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永好,男,生于1951年9月,四川新津人,毕业于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大学(原德阳机器制造学校),大学专科,高级工程师。新希望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总裁,中国民生银行副董事长、四川省川商总会会长、中国上市公司协会副会长、中国光彩事业发起人之一、全国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联盟主席、第八至十一届全国政协委员、第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第十三至十四届全国政协委员。
# 刘永好:从知青到商业巨擘的传奇之路
## 早年岁月:在磨砺中成长
1951年9月,刘永好诞生于四川省成都市新津县。新津,这座素有“蓉城南路第一景,川西名胜上河图”美誉的县城,五条河流汇聚的壮丽景象构成了它最独特的景致。刘永好的家就坐落在南河之畔,父亲刘大墉身为新津法院的第一任院长,母亲郑康致则是城郊平岗小学的老师。在刘永好之前,家中已有三位兄长:永言、永行和永美;在他四岁时,妹妹永红也来到了这个世界。一家七口的生活重担,给父母带来了不小的经济压力。尽管父母收入相对稳定,但在解放初期物资匮乏的大环境下,日子依旧过得紧巴巴。1962年,母亲因病无奈退职,家庭经济更是雪上加霜。
1966年,“文化大革命”的风暴席卷而来。父亲被打倒,工资锐减一半,全家仅靠父亲那微薄的38元工资维持生计,生活陷入了极度困境。年少的刘永好不得不承担起更多的家务,每日穿梭于街头巷尾,拾柴火、捡煤渣,只为给家里增添些许温暖和希望。而母亲也因娘家地主的身份被“揪出来”,家庭经济状况进一步恶化。然而,即便身处如此艰难的境地,刘家人始终相互扶持、不离不弃,这种深厚的亲情纽带和坚韧不拔的精神,成为了日后刘永好几兄弟处理彼此关系的坚实基础和宝贵财富。
1968年12月,全国范围内掀起了上山下乡运动的热潮。在校的初中和高中生,也就是被称为“老三届”的1966年至1968年三届学生,纷纷响应号召,奔赴农村广阔天地。1969年,年仅18岁、刚上初三的刘永好,也以知青的身份,告别了县城的家,来到了顺江公社六大队四中队插队落户。这段近5年的农村知青生涯,犹如一座熔炉,对刘永好产生了深远而持久的影响。在农村的日子里,他亲身参与到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与朴实的农民们朝夕相处,深刻了解了中国农民的生活现状、辛勤劳作以及他们对美好生活的渴望。这段经历不仅锻炼了他的意志,培养了他吃苦耐劳的品质,更让他敏锐地洞察到了农民市场的巨大潜力,为他日后在农业领域的创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973年,国家迎来了“文革”以来首次大学升学文化考试。这一消息犹如一道曙光,照亮了无数年轻人的未来之路,刘家也迎来了命运的转机。刘永言凭借优异的成绩考入成都电讯工程学院,投身计算机领域的学习;刘永好则被德阳机器制造学校(现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机器制造专业录取,踏入了73 - 1班的教室。这是刘永好人生中第一次离开家乡新津,迈向更广阔的世界。在德阳学校的3年零9个月里,刘永好如饥似渴地汲取着知识的养分,对电子、机械的热爱得到了尽情的释放和发挥。他积极参与各种实践课程和实验项目,通过不断地动手操作和深入学习,积累了扎实的机械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这些宝贵的知识储备和实践技能,在他日后与哥哥们的创业征程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成为了他们创业成功的有力保障。
## 教师生涯:人生的重要转折
1976年,25岁的刘永好迎来了人生的又一个重要节点——从德阳机器制造学校毕业。由于他在校期间表现优异,学校本着优秀学生留校任教的原则,向他抛出了橄榄枝,希望他能留校担任教师一职。然而,刘永好心中怀揣着更大的梦想,他渴望能够进入工厂,成为一名技术员或工程师,在实际的生产一线发挥自己的专业技能。于是,他以“父母年纪大、身体不好,希望能分回成都照顾父母”为由,婉拒了学校的邀请。最终,学校尊重了他的选择,将他分配到了当时隶属于机械工业厅的成都机械工业管理学校担任老师。
