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遵仪,这位在中国地质学界熠熠生辉的人物,于 1908 年 10 月 7 日(农历戊申年九月十三日)出生在广东揭阳洋淇乡寨内村(今属揭东县登岗镇),并在 2009 年 9 月 17 日永远地离开了我们,享年 101 岁 。他是中国地层古生物学家、地质学家、地质教育家,更是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中国地质大学教授。他以卓越的智慧、坚定的信念和不懈的努力,成为中国古生物学和地层学的奠基人、新中国地层古生物事业的开创者之一,以及新中国地层古生物教育事业的开拓者。
杨遵仪出生于一个基督教家庭,家中兄弟姊妹 6 人,他排行第二。全家生活主要依靠父亲经营的小药店艰难维持。尽管家境贫寒,但这并未阻挡杨遵仪对知识的渴望。1915 年,他开启了求学生涯,小学、初中、高中分别在洋淇、澄海、汕头的教会学校就读。然而,由于家庭经济拮据,初中和高中阶段他不得不时辍时读,历经波折。高中毕业后,为了积攒学费,他工作了一年,凭借自己的努力攒下 100 块大洋后,毅然辞工告别家人,前往上海求学。
1928 年夏天,杨遵仪展现出非凡的学习能力,同时考取了南京第四中山大学(现南京大学)和上海暨南大学。经过慎重考虑,他选择进入上海暨南大学,攻读政治经济学专业。但对知识的不断探索和对兴趣的执着追求,促使他在 1929 年夏天再次考取清华大学,继续深造经济学专业。在清华大学求学期间,一个偶然的机会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室友程裕淇对地质学的热爱与分享,深深感染了杨遵仪,经过深思熟虑,第二年他毅然决定改学地质学专业,从此踏上了与地质科学相伴一生的道路。
1933 年,杨遵仪从清华大学地质系毕业,因其出色的学业表现,留校担任助教。在校期间,他用英文完成的毕业论文《地质文献目录》,凭借其专业性和学术价值,被当时的国立北平研究院评为 1933 年年度奖金论文。这一成果不仅展现了他扎实的学术功底,也为他后续的学术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1935 年,杨遵仪凭借优异的成绩考入清华大学中华教育文化基金资助的留美研究生项目。1936 年,他远渡重洋,进入美国耶鲁大学研究生院。在地质学家 C.O.Dunbar 教授的悉心指导下,杨遵仪潜心研习地层学及古生物学。经过三年的刻苦钻研,1939 年,他成功完成了学位论文《密歇根特拉弗斯群(中泥盆世)的软体动物》,并凭借这一优秀成果获得理学博士学位。同时,因其在学术研究中的杰出表现,他还荣获美国 Sigma Xi 科学荣誉学会会员称号。同年,杨遵仪满怀报国之志回到祖国,并在香港与汕头籍船商的女儿徐增惠喜结连理,婚后二人育有一子三女。10 月,他应聘到广州中山大学,担任地质系教授、系主任兼两广地质调查所所长,正式开启了他在国内的科研与教育生涯。
1942 年,在国家危难之际,杨遵仪投笔从戎,加入抗日联军英国驻华(湖南)军事代表团(BMM),担任秘书(翻译)一职,为抗战贡献自己的力量。抗战胜利后的 1946 年 10 月,他应聘到清华大学,担任地学系教授,主讲地质学及古生物学课程,再次回归教育事业,为培养地质人才辛勤耕耘。1950 年 12 月,杨遵仪加入九三学社,并担任清华大学支社委员,积极参与社团活动,为学术交流与发展贡献力量。
1952 年,全国高校院系进行大规模调整,杨遵仪转任北京地质学院(中国地质大学前身)教授。在此期间,他身兼数职,先后担任地质学院的副总务长、专修科主任,以及水文系、石油系、普查系和地质系主任等重要职务,成为学院建设与发展的重要负责人之一。在教育工作中,杨遵仪始终秉持严谨治学的态度,致力于培养优秀的地质人才。1956 年,他与郝诒纯、陈国达共同编著了《古生物学教程》,这是中国第一部由国人自主编写的高等院校古生物学教材。该教材的问世,不仅填补了国内相关领域的空白,更为中国古生物学教育提供了系统、全面的教学资料,对培养专业人才发挥了重要作用。同年,杨遵仪开始招收研究生,并开设古生物学课程,为中国古生物学研究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后备力量。
