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詹文龙

中国科学院院士
詹文龙
詹文龙[中国科学院院士]+像 福建厦门市湖里区人物
詹文龙,1955年10月生于福建省厦门市,原子核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研究员,第28届IUPAP执行委员会副主席。
詹文龙于1982年毕业于兰州大学现代物理系。先后担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党组成员,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所所长,兰州重离子加速器国家实验室副主任。2005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詹文龙主要从事低能、中能、相对论性重离子物理研究和加速器大科学工程研制,对重离子核物理和新核素合成进行了系统性的研究,取得多项重要成果。
# 詹文龙:逐梦“核海”的科学巨匠
在现代核物理科学的星空中,詹文龙宛如一颗璀璨的星辰,以其卓越的科研成就、坚定的爱国情怀和不懈的奋斗精神,为中国核科学事业的发展照亮了前行的道路。1955年10月,詹文龙出生于福建省厦门市,这座美丽的海滨城市赋予了他灵动的思维与开阔的视野。然而,成长的道路并非一帆风顺,1966年,小学尚未毕业的詹文龙,因时代的浪潮中断了正常的学业进程。但他并未就此沉沦,在动荡的岁月里,凭借着对知识的渴望,坚持自学,从各类书籍中汲取养分。1974年高中毕业后,他进入厦门市东方红纸制品厂工作,成为了一名普通工人。在工厂的三年时间里,他身兼数职,既是车工、造纸工,又是搬运工。尽管工作繁重,他却从未放弃对知识的追求。工厂里的废旧书刊成为了他的知识宝库,他从中挑选出物理学方面的教科书和期刊,利用工作之余的点滴时间,如饥似渴地学习。在学习过程中,他还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学会了装修收音机、扩音器,这不仅锻炼了他的动手能力,更为他日后投身科研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977年,恢复高考的消息如同一束光,照亮了无数年轻人的梦想之路,詹文龙也迎来了命运的转折。他紧紧抓住这个改变人生的机会,全身心投入备考。凭借扎实的知识储备和顽强的毅力,他成功考入兰州大学现代物理系,学习核物理专业。兰州大学的校园里,詹文龙开启了全新的求知旅程。他一头扎进知识的海洋,如痴如醉地学习专业知识。兰州的气候条件与家乡厦门截然不同,干燥的气候、艰苦的生活环境并没有阻挡他追求知识的脚步。在大学期间,他每天早早起床背诵专业词汇,夜晚在图书馆里查阅资料、钻研难题,常常是最后一个离开。课堂上,他专注听讲,积极与老师和同学探讨问题;课后,他泡在实验室里,反复进行实验操作,熟悉各种仪器设备的使用方法。他深知,核物理是一门深奥且充满挑战的学科,只有付出比常人更多的努力,才能在这个领域有所建树。1982年1月,大学毕业的詹文龙面临着人生的重要抉择。亲戚为他办好了留学美国的手续,出国深造对于许多人来说是梦寐以求的机会;回到厦门与家人团聚,享受舒适的生活环境,也是父母对他的期盼;而留在地处兰州的中科院近代物理研究所,虽然生活条件艰苦,但这里有正在建设中的兰州重离子加速器等先进的实验设备,是能够充分发挥他专业特长的地方。经过深思熟虑,詹文龙毅然选择了留在中科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他认为,国家培养一名专业技术人员耗费了大量的资源,自己应该尽早为国家出力,将所学知识奉献给祖国的科研事业。