尽管教师这份职业并非他最初的选择,但刘永好在踏上讲台的那一刻起,便全身心地投入到了教育事业中。他认真备课、精心授课,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和热情,点燃了学生们对知识的渴望和追求。在教学过程中,他不仅注重传授机械专业知识,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他经常组织学生开展实践活动,带领他们走进工厂车间,亲身体验机械制造的全过程,让学生们在实践中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教师生涯不仅让刘永好实现了自我价值,也对他的人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与学生们的相处中,他学会了如何与人沟通、如何引导和启发他人,这些宝贵的人际交往能力和教育经验,为他日后的创业和企业管理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教师职业相对稳定的工作环境和收入,也为他提供了一定的经济保障和时间空间,让他有机会思考自己的未来发展方向,为即将到来的创业之路做好充分的准备。
## 创业征程:从育新良种场到希望集团
创业的起点:育新良种场的诞生
进入1980年,改革开放的春风率先吹向了农村大地,农村成为了改革的前沿阵地。三哥陈育新家在农村,对这股改革的浪潮感受最为敏锐。刘家的创业故事,也正是在三哥的带领下拉开了帷幕。1982年8月,一个重要的家庭会议在陈家召开,四兄弟齐聚一堂,共同探讨创业的可能性。在那个充满机遇与挑战的时代,创业的想法如同一颗火种,在四兄弟的心中熊熊燃烧。经过深入的讨论和分析,他们最终达成了共识——一起投身创业的浪潮,开启属于他们的商业征程。
1982年10月,刘永好与三位兄长毅然决然地辞去了各自在政府部门、教育机构和国有企业的公职,告别了安稳的工作和生活,带着对未来的憧憬和坚定的信念,来到了四川成都新津县农村,创办了育新良种场。为了筹集创业初期所需的资金,他们不惜变卖了家中的手表、自行车等贵重物品,四处奔走筹措,最终凑齐了1000元人民币。这1000元,承载着他们的全部希望,成为了他们创业路上的第一桶金。
创业初期,他们选择从蔬菜种植入手,满怀信心地踏上了创业之路。然而,现实却给了他们沉重的一击。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他们很快发现,实现良种蔬菜的规模化种植面临着诸多难以克服的困难。当时的农村土地分散,难以集中流转,无法满足大规模种植的需求。此外,蔬菜种植受自然因素影响较大,市场价格波动频繁,风险极高。经过深思熟虑,他们不得不忍痛放弃蔬菜种植项目,重新寻找新的创业方向。经过一番市场调研和分析,他们将目光投向了养殖行业,决定把精力集中在养殖领域,开启新的探索。
鹌鹑养殖的辉煌:成为“世界鹌鹑大王”
1982年,育新良种场正式转型,开始繁育良种鸡。凭借着四兄弟的勤劳努力和对市场的敏锐洞察力,到1983年底,育新良种场已经发展成为具有5万只孵化规模的养殖场,这也成为了新希望集团发展历程中的重要源头。1984年底,市场形势发生了变化,四兄弟敏锐地察觉到鹌鹑养殖蕴含着巨大的商机,于是果断决定从养鸡转向养鹌鹑。
在鹌鹑养殖过程中,刘氏兄弟发现市场上其他养殖鹌鹑的“专业户”普遍存在技术水平低、养殖成本高、运营管理差等三大问题。为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专业优势,成立了科研小组,运用先进的计算机辅助计算和决策技术,深入开展科研创新工作。经过无数次的试验和探索,他们成功培育出了产蛋率高达80%的良种鹌鹑,并精心配制出了高产饲料。这一创新成果,不仅大大提高了鹌鹑的养殖效益,也为他们在市场上赢得了竞争优势。
随着育新良种场的不断发展壮大,他们的成功引起了社会和政府的广泛关注。在1985年至1996年期间,育新良种场作为县优秀专业户代表,其成功经验多次被作为典型进行表扬和宣传,名声远扬。1986年,育新良种场迎来了发展的高光时刻,已经发展成为拥有一个养殖场和一个饲料场的规模化企业,年产鹌鹑达到15万只。他们养殖的鹌鹑蛋不仅畅销全国,还远销俄罗斯等海外市场。刘氏兄弟凭借着在鹌鹑养殖领域的卓越成就,成为了远近闻名的“世界鹌鹑大王”,并由此赚到了他们创业生涯中的第一桶金——1000万元。
