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邢其毅

中国科学院院士
邢其毅
邢其毅[公元1911年-2002年,中国科学院院士] 贵州贵阳乌当区人物
邢其毅(1911年11月24日—2002年11月4日),出生于天津市,籍贯贵州贵阳,有机化学家、教育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教授、有机化学专业博士生导师。
邢其毅于1933年从辅仁大学化学系毕业后进入美国伊利诺伊大学研究院学习;1936年获得伊利诺伊大学研究院哲学博士学位,同年夏天前往德国慕尼黑大学进行博士后研究工作;1944年—1946年在新四军华中军医大学任教;1946年—1949年在北京大学农化系和化学系任教授,兼任北平研究院化学研究所研究员;1950年—1952年兼任北京辅仁大学化学系主任;1952年—2002年任北京大学校务委员会委员;1953年加入中国民主同盟;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2002年11月4日逝世于北京,享年91岁。
# 邢其毅:贵州走出的有机化学泰斗
在20世纪中国科学发展的长河中,邢其毅无疑是一颗耀眼的明星。他作为杰出的有机化学家和教育家,以卓越的学术成就、高尚的人格魅力,为我国有机化学事业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而他的故事,始于贵州贵阳,这片赋予他智慧与力量的土地。

1911年11月24日,邢其毅出生于天津市,但其祖籍为贵州贵阳。父亲邢端,乃清末翰林,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担任国家中央文史馆馆员。邢端不仅在文学、书法方面造诣深厚,还具有强烈的忧国忧民意识。在家庭浓厚文化氛围的熏陶下,邢其毅自幼入私塾学习,对史书研读产生了浓厚兴趣,这为他日后在文学和史学方面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933年,邢其毅毕业于北京辅仁大学化学系。当时,国内化学研究环境有限,为了追求更高的学术造诣,他远渡重洋,前往美国留学。在美国伊利诺大学研究院,他有幸师从当时最负盛名的有机化学家R.亚当斯(Adams)。在导师的指导下,邢其毅专注于立体化学研究,凭借着过人的天赋和不懈的努力,成功完成了联苯立体化学博士论文,在有机化学领域崭露头角。1936年,他顺利获得哲学博士学位。

然而,邢其毅并未满足于已有的成绩。为了拓宽视野,汲取更多先进的学术理念,同年夏天,他又奔赴德国,进入慕尼黑大学,在诺贝尔奖获得者、有机化学大师H.魏兰德(Wieland)教授的实验室进行博士后研究。在德国期间,他全身心投入到蟾蜍毒素的研究中,并完成了芦竹碱的结构与合成工作。芦竹碱在后续的有机合成中得到了广泛应用,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成果,这也充分展现了邢其毅卓越的科研能力和创新精神。

就在邢其毅在国外科研事业蒸蒸日上之时,日本侵华战争全面爆发,祖国陷入了水深火热之中。怀着对祖国的深深热爱和对民族危亡的深切忧虑,邢其毅毅然决然地放弃了国外优越的研究条件和生活环境,于1937年在隆隆炮火声中回到祖国。他回国后,入职上海中央研究院化学所担任研究员。但彼时的中国,局势愈发严峻,华北迅速沦陷,上海也危在旦夕。中央研究院被迫南迁昆明,邢其毅主动承担起转运书籍等贵重物品的重任。他绕道香港、越南,历经千难万险,耗时半年之久,终于将全部物品安全运抵昆明。

在大后方期间,邢其毅时刻心系抗战。为了支援抗战,解决部队的医疗难题,他积极投身于寻找抗疟药物的研究工作中。他不辞辛劳,前往云南边境河口地区,深入山林收集金鸡纳树皮,并开展有效成分的分析研究。然而,在国民党统治的大后方,邢其毅亲眼目睹了国民党政府的腐败和消极抗战的种种行径,内心深感失望。在对国家命运的苦苦思索中,他毅然决定去寻找新的救国道路。

1944年,邢其毅做出了一个惊人之举,他冒着生命危险,冲破重重阻碍,从国民党统治区奔赴共产党领导的抗日前线——皖北解放区天长县,参加了新四军的工作。他被分配到苏北华中军医大学担任教授,在这里,他肩负起双重使命:一面致力于教学工作,为军队培养基本的药学人才;一面投身于药物研制和生产,为抗战胜利贡献自己的专业力量。在艰苦的战争环境中,他还将夫人钱存柔(后成为北大生物系教授)和孩子接到新四军中,一家人齐心协力,共同为抗日救亡事业奋斗。