初到研究所,詹文龙便展现出了对科研工作的极度热忱与全身心投入。他每天工作十五六个小时,仿佛不知疲倦。在处理实验数据时,为了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他常常吃在计算机旁,睡在计算机房,连续几天几夜不回家。有一年大年三十,当人们都沉浸在过年的喜悦氛围中,忙着与家人团聚、准备年夜饭时,詹文龙仍然坚守在实验室,专注于实验研究。由于太过投入,他没有注意到实验室的门禁时间,结果被“封”在了实验室里。但他并没有因此而抱怨,反而安安静静地继续工作,直到大年初一。正是凭借这种超乎常人的努力与付出,在参加工作后的短短三四年里,詹文龙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发表论文54篇,在同龄人中脱颖而出,成为了科研领域的佼佼者。他的努力和成就得到了广泛认可,获得了全国边陲优秀儿女银质奖,并被破格晋升为助理研究员。1986年9月,作为国家重点项目的研究人员,詹文龙被派往坐落在诺曼底海滩边的法国国家重离子研究所,开展中能重离子物理实验研究。这里是中能重离子物理研究的世界前沿阵地,美国、俄罗斯、德国等各国顶尖科学家汇聚于此,竞争异常激烈。对于刚30出头、从事科研工作才4年的詹文龙来说,这既是一次难得的学习提升机会,也是一场严峻的挑战。到了法国后,詹文龙面临着诸多难题。实验设备需要重新熟悉,复杂的操作流程和技术参数都要一一掌握;语言障碍也给他的工作和生活带来了极大不便,与外国同事的沟通交流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而在研究工作中出现的各种复杂问题,都需要他凭借自己的智慧和能力去解决。但詹文龙没有丝毫退缩,他以加倍的努力去攻克这些难关。他每天早晨9点准时到达实验室,一直工作到晚上12点才离开,下班后还需要步行两公里路才能回到住地。他如同上满了发条的机器,从早到晚高速运转,全身心投入到科研工作中。在法国工作的两年多时间里,詹文龙没有休过一个节假日,先后参加了11个实验,发表22篇论文。他和合作者在科研上取得了重大突破,发现了11个新核素,第一次测量并确定了30多个核素的质量。在进行“丰中子、丰质子核反应截面测量”研究时,他首次提出了“丰质子核反应总截面随中子数与质子数之差的绝对值增大而增加”的预言,并且该预言被后续实验所证实。这些新发现引起了国内外同行的广泛关注和赞赏,法国、日本等国的核科学家对他的研究成果给予了高度评价,詹文龙在国际核物理领域声名鹊起。

尽管在法国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受到了所长德特拉斯教授的一再挽留,在美国的妻子也多次催促他去美国发展,但詹文龙始终牢记自己的初心和使命。他深知,利用国外先进的科研条件,或许能在短期内取得不错的科研成果,但这些成果终究是属于国外的。而回到祖国,虽然面临诸多困难,但他可以为祖国的核科学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让中国在核物理领域拥有属于自己的成就。于是,他毅然决然地选择如期回国,回到了中科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开始了孤身一人与事业相伴的日子。1991年9月,詹文龙前往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并到布鲁克海门国家实验室,参加20世纪末世界最大规模的相对论重离子碰撞国际大合作研究。在这项研究中,他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扎实的专业技能,对当时国际上最好的双端全反射型飞行时间谱仪进行改进,使其性能提高了数倍。他的这一成果,让他成为了这个国际大合作研究中备受瞩目的中国青年核物理学家。合作组负责人对他的工作能力和科研成果十分欣赏,提出延长他在美国的研究时间,但詹文龙婉言谢绝了。他坚定地表示:“我的根在中国,我的事业在中国。”回国后,詹文龙敏锐地察觉到国际重离子学科的发展趋势,果断开始在重离子加速器上开展放射性束物理研究。在科研过程中,他遇到了重重困难。实验设备需要更新升级,研究经费紧张,技术难题层出不穷。但他凭借着顽强的毅力和团队协作精神,带领研究团队攻坚克难。经过几年的不懈努力,1993年底,他们成功建成了我国第一条、世界第五条中能放射性束流线,并且成功获得氦、锂、铍等元素的30余种放射性核素。此后,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资助和支持下,詹文龙团队采用多元符合测量方法,以多达169个参数的规模,进行了中能重离子碰撞核反应机制实验研究,获得了大量宝贵的实验信息,为我国核物理研究积累了丰富的数据资料。