1960 年,杨遵仪与同事们共同努力,创办了中国第一个 “地层古生物学专业”,为该领域的专业人才培养搭建了专门的平台,推动了中国地层古生物学的专业化发展。1962 年,他在国内首次开设 “生物地层学” 课程,进一步丰富了中国地质教育的课程体系。同年夏季,他亲自带领研究小组前往青海德令哈巴音河、祁连山等地进行实地考察。通过艰苦细致的野外工作,他积累了大量宝贵的第一手资料,并在此基础上撰写了《青海天峻德令哈巴音河二叠纪 — 三叠纪地层》与《祁连山二叠纪 — 三叠纪腕足类》两篇重要论文,为中国西部地区的地层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1966 年 2 月,杨遵仪担任北京地质学会秘书长,积极推动学会的各项工作,促进学术交流与合作。上半年,他和助手徐桂荣前往贵州进行实地考察研究。此次考察,他完成了早年在贵州工作时不幸遇难的三叠纪专家许德佑的未竟心愿,撰写了《贵州中部中、上三叠统腕足类》论文。在这篇论文中,他以种群为单位确立物种,改变了过去以种型确定物种的传统方法,大大提高了研究的深度和可靠性。同时,他首次系统地研究了贵州青岩中、上三叠纪腕足动物,尤其在腕足动物的解剖学特征研究方面取得重大突破,揭示了许多过去鲜为人知的内部构造,并在国内较早地应用了定量统计的分析方法,对大量标本的内部和外部特征进行了详细研究。然而,随着 “文革” 的爆发,大学被迫外迁,杨遵仪也不得不前往安徽贵池、江西 909 地质队、湖北荆州等地参加劳动。即便身处困境,他依然没有放弃学习,利用休息时间通读和选读了《毛泽东选集》英、法、德文版,他坚信语言工具无论何时对国家和民族都有着重要意义。
1971 - 1972 年,出国考察的同行专门前往江陵,请杨遵仪帮助审查中国学者赴尼泊尔、苏丹等地考察石油的报告译稿。他毫不犹豫地伸出援手,凭借扎实的专业知识和语言能力,为同行们解决了燃眉之急。1977 年秋,应宜昌地质矿产研究所之邀,杨遵仪前往海南岛石碌矿区考察。在考察过程中,他凭借丰富的经验和深厚的专业功底,成功解决了该矿区长期存在争议的地层问题,并与汪啸风、曾令初合作完成了论文《关于石碌矿区地层划分与对比》,为矿区的进一步开发和研究提供了科学依据。
1978 年 2 月 28 日,杨遵仪与原北京地质学院副院长袁见齐等 16 位老教授联名给主管教育工作的邓小平副主席和方毅副总理写信,如实反映地质技术干部青黄不接,学校八年不能正常招生的严峻局面,并提出在北京地质学院原址 “创办研究生部,招收研究生” 的建议。在 1978 年全国科学大会和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期间,他们再次向邓小平副主席和方毅副总理上书,恳请有关部委领导支持这一建议。最终,他们的努力得到了回应。5 月 15 日,邓小平副主席批示:好意见,由教育部商同国家计委地质总局处理。9 月,国务院正式批准成立武汉地质学院北京研究生部,杨遵仪担任研究生部学术委员会委员、地层古生物研究室主任,并恢复招收研究生,为中国地质科研事业的人才培养注入了新的活力。
在学校外迁、教学科研工作无法正常开展的艰难时期,杨遵仪主动前往中国地质科学院,协助著名地层古生物学家徐杰编辑《地层古生物论文集》,指导中青年科研人员工作。尽管年逾花甲,他依然坚持每周 3 天挤公交车前往工作地点。只要他一到,前来请教问题、请求修改文稿、审阅译稿的人便络绎不绝。他始终保持着有求必应的态度,对于一时无法解答的问题,他会带回学校查阅资料、研究实物,然后及时将答案告知求教之人。在他的帮助下,无数中青年科研人员得以迅速成长。当时,中青年科研人员面临的最大难题是外语不过关,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杨遵仪不顾当时全国正在批判 “洋奴哲学” 的压力,主动向学校和中国地质科学院提出开办英语班。他针对地层古生物领域的英语需求,为几十人讲授了 1 个月的课程。之后,应部分人的要求,他又开设了法语课。这些接受培训的人员后来在学术研究和国际交流中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1979 年 6 月下旬,杨遵仪赴荷兰和英国考察 IGCP “时间准确性” 项目的研究实况,并与国际同行交流经验。1980 年 2 月,他率代表团(任团长)赴新西兰惠灵顿参加第五届冈瓦纳地质讨论会,并在会上作了《华南海相二叠 — 三叠系界线》报告。同年,他和洪友崇对河北围场发现的淡水鲎化石进行研究,对其科、亚科和属的分类作了深入探讨及详细描述,并强调分类应以组合特征为依据。他们的研究成果不仅揭示了这一重要发现,填补了中国古生物学的空白门类,而且在地质地层对比、确定地层时代方面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12 月,杨遵仪凭借在地质科研领域的卓越贡献,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1982 年 4 - 8 月,杨遵仪与陈燕合作研究桂、川泥盆纪虫颚,对其进行了系统的分类和种属描述。