就堪称画坛传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