1997年,詹文龙主持研制兰州放射性束流线,这一项目进入到了安装调试的关键阶段。由于长时间高强度的工作,他的腰椎间盘出现了严重问题,每动一下都疼得厉害。但为了不耽误项目进度,他只是就近找了个按摩医师进行简单按摩,希望能缓解疼痛后继续工作。然而,事与愿违,按摩后他的下半身突然瘫痪,被迫住进了医院。即便躺在病床上,詹文龙心中依然牵挂着项目的进展。他经常坐着轮椅到现场指挥调试工作,凭借着顽强的毅力和高度的责任感,带领团队仅用20个月就如期完成了束流线工程,且整体性能达到了20世纪90年代国际先进水平。但遗憾的是,由于腿部肌肉萎缩,詹文龙落下了终身残疾。即便身体遭受如此重创,詹文龙对科研事业的热情和追求却从未减退。此后,他凭借着对发展祖国科技事业的满腔热忱,以及锲而不舍、顽强拼搏的精神,在攀登科学高峰的道路上不断迈进。他先后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中科院自然科学一等奖、中科院科技进步一等奖等多项荣誉,还荣获了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劳动模范等称号,并当选为党的十五大、十六大代表。在兰州重离子加速器冷却贮存环大科学工程建设过程中,詹文龙作为总负责人,提出了诸多创造性的建议和改进措施。他负责的物理总体设计在多次论证中,得到了国内外专家的充分肯定。该工程于2000年4月开工,在他的带领下,团队按进度、高质量地完成了预定的建设任务。主环和实验环成功安装就位,并顺利进行了主环首次第一圈调束,为我国在国际核物理基础研究的前沿领域占据重要地位奠定了坚实基础。

2005年,凭借在低能、中能、相对论性重离子物理研究和加速器大科学工程研制等方面的卓越成就,以及对重离子核物理和新核素合成进行的系统性研究成果,詹文龙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这一荣誉不仅是对他个人科研生涯的高度认可,更是对他为中国核科学事业所做出贡献的充分肯定。此后,詹文龙继续在科研领域深耕细作。他积极推动重离子高效精准放疗技术的发展,基于国家大科学装置,开展了数十年相对生物辐照效应和精准调控等基础研究和技术研发。通过不懈努力,在临床治疗中实现了对其他放疗不适用的约25%恶性肿瘤的放疗,为癌症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和曙光。同时,他还深入研究加速器驱动先进核能系统及其研究进展,为核能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为我国核能事业的发展贡献着自己的智慧和力量。在科研工作之余,詹文龙还十分注重人才培养和科研团队建设。他深知,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只有培养出一批优秀的科研人才,打造一支强大的科研团队,中国的核科学事业才能持续发展。他言传身教,以自己严谨的治学态度、扎实的科研作风和勇于创新的精神影响着身边的每一位科研人员。在他的悉心指导下,一批批青年科研人才茁壮成长,逐渐成为我国核科学领域的中坚力量。

从厦门的海滨小城到兰州的科研重镇,从初出茅庐的科研新人到誉满国内外的核物理巨匠,詹文龙用自己的一生书写了一部波澜壮阔的科研奋斗史。他以坚定的信念、顽强的毅力和卓越的智慧,在核物理这片充满挑战与机遇的领域中,不断探索创新,取得了一系列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科研成果,为我国核科学事业的发展立下了不朽功勋。他是中国科研工作者的杰出代表,他的精神将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科研人员为实现中华民族的科技强国梦而努力奋斗。 
上一篇:陈嘉庚下一篇:洪伯潜
香港声名赫赫的导演、编剧、制片人
第十四届全国政协常委
第十九届中央政治局委员
(1955 年 - 2018 年)
全国政协副主席
农业与农村委员会主任委员
华侨委员会主任委员
原浙江省委书记
中央政治局常委
原国务院原总理
原吉林省人大常委会主任
中国科学院院士、晶体物理学家
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大学原党委书记、校长
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呼吸病学学家
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院士

最新评论

2024全球富豪榜

百岁老人榜

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院士

发明家

企业家

2024年各省首富榜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Archiver

手机版

小黑屋

520笔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