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明:矢志不渝的奋斗者 金明,一位凭借坚定的革命信念、卓越的领导才能,在革命与建设的征程中砥砺前行的实干家。从战火纷飞的革命年代,到百废待兴的建设时期,他始终扎根于人民之中,为国家的独立、民族的解放以及地方的发展鞠躬尽瘁,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深刻的足迹。 齐鲁大地,萌动革命初心 金明(1913年12月-1998年3月15日),男,汉族,出生于山东益都(今山东青州),原籍江苏常州,193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国务院秘书长、中共河北省委第一书记,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 投身革命,开启征程 1932 年 10 月,金明加入中国共产党,从此踏上了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的征程。入党后,他积极参与党的地下工作,在白色恐怖的笼罩下,冒着生命危险,宣传党的主张,组织群众开展革命斗争。1933 年,由于叛徒出卖,党组织遭到严重破坏,金明被迫转移,但他始终没有放弃革命斗争,继续在隐蔽战线为党工作。 抗日战争爆发后,金明积极投身于抗日救亡运动。他深入敌后,发动群众,组织抗日武装力量,开展游击战争。1938 年,他参与领导了鲁东抗日游击第十支队的创建工作,担任支队政治部主任。在他的努力下,这支抗日武装力量迅速发展壮大,多次与日军展开激烈战斗,给日军以沉重打击,为保卫家乡、抗击日军做出了重要贡献。 抗战岁月,砥砺前行 在抗日战争期间,金明先后在鲁西、冀鲁豫等抗日根据地工作。他积极参与根据地的政权建设、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为巩固和扩大抗日根据地付出了辛勤努力。在政权建设方面,他推动建立了抗日民主政权,选拔任用了一批德才兼备的干部,提高了政权的管理水平和服务能力。在经济建设方面,他组织群众开展生产自救,发展农业和手工业,保障了根据地的物资供应。在文化建设方面,他重视教育事业的发展,创办了多所学校,培养了大批抗日骨干和建设人才。 1942 年,面对日军的残酷 “扫荡” 和自然灾害的双重考验,金明带领根据地军民开展了艰苦卓绝的反 “扫荡” 斗争和生产自救运动。他组织群众坚壁清野,开展游击战争,成功地粉碎了日军的 “扫荡”。同时,他积极组织群众兴修水利,开垦荒地,推广先进的农业技术,提高了农业生产水平,度过了艰难的时期。 解放征程,再立战功 解放战争时期,金明继续在重要岗位上发挥作用。他先后在冀鲁豫区党委、豫皖苏区党委等部门任职,积极参与领导了土地改革运动和支前工作。在土地改革运动中,他深入农村,了解农民的需求,组织农民开展土地斗争,使广大农民获得了土地,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革命积极性,为解放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群众基础。在支前工作中,他积极组织群众为前线部队筹集物资、输送兵员,有力地保障了战争的顺利进行。 1948 年,金明参与领导了开封战役的支前工作。他组织群众抢修道路、桥梁,筹集粮食、弹药,为战役的胜利提供了有力支持。在他的努力下,当地群众为前线部队提供了大量的物资和人力支持,为解放开封做出了重要贡献。 主政湖南,推动发展 1954 年,金明调任湖南省委书记。到湖南任职后,他深入基层调研,全面了解湖南的省情。在经济建设方面,他重视农业生产,积极推动农业合作化运动,组织农民兴修水利,推广先进的农业技术,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促进了农业的发展。同时,他也关注工业建设,积极推动湖南的工业发展。他大力引进先进的生产技术和设备,扶持当地的工业企业,推动了湘潭钢铁厂、株洲冶炼厂等一批大型国有企业的建设和发展,为湖南的工业现代化奠定了基础。 在文化教育方面,金明高度重视教育事业的发展。他加大对教育的投入,改善办学条件,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他还积极推动文化事业的发展,支持文艺创作,丰富了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在党的建设方面,他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提高了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1958 年,在 “大跃进” 运动中,金明保持了清醒的头脑,他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尽量避免 “左” 倾错误给湖南带来的损失。他强调要尊重客观规律,实事求是地开展工作,为湖南的稳定和发展做出了努力。 特殊时期,坚守信念 在特殊时期,金明受到了错误批判,身处困境。但他始终坚守对党和人民的忠诚,保持坚定的政治信念。尽管遭受不公正待遇,他依然心系国家和人民,关注湖南的发展。 恢复工作,余热生辉 1978 年,随着形势的好转,金明恢复了工作。他以饱满的热情和坚定的信念,继续为党和国家的事业贡献力量。他积极推动湖南的改革开放,为湖南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建言献策。 1979年3月,任国务院秘书长、国务院财政经济领导委员会成员(主任陈云,副主任李先念)。 1980年1月,任中共河北省委第一书记、河北军区第一政委、中共河北省委党校校长至1982年7月。 1982年9月,被中共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选为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连任两届直至1990年10月。10月后离职休养。 金明是第一、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 1998年3月15日,金明在北京逝世,享年85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