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霖之,一位在中国革命与建设征程中展现出坚定信仰、卓越领导才能与无私奉献精神的杰出人物。他以对党和人民事业的赤胆忠心,在不同历史阶段留下了浓墨重彩的奋斗篇章。 张霖之1908年出生于河北省南宫县(今南宫市)。幼年的他在本村小学开启了求知之路,彼时的中国正处于风雨飘摇之际,社会动荡不安,百姓生活困苦。年少的张霖之在这样的环境中,早早便对国家命运和人民苦难有了深刻的感悟,心中逐渐萌生了改变现状的强烈愿望。 1929年夏,张霖之迎来了人生的重要转折点,他考入了驻烟台的国民党陆军第21师军官教导队,被编入第2队学习。在教导队中,他接触到了先进的革命思想,在第2队地下党支部书记张国均(张锡衔)的引导下,思想发生了巨大转变,开始积极追求进步。同年12月,他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自此将自己的命运与党的伟大事业紧紧相连。入党后,他凭借出色的组织能力和坚定的革命信念,担任了教导队秘密党支部书记,积极在队伍中开展党的工作,为壮大党的力量默默努力,在白色恐怖的环境中,谨慎而坚定地传播着革命火种。 1931年,张霖之返回家乡南宫,全身心投入到革命活动中。此时的冀南地区,百姓深受封建压迫和军阀混战之苦,张霖之深入群众,积极宣传党的主张,致力于创建和发展党的组织。他领导组织了盐民斗争,盐民们长期遭受盐霸和官府的双重剥削,生活难以为继。张霖之带领盐民们奋起反抗,通过罢工、示威等形式,向反动势力发起挑战,为盐民争取权益,极大地鼓舞了当地群众的革命热情,在冀南地区掀起了一股革命浪潮。1935年,他还参与并领导了著名的“冀南暴动”,这次暴动虽然面临着重重困难和强大的敌人,但张霖之凭借着无畏的勇气和卓越的领导才能,带领起义队伍与敌人展开激烈战斗,沉重打击了国民党在当地的反动统治,在冀南革命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 抗日战争爆发后,张霖之更是全身心地投入到民族解放的伟大事业中。他先后担任中共南宫中心县委书记、直南特委组织部长、直中特委书记、直南特委书记等职务。1937年5、6月间,他有幸出席了在延安召开的苏区代表会议和白区代表会议,在延安,他聆听了党的重要指示,进一步明确了革命方向,为后续在抗战一线的工作注入了强大动力。回到地方后,他任中共山东省委委员、组织部长,同年冬,又以山东省委代表身份前往聊城,指导鲁西北地区党的工作。在聊城,他积极协助山东省第六区专员范筑先将军坚持鲁西北抗战,与范筑先将军密切合作,共同组织抗日武装力量,建立抗日根据地,开展游击战争,给日军以沉重打击,为保卫鲁西北这片土地做出了重要贡献。1939年1月,张霖之担任中共鲁西区党委书记兼军区政治委员,在他的领导下,鲁西区的党组织建设不断加强,抗日武装力量日益壮大,根据地的各项事业蓬勃发展,成为了抗击日军的重要力量。1941年7月,他又出任中共冀鲁豫边区党委书记兼军区政治委员,在冀鲁豫边区这片广袤的土地上,他继续为抗战事业奔波操劳,领导当地军民与日军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为冀鲁豫平原抗日根据地的发展壮大立下了汗马功劳。在抗战的艰难岁月里,张霖之始终坚守在一线,不畏艰险,带领军民克服重重困难,为抗击日本侵略者、争取民族独立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解放战争时期,张霖之转战华东,继续为革命事业拼搏。1945年10月起,他担任中共冀鲁豫区党委书记兼军区政治委员,同时兼任晋冀鲁豫军区第7纵队政治委员,后又在1947年8月担任第11纵队政治委员。他带领部队参与了一系列重要战役,在战场上,他指挥若定,与战士们同甘共苦,激励着广大官兵奋勇杀敌。1949年2月,他担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野战军第5兵团副政治委员,跟随部队一路南下,为推翻国民党反动统治,建立新中国贡献了自己的力量。南京解放后,他出任南京市副市长,迅速投入到城市的接管与建设工作中,为恢复南京的社会秩序、发展经济积极努力。 新中国成立后,张霖之的工作重心逐渐转移到地方建设与国家工业发展上。他担任中共中央西南局委员、西南军政委员会委员、中共重庆市委第二书记和第一书记,在重庆任职期间,他深入调研,积极推动城市的各项建设事业,为重庆的繁荣稳定奠定了坚实基础。1952年8月,他调任第二机械工业部副部长、党组书记,1955年4月,又担任电机制造工业部部长、党组书记,在这些岗位上,他致力于推动我国工业的发展与进步,积极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培养工业人才,为我国工业体系的建立和完善付出了诸多心血。1957年9月,张霖之担任国家煤炭工业部部长、党组书记,这一时期,他将全部精力投入到煤炭事业中。他深知煤炭工业对于国家经济建设的重要性,多次表示要在自己任内把中国建成世界第一产煤大国。在他的领导下,煤炭行业加大了勘探力度,新建了一批煤矿,改进了生产技术,提高了煤炭产量和质量。在他任职的十年间,中国的煤炭产量从世界第十三位跃居世界第三位,他为新中国煤炭工业的创新与发展绘制了宏伟蓝图,为国家的能源保障和经济建设做出了卓越贡献。 然而,在“文革”的动荡岁月中,张霖之遭到了残酷迫害。1967年1月22日,这位为党和人民事业奋斗了一生的革命先辈,不幸被迫害致死,含冤离开了人世。但历史不会忘记他的功绩,1975年10月8日,煤炭工业部向党中央国务院提出《关于为张霖之同志恢复名誉的报告》。10月28日下午,张霖之的骨灰安放仪式在八宝山革命公墓礼堂举行。11月15日,煤炭部发出《关于为张霖之同志恢复名誉的通知》,经查证,张霖之的历史是清楚的,所加罪名完全无中生有,应予平反,恢复名誉。1979年1月24日,张霖之等8位同志的联合追悼大会在全国政协礼堂举行,邓小平出席并主持追悼会,以此表达对张霖之等革命先辈的深切缅怀和崇高敬意。1992年12月2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向张霖之家属颁发《革命烈士证书》,他的英勇事迹和崇高精神将永远被铭记。 张霖之的一生,是波澜壮阔的一生,是为革命事业和国家建设无私奉献的一生。从早期在冀南地区的革命斗争,到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的英勇奋战,再到新中国成立后在工业建设领域的辛勤耕耘,他始终坚守初心,牢记使命,以坚定的信念、顽强的意志和卓越的才能,为国家的独立、民族的解放以及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建立了不朽功勋。他的事迹和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人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