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宏章(1908年10月1日-1992年11月30日),贵州贵阳人,出生于山东兖州,植物生理学家,中央研究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上海植物生理研究所研究员。
殷宏章1929年于南开大学毕业后留校任教;1938年获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博士学位后受聘为西南联合大学教授;1946年被聘为国立北京大学生物学系教授;1948年当选为中央研究院院士;1951年被聘为中国科学院实验生物研究所研究员;1955年选聘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92年11月30日在上海逝世,享年84岁。
# 殷宏章:为中国植物生理学奠基的科学先驱
殷宏章,这位从贵州贵阳乌当区走出的科学巨匠,以其卓越的科研成就和矢志不渝的奉献精神,在中国植物生理学领域书写了壮丽篇章,为中国农业科学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1908年10月出生于贵州贵阳乌当区的殷宏章,自幼便展现出对自然科学的浓厚兴趣和非凡天赋。尽管成长于相对偏远的西南地区,当地科研条件有限,但殷宏章凭借着自身的勤奋与坚持,努力汲取知识的养分。在家庭的支持和良好的教育环境熏陶下,他对植物生长变化的奥秘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这份好奇如同种子,在他心中生根发芽,指引着他日后走上植物生理学的研究道路。
1929年,殷宏章毕业于南开大学,随后进入中央研究院植物研究所工作。在这里,他开启了自己的科研生涯,凭借扎实的专业知识和严谨的治学态度,在植物生理研究领域崭露头角。1937年,殷宏章获得英国伦敦大学帝国理工学院博士学位。留学期间,他接触到当时世界前沿的植物生理学理论与研究方法,这极大地拓宽了他的学术视野。然而,在国外深造的日子里,殷宏章始终心系祖国。当时的中国正处于战火纷飞的艰难时期,国家的农业生产遭受严重破坏,百姓面临粮食短缺的困境。怀着满腔的爱国热情和责任感,殷宏章毅然放弃国外优厚的研究条件,于1938年回国,投身到祖国的科研事业中,决心用自己的所学为国家和人民服务。
回国后,殷宏章先后在中央研究院动植物研究所、植物生理研究所等机构任职。在艰苦的抗战环境下,科研条件极为简陋,缺乏先进的实验设备和充足的研究经费,但这些困难并未阻挡他前进的步伐。他深入西南地区的田间地头,实地考察农作物的生长状况,开展一系列与农业生产密切相关的研究工作。殷宏章敏锐地意识到,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是解决当时粮食问题的关键。他专注于研究植物的光合作用,探索如何通过优化光合作用过程来提高农作物的产量。
在对水稻、小麦等主要农作物的研究中,殷宏章发现,合理密植能够有效提高单位面积的光合作用效率,从而增加农作物的产量。为了验证这一理论,他带领团队进行了大量的田间试验。在试验过程中,他们面临着诸多挑战,如恶劣的天气条件、病虫害的侵袭等,但殷宏章始终坚守在试验田,仔细观察农作物的生长变化,详细记录各项数据。经过反复试验和不断总结,他成功提出了一套适合我国国情的农作物合理密植理论和技术方法,并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应用。这一成果显著提高了我国农作物的产量,为缓解当时的粮食危机发挥了重要作用。
殷宏章不仅在农业生产应用研究方面成绩斐然,在植物生理学基础研究领域也有着卓越的贡献。他率先开展了植物光合作用机理的深入研究,通过对植物叶片结构、光合色素组成以及光合作用关键酶活性等方面的系统研究,揭示了许多光合作用过程中的重要规律。他的研究成果为我国植物生理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推动了相关学科的发展。
新中国成立后,殷宏章积极投身于国家的科研机构建设和人才培养工作。1950年,他参与组建了中国科学院植物生理研究所,并担任重要领导职务。在研究所的建设过程中,他积极引进先进的科研设备和技术,吸引优秀的科研人才,致力于打造一个高水平的植物生理学研究平台。他十分重视科研团队的建设,注重培养青年科研人员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他经常亲自指导青年科研人员开展研究工作,鼓励他们勇于探索、敢于创新。在他的悉心培养下,一大批优秀的植物生理学人才脱颖而出,成为我国植物生理学领域的中坚力量。
殷宏章在学术研究上始终保持着严谨的态度和创新的精神。他不断关注国际植物生理学领域的最新研究动态,积极开展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他多次代表我国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向世界展示我国植物生理学研究的成果,同时也将国外先进的研究理念和技术引入国内。他与国际上许多知名的植物生理学家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通过合作研究,推动了我国植物生理学研究与国际接轨。
在科研生涯中,殷宏章获得了众多荣誉和奖项,但他始终保持着谦逊低调的品质。他将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了植物生理学研究和农业科学发展事业,为我国在该领域的研究和应用作出了开创性的贡献。他的科研成果不仅在当时对我国的农业生产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也为后续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借鉴和启示。
1992年11月30日,殷宏章因病逝世,享年84岁。他的离去是我国科学界的重大损失,但他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和科研成果,将永远激励着后人在科学的道路上奋勇前行。殷宏章从贵州贵阳乌当区走向世界,用自己的智慧和汗水,为中国植物生理学的发展照亮了前行的道路,他的名字将永远铭刻在中国科学发展的史册上,成为我国科研工作者学习的楷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