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景(1935年3月9日-2024年6月1日), 出生于云南省大理市,毕业于云南大学化学系,贵金属冶金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云南大学特聘教授、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
1958年8月至2005年4月,陈景一直在昆明贵金属研究所工作,196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63年至1979年,担任昆明贵金属研究所室副主任;1979年至1988年,担任昆贵所冶金研究室副主任;1988年至2002年,担任昆贵所冶金研究室冶金重点实验室主任、研究员;1991年至1997年,担任原有色总公司贵金属冶金重点实验室主任;1997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2005年,进入云南大学化学科学与工程学院工作。 2024年6月1日6时20分,陈景因病医治无效在昆明逝世,享年89岁。
# 陈景院士:用科研力量书写传奇人生
2024年6月1日6时20分,一颗科学界的巨星陨落,陈景院士因病医治无效,在昆明逝世,享年89岁。他的一生,是为科学事业不懈奋斗的一生,在贵金属冶金和高原湖泊治理等领域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为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
1935年3月9日,陈景出生于云南省大理市的一个书香世家,祖父曾于清末公派留日。良好的家庭氛围,为他的成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在他心中种下了求知与探索的种子。1948年9月,陈景进入云南省立大理中学(现云南省大理第一中学)就读,在这片知识的沃土上,他努力学习,展现出对知识的强烈渴望和过人的天赋。1954年9月,他凭借优异的成绩考入云南大学化学系有机合成专业,开始了大学本科的学习生涯。在云南大学的四年里,陈景如饥似渴地汲取知识,畅游在化学的海洋中。他不仅认真学习专业课程,还积极参与学术讨论,展现出了卓越的学术素养和独立思考能力。1958年8月,他以优异的成绩毕业,获得学士学位,为自己的学术之路开启了新的篇章。
1958年10月,陈景毕业后被分配到隶属于中国科学院冶金陶瓷研究所的昆明工作站(现昆明贵金属研究所)工作,从此踏上了科研的征程。初入工作岗位,陈景便全身心地投入到科研工作中。1961年,他承担起铂族金属的分离提纯任务,其中对铑的提纯,尤其是除去性质相近的微量铱,是国际公认的技术难题。但陈景坚信“搞科研必须创新,不能机械沿袭前人的方式方法”。他结合实际,大胆创新,经过无数次的试验和改进,成功解决了钯和铑的提纯问题,于1964年获得中国科学院优秀成果奖,崭露头角。
1963年,陈景迎来了一个重大课题——硝酸工业用铂催化网的再生。当时,硝酸工业在国家经济中占据重要地位,而铂催化网作为关键部件,其再生技术的研发迫在眉睫。陈景和几名同事肩负重任,前往上海选点进行工业试验。在试验过程中,他们遇到了重重困难,技术难题一个接一个地出现,但陈景始终没有放弃。经过不懈努力,1964年秋,工业试验的鉴定会顺利召开,他们的研究成果无偿转让给了化工部,并在太原化肥厂建立了全国最大的铂网再生车间。从20世纪70年代初开始生产,该车间每年处理铂族金属一吨多,年产值均上亿元,为国家的工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该工艺于1977年获原冶金部科技成果奖,陈景也凭借这一成果在科研领域声名鹊起。
1964年,陈景前往甘肃金昌,投身于中国第一大镍矿——金川镍矿的科研工作,致力于从二次铜镍合金提取贵金属新工艺的研究,以提高铂、铑、钯等贵金属的分离效率。这是一项国家重点项目,肩负着提升我国贵金属资源利用效率的重任。陈景深知其重要性,他放弃节假日,每天连续工作12小时以上。在寒冷的夜晚,他常常独自冒着零下十几度的严寒,进入戈壁滩中的车间做实验。在试生产过程中,当物料进入精炼车间后,出现了硅胶导致硫化物无法过滤的严重问题,生产试验陷入僵局。但陈景没有被困难吓倒,他凭借坚定的信念和顽强的毅力,经过近一个月的艰辛探索,终于找到了适合处理硅胶的凝聚剂,成功打通了整个工艺流程。此后,陈景并未满足于此,他精益求精,多次对工艺流程进行创新改进,发明并成功应用了“活性铜粉两级置换法”。1984年,“从二次铜镍合金提取贵金属新工艺”获得中国原有色金属工业总公司科技成果奖一等奖,陈景排名第一。次年,该项目加上金川的采选冶设计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989年,“金川资源综合利用”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陈景也因在该项目中的突出贡献,于1984年被国家科委授予第一批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荣誉称号,1991年获国务院授予的政府特殊津贴。