抗战胜利后,邢其毅的人生迎来了新的篇章。1946年,他受聘于北京大学,回到北平,担任北京大学农化系和化学系教授,同时兼任北平研究院化学研究所研究员。在北京大学这片学术沃土上,邢其毅开启了他教育与科研的辉煌征程。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这一伟大的历史时刻让邢其毅心潮澎湃,他深知,一个崭新的时代已经来临,自己将有更多机会为国家的建设和发展贡献力量。

1950 - 1952年,邢其毅还兼任北京辅仁大学化学系主任。在这期间,他积极参与战后学校的整建工作,为恢复和提升学校的教学科研水平付出了诸多努力。1953年,邢其毅加入中国民主同盟,此后,他积极参与社会活动,担任了众多重要职务,如北京市抗美援朝委员会委员、北京市第五届政治协商会议常委、北京大学校务委员会委员、北京市人民政府第二届专业组顾问、国务院科学规划委员会委员、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学术委员会委员、上海药物研究所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化学会理事、化学教育委员会主任委员、青年化学奖评审委员会委员等。此外,他还历任全国政治协商会议委员会第六、七届委员,中国国际文化交流中心理事,民盟中央科学委员会副主任等职。在这些岗位上,邢其毅充分发挥自己的专业优势和社会影响力,为国家的科技发展、教育事业以及社会进步建言献策,贡献力量。

作为一名有机化学家,邢其毅的科研成就硕果累累。早在20世纪50年代初,他就以敏锐的学术洞察力断言,蛋白质和多肽化学必将成为未来科学发展的前沿领域。1951年,他率先提出进行蝎毒素中多肽成分的研究,并同步开展氨基酸端基标记和接肽方法的探索。尽管由于当时各种复杂因素的影响,这项研究未能顺利持续推进,但事后证明,他的这一研究计划比国外同行整整早了15年。

在多肽合成研究中,氨基酸的端基标记是一个关键且棘手的问题。邢其毅凭借深厚的学术功底和创新思维,提出用硝基苯甲酸酐与氨基酸发生德肯 - 威斯特(Dakin - West)反应,使氨基酸末端生成一个带色的氨基酮化合物。这一创新性方法为识别氨基酸羧端提供了极为有效的手段,充分展现了他在学术研究上的开拓性。在多年的多肽化学研究历程中,邢其毅和他的助手们凭借不懈努力,成功合成了九种多肽的新试剂,并凭借这一成果荣获国家教委1988年科技进步二等奖。

蛋白质合成领域一直是有机化学研究的热点与难点,吸引着众多国际顶尖科学家的目光。20世纪50年代前后,英国科学家弗雷德里克·桑格确定了牛胰岛素分子的氨基酸连接顺序(一级结构),这一成果引发了全球范围内对胰岛素人工合成的研究热潮。1958年,中国的几位有机化学家和生物化学家在北京共同探讨胰岛素人工合成的可能性,邢其毅便是其中的核心参与者之一。他们敏锐地意识到,胰岛素人工合成的关键问题在于含半胱氨酸片断的接肽方法以及端基保护。随后,邢其毅迅速带领团队开展含半胱氨酸小肽的合成研究。1959年,在国家科委的精心组织领导下,由北京大学化学系、中国科学院生物化学研究所和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等单位联合组成了一支强大的研究队伍,全力投入胰岛素合成研究,邢其毅当之无愧地成为这个研究集体的学术领导者之一。经过数年如一日的艰苦努力和协同攻关,1965年,人类历史上第一个通过人工合成方法获得的活性蛋白质——结晶牛胰岛素宣告合成成功。这一重大科研成果震惊了世界,标志着中国科学家在蛋白质和多肽合成化学领域一跃达到世界领先水平,为国家赢得了巨大的荣誉,而邢其毅在其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关键作用。

此外,邢其毅在合成氯霉素的研究方面也取得了重大突破。他设计的氯霉素新合成法,不仅在理论层面巧妙地解决了氯霉素的立体化学难题,而且在实际生产中展现出极大的优势。该方法整个合成过程仅需五步反应,且中间生成物均为液体,这为生产过程中的管道化输送和连续生产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在1968年,意大利的卡洛·埃巴公司采用了与邢其毅团队完全相同的方法,成功建成一个年产400吨的氯霉素生产工厂。而早在11年前,中国科学家就已经创立了这一先进的合成方法,为此,该项研究成果荣获1978年的全国科技大会奖。

