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熊毅:深耕泥土的科学巨匠
在20世纪中国科学发展的壮阔进程中,熊毅宛如一颗璀璨星辰,以其对土壤科学的卓越贡献,照亮了农业发展的前行道路。他从贵州贵阳出发,一步一个脚印,在土壤研究领域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
1910年3月10日,熊毅出生于日本东京,彼时,父亲熊继成作为早年留学日本的农学家,正积极汲取先进知识,期望能为祖国农业发展贡献力量。熊毅自幼在父亲的熏陶下,接受良好家庭教育,养成了勤奋好学的习惯,心中也悄然种下了科学救国的种子。1911年,全家回国,熊毅在成长过程中,越发深刻地感受到中国作为农业大国,土地与粮食问题的严峻性,这进一步坚定了他投身科学、解决农业问题的决心。
中学时期,熊毅展现出对数学和物理的浓厚兴趣,一度憧憬在工科领域有所建树。1925年,父亲不幸病故,15岁的熊毅前往北平,投奔著名书画家姚茫父(姚华)舅舅。在舅舅的鼓励下,他考入北平大学农学院预科,两年后顺利进入本科。一次偶然的机会,在土壤学教授刘和的课堂上,熊毅被土壤学的奥秘深深吸引,从此毅然选择农业化学系,开启了与土壤科学相伴一生的旅程。
1932年,熊毅以优异成绩从北京大学农学院毕业,获学士学位,并被推荐到中央地质调查所土壤研究室工作。在这里,他开启了土壤研究的探索之路,参与了多项实地考察与研究项目,逐渐积累起丰富的实践经验。1945 - 1947年,熊毅担任土壤研究室主任,期间,他撰写了《土壤工作十五年》,全面梳理了中国土壤科学研究初创时期的工作概况、学术贡献及事业推进情况,为后续研究奠定了坚实基础。
1947年,熊毅获得中华文化教育基金资助,赴美深造。在国际土壤学权威、密苏里大学马歇尔教授的指导下,他深入钻研土壤矿物学。1949年,熊毅获得硕士学位后,又转入威斯康星大学,在杰克逊教授的指导下,聚焦土壤胶体研究。他全身心投入科研,日夜泡在实验室,反复进行实验与数据分析。1951年,他凭借扎实的研究成果,获得威斯康星大学博士学位。此时,新中国刚刚成立,百废待兴,熊毅毅然决然放弃国外优厚待遇,冲破重重阻碍,绕道日本,于同年8月回到祖国怀抱。在《我为什么要研究土壤》一文中,他深情写道:“我十分激动,心想一定要把自己所学贡献给祖国,为祖国的繁荣昌盛努力,这正是可以实现我的科学抱负的时候。”
回国后,熊毅马不停蹄地投身于祖国的土壤研究事业。他率先承担起东北粮棉增产土壤调查任务,深入东北大地,翻山越岭,采集土壤样本,分析土壤成分。随后,又马不停蹄地领导和参加了北方灌区和长江流域土壤调查。这期间,他常常风餐露宿,条件艰苦,但从未有过丝毫抱怨。他深知,这些基础调查工作对于国家农业发展意义重大。
20世纪50年代起,熊毅将目光聚焦于黄淮海平原。这片广袤的土地,是我国重要的农业产区,但长期受到土壤旱、涝、盐、碱及风沙等自然灾害困扰。熊毅带领百余名科技人员,深入黄淮海平原的田间地头,开展了长达数十年的科学研究和农业综合治理工作。通过对黄河中下游冲积平原的土壤调查,他以发生学的观点,系统研究了华北平原土壤形成条件、过程、特性和分类。他改变了过去统称“冲积土”的简单命名方式,深入剖析了各种层状沉积物发育的土壤类型,特别是褐土、浅色草甸土(潮土)和盐碱土的形成过程、发展阶段、分布规律及其特性。他揭示了第四纪河流沉积规律,明确了层状沉积物结构、类型及其对土壤水肥特性、水盐运动和农业生产的影响。尤为重要的是,他开创性地研究了浅层地下水与土壤盐碱化的关系,发现春旱、秋涝和土壤盐碱化是阻碍华北平原农业生产发展的主要限制因素,特别是在无排水条件下发展自流灌溉,极易引起土壤次生盐碱化,这成为限制平原地区农业生产发展的关键所在。
1964年,黄淮海平原次生盐渍化问题愈发严峻,盐碱化农田面积占到耕地面积的近三成,粮食大幅减产,甚至颗粒无收,严重威胁社会稳定。熊毅临危受命,率队来到兰考。在这里,他看到百姓因土地贫瘠、粮食短缺而生活困苦,内心深感责任重大。他和科研团队成员们不畏艰苦,住进条件简陋的村庄,吃着玉米糊糊,即便身上长满虱子,也从未动摇治理盐碱地的决心。经过综合多年经验和科学考察,熊毅创新性地提出用“井灌井排”代替明沟排水的想法,即通过在盐碱地里打井抽水,降低地下水水位,实现盐随水去,抽出的地下水还可用于旱季灌溉。他指挥中科院南京土壤所的科研人员,在与兰考隔黄河相望的封丘县盛水源村和大马寺村打了五口梅花状布局的井,开展“梅花井”井灌井排试验。当年,试验便取得巨大成功,小麦亩产由不足20公斤提高到110公斤,减灾增产效果显著。