然而,市场的变化总是瞬息万变。1986年,新津县鹌鹑养殖量呈现出爆发式增长,达到了惊人的3000万只。随着市场的过度饱和,养殖利润明显下滑,行业竞争愈发激烈。面对这一严峻的市场形势,刘氏兄弟展现出了非凡的商业智慧和社会责任感。当年年底,他们毅然发出了一封倡导适度控制养殖规模的“告全县人民书”,呼吁养殖户们理性看待市场,避免盲目跟风。同时,他们带头将自家养殖场价值几百万元的优良鹌鹑品种和先进的孵化设备全部进行了妥善处理,主动调整业务方向,将目光从鹌鹑养殖转向了饲料生产领域,开启了他们创业征程的新篇章。
进军饲料行业:成为“饲料大王”
1986年9月,刘永好在前往广东采购的过程中,偶然发现深圳正大康地饲料厂的猪饲料销售异常火爆,市场需求极为旺盛。这一发现犹如一道灵光,瞬间点亮了他的商业灵感。经过深思熟虑,他敏锐地意识到猪饲料市场蕴含着巨大的发展潜力,认为应该果断转做猪饲料。回到四川后,他与兄长们商议此事,得到了兄弟们的一致认可和支持。
说干就干,刘氏兄弟迅速行动起来。他们积极采购先进的生产设备,为进军饲料行业做好充分的准备。在这个过程中,大哥刘永言和刘永好充分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负责机械的配套设计和制作,确保生产设备能够高效运行。同时,他们共同投入到中国第一个国产乳猪饲料的研发工作中。此前在鹌鹑养殖和饲料生产过程中积累的丰富科研经验,让他们对饲料的蛋白质分析、氨基酸、维生素等相关技术了如指掌,这为猪饲料的研发攻关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1987年9月18日,对于刘氏兄弟来说是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日子。这一天,新津希望饲料厂的第一批乳猪饲料“希望一号”正式问世。“希望一号”堪称中国饲料行业的一颗璀璨新星,它是中国第一个国产乳猪饲料,完全由国产设备生产,并且其价格完全遵循市场规律,实现了市场化定价。这一产品的推出,填补了国内市场的空白,打破了国外品牌在猪饲料市场的垄断地位。更为重要的是,“希望一号”凭借其卓越的品质和良好的使用效果,获得了行业最高奖——国家星火科技成果二等奖,这无疑是对他们研发成果的高度认可和褒奖。
“希望一号”推出后,迅速在周边市场引起了强烈反响,获得了养殖户们的普遍认可和好评。为了进一步提升产品质量和市场竞争力,接下来的两年里,刘氏兄弟先后投资200多万元,与四川农业大学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共同成立了希望饲料研究所。在科研投入方面,他们毫不吝啬,总投入近400万元用于新型饲料的研发工作。通过不断地创新和优化,希望牌乳猪饲料的品质得到了进一步提升,市场份额也逐步扩大。1990年,希望牌饲料的销量实现了爆发式增长,一年间连翻12倍,从5000吨激增到6万吨;1991年,销量继续攀升,达到了10万吨;1992年,更是突破了25万吨,成为了国内饲料行业的领军品牌。
希望集团的崛起:改革开放后的第一家私营企业集团
1992年,随着希望牌饲料在市场上的成功推广和销量的持续增长,刘永好敏锐地意识到,新津希望饲料厂现有的“工厂”模式已经无法满足企业未来的发展需求。他高瞻远瞩地提出,要将“工厂”升级为集团,为企业的全面发展打开更广阔的空间。这一想法得到了兄弟们的一致赞同。然而,在当时的背景下,工商主管部门还没有注册“集团”的先例可循,这无疑给他们的发展之路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面对这一难题,刘永好并没有退缩。他积极与四川省工商局沟通协调,详细阐述了企业的发展规划和愿景。在四川省工商局的大力支持下,经过层层申报和国家工商总局的深入研究,最终同意了刘氏兄弟的申请。在希望饲料公司的坚实基础上,刘氏兄弟顺利完成了希望集团的注册工作。希望集团的成立,标志着中国改革开放后第一家全国性的企业集团、第一家私营企业集团正式诞生。这一历史性的突破,不仅为刘氏兄弟的企业发展开辟了新的篇章,也为中国私营企业的发展树立了榜样,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示范作用。
