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祥麟,1912 年 4 月 4 日出生于广东汕头市龙湖区。他是当之无愧的科学巨匠,石油化工领域的泰斗,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其一生充满传奇色彩,为中国的石油化工事业立下了不朽功勋。
侯祥麟自幼便显露出对知识的强烈渴望和过人的聪慧。在汕头崎碌小学读书时,他勤奋好学,成绩优异。1919 年,“五四” 运动爆发,年幼的侯祥麟在班主任老师的带领下上街游行,这场伟大的爱国运动在他心中种下了爱国主义的种子,也开启了他关注国家命运、立志为国家富强而奋斗的征程。此后,他先后在汕头童子军学校、上海青年会中学、沪江中学、沪江大学附属中学、上海圣约翰大学附属中学求学。每到一处,他都如饥似渴地汲取知识,不断充实自己。
1931 年,“九一八” 事变爆发,侯祥麟义愤填膺,积极参加北平学生请愿团赴南京请愿,要求政府出兵抗日。此时的他,不仅在学业上表现出色,更展现出了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爱国情怀。同年,他进入燕京大学化学工程系学习。在大学期间,侯祥麟潜心钻研专业知识,对化学工程领域展现出浓厚的兴趣和卓越的天赋。他的学习成绩在全系名列前茅,为日后在石油化工领域的深入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1935 年,他顺利本科毕业,并于同年进入中央研究院(上海)化学研究所攻读硕士研究生。
1937 年,上海沦陷,侯祥麟辗转到长沙,在湖南省文化界抗敌后援会办的难民服务团工作,担任难民收容所所长。在艰难的环境中,他积极组织救助难民,为抗战贡献自己的力量。1938 年 4 月,他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从此,他将自己的命运与党的事业紧密相连。1939 年,国民党中央要求军政干部必须加入中国国民党,经中共地下党组织同意,侯祥麟以 “侯波” 的名字加入了中国国民党。
1940 年,侯祥麟担任西南运输处炼油厂工程师,开始了他在石油炼制领域的探索。当时,条件极为艰苦,他主要以桐油、菜籽油为原料,炼制汽油和柴油,为抗战时期的交通运输提供了重要的能源支持。1941 年 11 月,他到云南省昆明光华化学公司担任精制部主任,从事用煤低温干馏炼制汽油、柴油的技术工作。他设计建造了精馏塔,进行用白酒精馏酒精的生产,展现出了卓越的工程技术能力。
1944 年 12 月,在党组织支持下,侯祥麟留学美国。1945 年到 1948 年,他在美国卡耐基理工学院化学工程系攻读博士研究生。留学期间,他不仅在学术上取得了优异的成绩,还发起留美中国科学工作者协会并担任协会的常务干事,积极动员在美留学生回到中国工作,为祖国的建设贡献力量。
1949 年到 1950 年,侯祥麟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燃料研究室担任副研究员。1950 年,他毅然放弃了国外优越的工作和生活条件,回到祖国,担任清华大学燃料研究室、化学工程系研究员、教授。1951 年 1 月,他加入中国民主同盟。1952 年到 1954 年,他担任中国科学院大连工业化学研究所高级汽油研究室主任、研究员。1954 年,为了家乡的公益事业,他把母亲留给他的镇园和一座花园住宅无偿捐赠给汕头市政府,展现出了无私奉献的高尚品格。1955 年,因其在学术领域的杰出成就,他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1956 年,侯祥麟组织科技人员,利用玉门原油研制航空煤油并取得初步成功。1958 年,他调任石油工业部石油科学研究院任副院长,主管炼油科技研究工作。在此期间,他受命组织 140 种军用油品的研制、生产,承担了制造特殊润滑油的紧迫任务。当时,中国在石油炼制技术方面相对落后,许多关键技术被国外封锁。但侯祥麟毫不退缩,带领团队攻坚克难。
1960 年,国产航空煤油出现对喷气发动机镍铬合金火焰筒烧蚀的问题,严重影响了航空安全。侯祥麟负责此项攻关工作后,首先抓航空煤油烧蚀性能的测试手段,促进了试验研究的进展。后经实验发现,是因为国产燃油硫化物含量很少而导致发动机烧蚀。1960 年 9 月,他与林风等提出一种添加剂配方,进行航空煤油中加硫的试验,结果消除了烧蚀现象,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扩大试验范围,彻底解决了这一关键问题。1961 年,他带领团队炼制出合格的航空煤油,并于 1962 年正式供应中国民航和空军部队,为中国航空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1964 年,该项研究成果国产航空煤油获国家工业新产品奖一等奖。