1965年,中科院副院长竺可桢听取熊毅汇报后,亲自部署,组织南京土壤所、地理所等10个院所的百余位科技人员,以熊毅为“指挥官”,在河南省封丘县和山东禹城县各开设10万亩试验田。熊毅带领团队运用农学、水利学、生物学等多学科手段,开展旱、涝、盐碱、风沙等自然灾害的综合治理。经过不懈努力,小麦亩产进一步提升到194公斤。这一成果在当时堪称奇迹,极大地鼓舞了科研人员和当地百姓的信心。试验成功后,“井灌井排”等治理措施迅速在黄淮海平原及华北平原大规模推广应用。到改革开放初期,华北地区盐碱地面积减少了5000万亩,土壤次生盐碱化等问题基本得到解决,黄淮海平原每年粮食增产上百亿斤,逐渐发展成为国家重要的粮食和农产品生产基地。
在土壤胶体和矿物学研究领域,熊毅同样成果丰硕。他是中国土壤胶体化学和土壤矿物学的奠基人。其博士论文首次论述了中国主要土壤类型黏土矿物组成与风化作用的关系,得到国际同行高度赞许。他组织并亲自参与撰写的《土壤胶体》一书,系统阐述了土壤胶体各组分与特性及其研究方法,成为土壤学领域的经典著作。在水稻土研究方面,熊毅也做出了开拓性贡献。他推动了中国土壤学界对水稻土的系统研究,形成了独特的学术观点,国际知名专家对其成果给予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此外,他还开拓了土壤生态学研究新领域,通过对太湖地区水稻土发生及土壤有机无机复合体的研究,从保护土壤资源和生态环境的角度出发,提出建立用地与养地相结合的耕作制度的独到见解。
熊毅不仅科研成果卓著,还十分重视人才培养。他为中国培养了大批土壤学专门人才,许多学生后来成为学科带头人。他亲自培养研究生10多人,其中包括一名博士生。在教学过程中,他对学生谆谆教导,诲人不倦。他常说:“要理论联系实际,与生产者零距离,将生产中的表观现象提炼到科学水平,进而推广到连普通农民都用得上的新技术,这才是好的科研。”他的言传身教,深深影响了一代又一代土壤学研究者。
1958年,熊毅创办《土壤》杂志,并担任主编。晚年,他还担任《生态学杂志》副主编和《环境科学》主编。他对刊物质量严格把关,亲自审稿,对编辑人员既严格要求,又耐心指导,鼓励他们做好本职工作,为推动中国土壤科学学术交流和学科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1980年,熊毅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同年起,他主编《中国土壤图集》,这部图集总结了中国半个多世纪以来土壤科学的研究成果,是中国第一本大型的综合性和系统性的土壤专业图集,对农业生产和科学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此外,他与著名土壤学家李庆逵共同主编的《中国土壤》,是全面论述中国土壤科学的综合性专著,不仅推动了中国土壤科学的进一步发展,更为农林牧业生产、土地资源开发利用、国土整治和生态环境保护等提供了重要的基础论据,在国内外产生了深远影响。这两部著作同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1985年1月24日,熊毅在南京逝世,享年75岁。他的一生,是与泥土紧密相连的一生,是为中国土壤科学事业无私奉献的一生。他以坚定的信念、卓越的智慧和顽强的毅力,为解决中国的土壤问题、提高粮食产量、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中共封丘县委书记薛国文评价:“熊毅院士是封丘人民的恩人和朋友,他为封丘农业综合开发事业做出的巨大功绩,封丘人民将永久铭记在心。”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丁仲礼表示:“熊毅院士这种为国家为人民服务的精神,连同他深入学科前沿、重视新学科研究的探索精神,以及培养年轻科技人员的科学方法,是广大科技工作者的榜样,更是土壤所的宝贵财富,土壤所要永远传承熊毅院士的精神。”
如今,在封丘农田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熊毅院士的铜像静静矗立,仿佛仍在守护着这片他曾经挥洒无数心血的土地。他的故事激励着无数后来者,在科学的道路上奋勇前行,为实现农业现代化、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而不懈努力。熊毅院士虽已离去,但他的精神如同璀璨星辰,永远照亮着中国土壤科学发展的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