从1992年到1995年,希望集团迎来了极速扩张的黄金时期。在刘永好的带领下,集团凭借着优质的产品、先进的技术和科学的管理,业务迅速遍布全国。他们在全国各地积极布局,建立了多家生产基地和销售网络,不断扩大市场份额。同时,希望集团还积极拓展海外市场,产品远销俄罗斯、越南、韩国等国家,在国际市场上也逐渐崭露头角。1995年,希望集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年产值达到15亿元,饲料生产能力突破100万吨,自有资产超过3亿多,拥有28家下属大企业。凭借着强大的综合实力,希望集团被中国饲料工业协会评为中国最大饲料生产企业100强,成为了中国饲料行业的领军企业。同年,中国大陆富豪首次登上《福布斯》全球富豪榜,刘永好四兄弟以6亿元的身家名列前茅,成为了中国民营经济发展的杰出代表。
1993年3月,刘永好迎来了人生中的又一个重要时刻——当选全国政协委员,并出席全国政协八届一次会议。在人民大会堂这个神圣的殿堂里,他代表全国私营企业家发表了《私营企业有希望》的精彩发言。他的发言,如同一股春风,吹进了每一位私营企业家的心田,极大地鼓舞了他们的信心和勇气。同年11月,刘永好当选中华全国工商业联合会副主席,这是中国非公有制经济代表首次出任这一重要职务。美国《华尔街日报》对此发表评论:“中国民营企业家第一次进入全国工商联领导层,不仅是民企的发展得到了肯定,更进一步代表着中国政府要走市场经济道路的决心,并向社会表达民企的地位更受重视和肯定。”这一系列的荣誉和成就,不仅是对刘永好个人的高度认可,更是对希望集团乃至中国民营经济发展的充分肯定。
## 重组与发展:新希望集团的崛起与壮大
兄弟明晰产权:和平分家,各自发展
1995年5月,随着希望集团的不断发展壮大,家族式管理模式逐渐显现出一些弊端。为了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一场家族会议在刘氏兄弟之间召开。经过深入的讨论和协商,四兄弟最终做出了一个重大决定——各自发展。他们决定对希望集团进行明晰产权和资产重组,以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企业的专业化发展。
根据重组方案,刘永言创立了大陆希望公司,专注于电子信息等领域的发展;刘永行成立了东方希望公司,在饲料和重化工业等领域深耕细作;刘永美建立了华西希望公司,致力于农业产业化和相关多元化发展;刘永好则成立了南方希望集团,这便是现在新希望集团的前身。这次分家,充分展现了刘氏兄弟的智慧和胸怀。他们以和平、公平的方式进行了资产分割和业务划分,不仅避免了家族企业常见的内部纷争和矛盾,还为各自的发展创造了更加广阔的空间。在分家之后的近三十多年里,兄弟四人各自带领着自己的企业,在不同的领域里奋勇拼搏,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他们的成功故事,一直被作为家族企业发展的“佳话”在商界广为传播,成为了无数创业者学习的榜样。
大农业开发目标:立足农业,多元发展
1995年底,刘永好成立了新希望农业公司,明确将公司的发展目标聚焦于整个大农业领域,提出要“专业从事农业产业化开发”。他深知,农业是国家的根基,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和巨大的市场潜力。在刘永好的带领下,新希望农业公司充分发挥自身在饲料生产领域的优势,积极拓展产业链上下游业务,不断探索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新模式。
公司成立仅仅半年后,便凭借着敏锐的市场洞察力和果断的决策力,再次实现了扩张,新增了八家公司。通过一系列的并购和整合,新希望农业公司成功突破了分家带来的瓶颈期,顺利从产品经营阶段跨越到了资本经营阶段。在这个过程中,公司不断优化产业布局,加强科技创新,提升管理水平,逐步形成了集饲料生产、养殖、屠宰、食品加工于一体的完整产业链,为公司的长远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裂变式发展:多元化布局,走向世界
1997年,在党和政府关于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政策推动下,刘永好正式组建了新希望集团,并担任董事长一职。新希望集团成立后,秉持着“为耕者谋利,为食者造福”的企业使命,积极践行多元化发展战略,不断拓展业务领域,实现了裂变式的发展。
1997年,新希望集团重组成都华融化工有限公司,正式进军化工行业。这一举措,不仅拓宽了集团的业务版图,还为集团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通过引入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