1997年,陈景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这是对他在贵金属冶金领域多年辛勤耕耘和卓越贡献的高度认可。然而,陈景并未因此而停下前进的脚步,他继续在科研道路上探索创新。2001年,他成功研究出浮选精矿直接进行氧压酸浸的全湿法新工艺,为云南金宝山低品位铂钯矿的开发利用提供了创新技术。该工艺完成了扩大实验,并获得了中国专利和南非专利授权,为我国在低品位铂钯矿资源开发方面开辟了新的道路。2005年,陈景进入云南大学化学科学与工程学院工作,他将自己丰富的科研经验和深厚的学术造诣带到了校园,致力于培养更多优秀的科研人才,为我国的科研事业注入新的活力。
2008年6月,云南九大高原湖泊之一的阳宗海遭受了严重的砷污染,水质从多年来一直保持的II类下降为劣V类,湖泊丧失饮用、灌溉等功能,几乎成为“死湖”。这一事件震惊全国,云南省向全球进行阳宗海水体减污除砷项目公开招标,但由于大型地表水砷污染治理是世界性难题,且阳宗海面积达31平方公里、蓄水量6亿立方米,治理难度极大,应标单位纷纷退出,治理陷入困境。此时,年过古稀的陈景挺身而出,虽然他一直从事的是冶金分离提纯研究,但他凭借着深厚的化学功底和勇于挑战的精神,决心“跨界”为阳宗海治理贡献力量。回到实验室后,陈景反复试验,最终发现将三氯化铁喷洒至水体后生成铁砷共沉淀物,再经过一系列相变,污染物就会以矿物的形式,稳定地存在湖底。2009年7月,他领衔的项目组正式接手阳宗海治理工作。在接下来的两年里,陈景充满了紧迫感,他和团队每天用10艘喷洒船分2次在阳宗海进行地毯式喷洒铁盐溶液。在污染源未完全截断的情况下,经过不懈努力,全湖砷浓度从劣V类水质的0.128mg/L降低至0.049mg/L,最低时降至0.021mg/L,湖体水质连续保持在II至III类。经过3年的努力,在仅仅花费3900万元的情况下,就将阳宗海水质由劣Ⅴ类提升至Ⅲ类,阳宗海“禁止饮用,禁止游泳,禁止捕捞”的“三禁”得以解除,使用功能得以恢复。陈景带领团队成功攻克了阳宗海砷污染治理难题,为全球高原湖泊砷污染治理提供了中国方案,该成果于2018年获得云南省科技进步奖特等奖。
在科研之余,陈景还十分关心教育事业,他担任中南工业大学、云南大学、昆明理工大学及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兼职教授,将自己的知识和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学生。他每年坚持参与研究生的《文献与化学化工前沿》以及本科生的《化学与社会》课程的教学工作,并且不断更新课程内容与PPT,将学科新进展、新技术及时引入课堂,积极参加课组的教学讨论以及学院的教学研讨会等。从2002年组建稀贵金属冶金化学团队以来,陈景培养了10余名博士研究生,40余名硕士研究生,为我国科研事业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
陈景院士的一生,荣誉等身。他先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二等奖及省部级自然科学与科技进步一、二等奖10余项,还荣获了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云南省科学技术杰出贡献奖、“云岭楷模”等众多荣誉称号。然而,在这些荣誉背后,是他几十年如一日的辛勤付出和对科研事业的执着追求。他生活简朴,为人谦逊,始终保持着对科学的敬畏之心和对国家、对人民的深厚情怀。陈景院士用自己的一生,诠释了一位科学家的责任与担当,他的科研成果将永远造福人类,他的精神也将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科研工作者勇攀科学高峰,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如今,陈景院士虽已离去,但他的功绩将永载史册,他的名字将永远铭刻在人们的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