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克勤(1907年3月15日—2002年12月19日),安徽巢县人,地质学、矿床学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南京大学地球科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 徐克勤:地学征程上的璀璨星辰
在20世纪中国地学发展的壮阔征程中,徐克勤宛如一颗耀眼且永恒的星辰,以其卓越的学术成就、坚韧不拔的探索精神和对教育事业的无私奉献,照亮了地质学研究与人才培养的道路,为国家的地质事业立下了不朽功勋。
1907年,徐克勤出生于安徽巢县(今巢湖市)。巢县,这片钟灵毓秀之地,虽未处于时代发展的核心地带,却赋予了徐克勤质朴坚毅的品质。他自幼勤奋好学,对知识有着强烈的渴望,在艰苦的学习环境中,凭借着自身的聪慧与努力,成绩始终名列前茅,展现出了超越常人的求知欲和学习天赋,为日后踏上地质学研究之路埋下了希望的种子。
青年时期,徐克勤考入中央大学地质系,就此开启了他与地质学的不解之缘。在中央大学,他如饥似渴地汲取着地质学的专业知识,在课堂上,他全神贯注地聆听教授们的讲解,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课后,他一头扎进图书馆,查阅各种地质学文献资料,拓宽自己的知识视野。他积极参与野外地质考察活动,不畏路途艰险,不惧风吹日晒,每一次野外考察都让他对地质现象有了更直观、更深刻的认识。在导师的悉心指导和自身的不懈努力下,徐克勤打下了坚实的地质学基础,逐渐成长为一名优秀的地质学专业人才。
1935年,徐克勤获得了公派留学英国的宝贵机会,进入伦敦大学帝国学院深造。在英国,他接触到了国际前沿的地质学理论和研究方法,参与了多个重要的地质研究项目。在导师的指导下,他深入研究钨矿地质,通过对大量地质样本的分析和实地考察,对钨矿的成矿规律有了创新性的见解。他的研究成果在国际地质学界引起了广泛关注,为他日后在地质学领域的发展赢得了声誉。留学期间,徐克勤时刻心系祖国,他深知国内地质学研究的落后状况,决心将所学知识带回祖国,为国家的地质事业贡献力量。
1940年,徐克勤毅然回到战火纷飞的祖国,投身于抗战时期的地质工作。当时,国家急需矿产资源以支持抗战和经济建设,徐克勤临危受命,带领地质考察队深入西南、华南等地的崇山峻岭,开展艰苦卓绝的矿产勘查工作。在野外考察中,他们面临着恶劣的自然环境、匮乏的物资供应以及随时可能遭遇的战乱威胁。但徐克勤毫不退缩,他凭借着丰富的野外工作经验和坚定的信念,带领队员们克服了重重困难。在云南、广西等地,他们发现了多处重要的钨矿、锡矿等矿产资源,为抗战时期国家的资源保障作出了重要贡献。
新中国成立后,徐克勤迎来了他学术生涯的黄金时期。他积极参与国家的地质勘探和科研工作,为大规模的经济建设提供地质依据。他率领团队对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地质构造和矿产分布进行了系统研究,提出了“华南花岗岩类的两个成岩成矿系列”等重要学术观点。他认为,华南地区的花岗岩类岩石可以分为不同的系列,每个系列都与特定的矿产形成有着密切关系。这一理论极大地推动了我国对花岗岩相关矿产资源的勘探和研究,为寻找铜、铁、铅、锌等多种重要矿产提供了科学指导,使得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发现了一系列大型、超大型矿床,对我国的工业发展起到了关键的支撑作用。
在科研工作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徐克勤始终坚守在教育一线,为培养地质学专业人才呕心沥血。他在南京大学(原中央大学)担任教授多年,以严谨的治学态度和独特的教学方法深受学生们的尊敬和喜爱。在课堂上,他不仅传授专业知识,更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实践能力。他经常带领学生进行野外实习,手把手地教学生如何观察地质现象、采集样本、分析数据。他鼓励学生勇于质疑、敢于创新,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优秀的地质学专业人才。这些学生毕业后,奔赴祖国各地,成为了地质战线的中坚力量,为我国地质事业的持续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徐克勤在学术研究上始终保持着探索创新的精神。他不断关注国际地质学的最新研究动态,将新的理论和技术引入国内。在20世纪70年代,他敏锐地察觉到板块构造学说对地质学研究的重要意义,积极组织团队开展相关研究,推动了我国地质学研究与国际前沿接轨。他还致力于将地质学研究与国民经济建设紧密结合,针对我国能源、资源等领域的实际问题,开展了一系列具有针对性的研究工作,为国家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科学依据。
1980年,徐克勤凭借着在地质学领域的卓越贡献,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这一荣誉不仅是对他个人学术成就的高度认可,更是对他为我国地质事业奋斗一生的褒奖。然而,面对荣誉,徐克勤始终保持着谦逊的态度,他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科研和教育工作中,为推动我国地质学事业的发展继续努力。
2002年,徐克勤院士在南京逝世,享年95岁。他的离世是我国地质学界的重大损失,但他留下的宝贵学术遗产和崇高精神风范,永远激励着后来的地质工作者。他的科研成果为我国的矿产资源勘探和地质理论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他培养的众多优秀人才在各自的岗位上为国家的地质事业发光发热。徐克勤院士用自己的一生,诠释了对地质学的热爱和对国家、对人民的责任与担当,他的名字将永远铭刻在中国地质事业发展的史册上,成为后人敬仰和学习的楷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