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侯为贵:从技术骨干到通信巨头领航者的传奇人生
## 一、技术奠基:从学霸到航天国企的技术领军者
侯为贵凭借优异学业踏上职业道路,毕业后曾任中专教师。1969年,27岁的他调任航天691厂(后并入航天771所),从技术工人起步,历任车间主任、技术科长,深耕半导体技术领域。上世纪70年代末,改革开放浪潮中,钱学森推动航天系统研究计算机芯片技术,侯为贵被选派赴美引进技术设备,成为国内早期接触国际前沿半导体技术的骨干,为后续创业埋下技术伏笔。
## 二、创业征程:中兴通讯的从0到1
### (一)深圳试水与转型觉醒(1985-1986)
1985年,侯为贵受691厂指派赴深圳考察芯片项目,因投资过大未果,转而创办内地与香港合资的**中兴半导体**,任总经理。初期靠为香港客户组装电话机维持生计,年利润仅35万,人均效益低下。但在代工过程中,他敏锐洞察到国内通信市场爆发潜力,1986年组建深圳研究所,秘密研制小交换机,开启自主研发之路。
### (二)股权博弈与二次创业(1993)
1992年,中兴销售额突破1亿元,但合资双方因发展理念分歧决裂:港方主张套现分红,侯为贵坚持技术投入。他带领团队自筹资金改组企业,联合691厂、深圳广宇工业公司成立**深圳市中兴新通讯设备有限公司**,形成“国有控股51%+民营资本49%”的混合所有制架构,为后续发展奠定体制基础。
### (三)技术卡位与市场突破
- **CDMA技术前瞻布局**:1995年CDMA技术刚在美国商用,侯为贵即组建专项小组跟进,1998年加大投入并与联通合作。2001-2002年,中兴在联通CDMA招标中分别斩获7.5%和15%市场份额,跻身国内通信设备第一梯队。
- **小灵通市场闪电战**:2002年国家政策松动后,侯为贵预判小灵通需求井喷,提前调整产能。2004年小灵通用户达6000万,中兴占据市场主导,该业务贡献公司1/3收入,成为“让国人打得起移动电话”的标志性事件。
- **手机业务跨界突围**:2002年切入手机市场,依托GSM/CDMA/PHS技术积累,2003年销量达450万部,销售额占比近20%,奠定终端业务基础。
## 三、国际化与资本运作:打造全球通信巨头
### (一)资本舞台的里程碑
2004年12月,中兴通讯在香港联交所上市,成为首家“A+H”股上市的中国通信企业,融资渠道拓展为技术研发与国际化扩张提供支撑。
### (二)全球化战略的“二八定律”
侯为贵提出“80%资源投入发展中国家、20%探索发达国家”的差异化策略:
- 在亚非拉市场,凭借成本优势(报价低于欧美企业10%)快速渗透,2005年海外收入占比达35.1%;
- 在欧美市场,以技术合作逐步突破,为后续5G时代竞争埋下伏笔。2015年,中兴海外收入占比超50%,成为真正意义上的跨国企业。
## 四、传承与担当:退休后的临危受命
2016年,74岁的侯为贵卸任董事长,但两年后中兴遭遇美国封禁危机。76岁高龄的他临危受命,亲赴前线协调谈判,3个月后促成封禁解除,展现“定海神针”般的领导力。
## 五、行业贡献与精神遗产
- **技术创新引领者**:主导建立中兴研发体系,累计获得4000余项专利,在3G/4G时代实现与国际巨头并跑,为5G研发奠定基础。
- **体制创新典范**:首创“国有控股、授权经营”模式,平衡国资监管与企业活力,被业界视为国企改革样本。
- **社会责任践行者**:向母校南昌大学捐赠2000万元,设立中兴通讯工程学院,培养通信技术人才。
从西安国企技术科长到全球通信巨头掌舵者,侯为贵用30年时间书写了中国科技企业“从代工到自主创新、从本土到全球”的蜕变传奇。他的战略眼光(提前布局CDMA/小灵通/手机)、管理智慧(混合所有制改革)与危机应对能力(美国封禁事件),不仅塑造了中兴的发展轨迹,更成为中国民营科技企业成长的缩影。正如业界评价:“他带领中兴跨越时代风口,躲避发展陷阱,为中国通信产业竖起了一面旗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