邢其毅始终关注着我国丰富的自然资源,尤其是在中药领域。他多次强调开展中药水溶性成分研究的重要性,并选择中国人参作为研究对象。经过多年持之以恒的钻研,他成功分离出几种水溶性小肽成分,并深入研究了它们的化学结构和生理活性,这一成果为中药现代化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和实践经验,他也因此获得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一等奖。在有机反应机理、分子结构测定方法和立体化学等基础研究领域,邢其毅同样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探索,先后合成了一系列具有重要研究价值的化合物,如硫代四氢噻唑环系、含β-5,5二取代乙内酰胺的衍生物和多螺环化合物等,其中部分化合物展现出独特的生理活性和药理作用。他和助手们还合成了一系列不同结构类型的稠合七元杂环化合物,发现了一些全新的杂环体系,并对这些新杂环的构象和立体选择性反应等展开了深入研究,为有机化学的基础理论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除了在科研领域成就斐然,邢其毅还是一位备受尊敬的教育家。他对我国高等化学教育有着深刻的理解和独到的见解,在教学与科研的关系、理论和实验的关系、中学教育普及和提高的关系以及公民全面素质教育等诸多方面,都提出了许多极具价值的看法和建议。他长期从事化学教育工作,特别重视基础教育,多年来一直主讲“有机化学”课程。他的教学风格独特,旁征博引,在课堂上,他常常谈古论今,不仅向学生传授丰富的专业知识,还巧妙地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他所提出的问题犹如磁铁一般,紧紧吸引着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们不自觉地跟随他的思路,深入探究有机化学的奥秘。

邢其毅十分重视教材建设,他于20世纪50年代编写的《有机化学》一书,是我国第一本自行编著的有机化学教科书。这本教材凝聚了他多年的教学经验和学术思考,内容丰富、体系严谨,一经出版便受到广泛好评,成为许多高校长期沿用的主要教材。20世纪70年代,他对该书进行了全面改写,融入了近20年来有机化学领域的新成就,重新编写成《基础有机化学》。这本教材综合反映了现代有机化学的发展成果,对我国高校有机化学教学产生了极为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滋养了一代又一代的化学家成长。在几十年的教学过程中,邢其毅还根据不同时期和不同教学环节的实际需求,编写和翻译出版了多种参考教材,如《有机化学简明教程》《共振论的回顾和展望》《有机化学词典》《有机化学的电子理论》和《有机化学基本原理》等,为我国化学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了丰富而优质的教学资源。

邢其毅非常强调实验课和基本实验技能的训练。在担任北京大学有机教研室主任的几十年间,他始终将各类实验课程的设置和实验室的建设放在重要位置。尤其是对于基础有机化学实验室,他从实验设备的选型购置、实验内容的精心设计,到实验室管理制度的建立完善,都倾注了大量的心血。他常常亲自带领国内外客人参观这些实验室,通过实际案例向大家强调实验对于理论研究和理论教学的重要性。他还专门撰写文章,批驳一些轻视实验、颠倒实践和理论关系的错误观点,并通过分子轨道对称守恒规则的发现过程,深刻阐述了任何科学发现和新理论的创立,都离不开大量科学实验的支撑这一观点。此外,邢其毅还十分关心中学教育和在职自学青年的成长。他积极为《中学文库》撰写书籍,为中学刊物投稿,为中学教师举办报告分享教学经验,为自学青年耐心解答各种问题,甚至还会为他们邮寄必要的书籍和资料,给予他们全方位的指导和帮助。对于登门求教的人,他总是热情接待,毫无保留地分享自己的知识和经验。

2002年11月4日,邢其毅在北京与世长辞,享年91岁。他的离去,是我国科学界和教育界的重大损失。然而,他留下的宝贵学术成果、崇高的科学精神和卓越的教育理念,如同璀璨星辰,照亮了我国有机化学事业发展的道路。邢其毅,这位从贵州贵阳走出的科学巨匠,以其辉煌的一生,诠释了对科学的执着追求、对祖国的无限热爱和对教育事业的无私奉献,他的名字将永远铭刻在中国科学发展的史册上,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科研工作者和教育工作者勇攀高峰,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 
上一篇:周卫健下一篇:熊毅
中国航天事业奠基人、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
大丰区人物
新鸿基地产的创办人之一
原上海市委第一书记
开国少将
中国人民解放军开国上将
坚毅无畏的革命先驱
中央顾问委员会原委员
澳大利亚自由党政治家
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中将
中国科学院院士
长征女红军
中国科学院院士、晶体物理学家
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大学原党委书记、校长
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共河北省委原书记
香港思捷环球控股董事主席
中国科学院院士
唐朝诗人
原国务院商业部储运处处长
澳大利亚自由党政治家
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
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
中国儿科医学事业开拓者
越南政治家、前国务委员会主席
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院士
民间文学大师,现代散文作家,中国民俗学家
北京大学校长
原两广纵队政治部民运部长
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院士
原工信部担任副部长
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国当代女书法家

最新评论

2024全球富豪榜

百岁老人榜

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院士

发明家

企业家

2024年各省首富榜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Archiver

手机版

小黑屋

520笔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