1960 年,中国发现了大庆油田,但要实现石油产品自给,靠已有的炼油技术还远远不够。侯祥麟等科技人员分析了世界上已有的先进炼油技术,积极推动流化催化裂化等技术的开发。他领导了流化催化裂化、催化重整、延迟焦化、尿素脱蜡及有关的催化剂、添加剂等 “五朵金花” 炼油新技术的成功开发,使中国炼油技术在 60 年代前期很快接近世界水平,结束了使用 “洋油” 的历史。这些新技术的应用,极大地提高了炼油厂的生产水平,轻质油品生产可提高 10% - 20%,还可以生产高标号汽油、低凝点柴油以及苯、甲苯等芳烃产品,为中国的工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能源和原材料支持。
核工业和航天工业的发展需要特殊性能的润滑材料,侯祥麟敏锐地意识到这一需求。1962 年至 1965 年间,他从各研究室抽调中青年技术骨干组建新的研究室,添制试验设备以及中间试验和小型生产装置。在技术路线的确定、试验方案的审定和产品配方的制定、试验中出现问题的解决直到产品的小批量生产,他都亲自参加,提出意见。在他的努力下,先后研制出了氟油、硅油、酯类油等一系列高精尖特种润滑油品,满足了中国航空、航天、核工业发展的特殊需要,为第一颗原子弹的生产和东风一、二号导弹的发射及时解决了所需。
1969 年 11 月,侯祥麟被押送到湖北省潜江 “五七干校” 劳动改造,1970 年春又被下放到湖北省天门县农村劳动。即便身处困境,他依然心系国家的石油化工事业,从未放弃对科学的追求。1973 年,他恢复工作后,立即组织、领导多金属重整催化剂及工艺研究、分子筛裂化催化剂及提升管催化裂化工艺研究,以及加强工业放大、缩短从试验室到工业化周期的研究。
1978 年 4 月起,侯祥麟历任石油工业部副部长兼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院长。他开始关注中国石油战略的调整和发展,调整国家石油战略,应对国际能源危机。他参与历次国家和部门科技发展规划的制订、协调和实施,就如何用好一亿吨石油,组织专家调查研究,向中央提交了《关于用好一亿吨原油的意见》报告,提出的整合中国石油企业,对有限的石油资源 “吃干榨净” 的整体思路,至今仍深刻影响着中国石油工业的发展方向。
1991 年,侯祥麟代表中国国家委员会提交了中国申办第十四届世界石油大会的申请,在他的努力下,1997 年第十五届世界石油大会在北京召开,让中国石油界更好地融入了国际舞台,提升了中国在国际石油领域的影响力。1994 年,他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1996 年,他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成就奖。1998 年 6 月,他出席中国科学院第九次、中国工程院第三次院士大会,被两院同时授予资深院士。
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侯祥麟主编和参加编辑了《中国炼油技术》《中国页岩油工业》《中国炼油技术新进展》(英文版)《英汉石油大辞典》《中国大百科全书・化工卷》等多部大型专著,为中国石油化工领域的知识传承和学术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1996 年,荣获 “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成就奖” 的侯祥麟,领到 100 万港元奖金后的第一件事,便是捐出 50 万元设立 “侯祥麟基金”,用以奖励从事石油加工专业的大学生、研究生和年轻的杰出科技人员,为培养石油化工领域的后续人才贡献力量。截止 2009 年 6 月,“侯祥麟基金” 已颁发 7 次,共奖励 227 人,其中本科生 118 人、硕。
2003 年 5 月,受国务院领导的委托,91 岁高龄的侯祥麟主持启动了 “中国可持续发展油气资源战略研究”。历经一年多时间的艰苦调研,他和团队科学分析了中国和世界油气资源的现状及供需发展趋势,提出了中国油气可持续发展的总体战略、指导原则、战略措施和政策建议,为中央决策提供了重要依据。2006 年,他获评上海理工大学杰出校友,同年获评全国优秀共产党员。
2008 年 12 月 8 日,侯祥麟在北京逝世,享年 96 岁。他的一生,是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而不懈奋斗的一生,是在石油化工领域不断探索、创新的一生。他以坚定的信念、卓越的智慧和无私的奉献,为中国的石油化工事业立下了不朽功勋,他的名字和成就将永远铭刻在中国科技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科技工作者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拼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