蠕虫是动物界的大门类,但虫颚在中国极少有相关报道,他们的研究填补了中国对这门动物研究的空白。同年,他与聂泽同合作撰写的《关于西藏阿里地区侏罗纪蛇尾纲化石的描述》论文,又填补了中国对蛇尾纲化石研究的空白。1983 年 3 月,经郝诒纯、李凤麟同志介绍,杨遵仪加入中国共产党,在党的领导下,他更加坚定了为地质科研事业奋斗的决心。6 月,由于他在国际学术交流方面的积极努力,美国科学家 Prof?Cloud 向武汉地质学院捐赠各类科技图书 2476 册,极大地缓解了当时学校科研教学图书资源短缺的困难。
1984 年,杨遵仪担任国际地科联地层委员会冈瓦纳地层分会、二叠系、三叠系分会、二叠 — 三叠系界线工作组委员,成为第一位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国际地科联共同领导的国际地质对比计划(IGCP)项目中担任负责人的中国学者。他担任 IGCP203 项目和国内组领导人(Leader)组长(1983 - 1987),1988 年又担任 IGCP272 项目共同领导人和国内组组长,在推动国际合作交流方面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7 月,他随中国代表团赴莫斯科参加第 27 届国际地质大会,并在会上作了《华南二叠 — 三叠系界线及生物地层分带》《西藏及邻区的下冈瓦纳岩系及古地理古构造意义》的报告,同时主持召开了 IGCP203 项目工作组第二次国际会议。
1985 年 3 月至 5 月,应美中学术交流协会邀请,杨遵仪赴美进行了为期两个多月的讲学、访问活动。他在美国加州大学圣巴巴拉分校、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耶鲁(Yale)大学、美国地质调查所、华盛顿古生物学会、纽约自然博物馆等单位,系统讲授了中国地质构造特征、地层界线问题和中国的油气地质。期间,他参观了众多大学、研究机构和博物馆,与许多知名地质学家、学者深入讨论了共同感兴趣的问题,并出席了美国国家科学院第一百二十二次年会。他还多次接受美国记者的采访,美国多家报纸详细登载了他的谈话和活动,极大地提升了中国地质科研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同年 8 月,他再次率代表团赴美出席第 6 届冈瓦纳地质讨论会,并在会上作了《西藏阿里地区中生代生物群特征与西藏地壳构造演化的关系》的报告,同时主持召开了 IGCP203 项目工作组第三次国际会议。
1986 年,杨遵仪与程裕淇、王鸿祯合作,在牛津大学地质与地球物理专著系列中出版了《中国地质学》(英文版)。这是继李四光之后 50 年,又一次向国际全面介绍中国地质的重要著作,对推动中国地质科学走向世界起到了重要作用。6 月底至 7 月中,他率代表团赴意大利参加有关西特提斯二叠 — 三叠系界线的地质考察和讨论会,作了《中国二叠 — 三叠纪事件研究的进展》的报告,并担任大会执行主席。会议期间,他主持召开了 IGCP203 项目工作组第四次国际会议。11 月 4 日 - 8 日,他参加在四川广元举行的中国二叠 — 三叠系界线及事件现场学术讨论会,并实地考察上寺二叠 — 三叠系剖面,为推动中国二叠 — 三叠系界线研究的深入发展贡献了力量。
1987 年 8 月底 - 9 月初,杨遵仪参加在北京召开的由中国古生物学会牵头会同中国地质学会、煤炭学会、石油学会共同筹办的国际学术大会,并在北京主持召开 IGCP203 项目工作总结会。在担任教研室主任期间(1978 - 1987 年),他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为地层古生物学专业的发展制定了科学的规划,推动了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工作的稳步前进。
杨遵仪对无脊椎古生物的多个门类进行了深入研究,尤其在腕足动物、软体动物、棘皮动物的研究方面造诣颇深。他组织领导了对古生代与中生代之间生物绝灭事件的成因、二叠系与三叠系界线及其上下矿产形成规律的研究,并选择中国南方三个二叠 - 三叠系界线剖面作为国际候选层型,极大地推动了这一领域研究的深入开展。他的研究成果不仅在学术上具有重要价值,更为我国矿产资源勘探和地质环境保护提供了科学依据。
在漫长的科研与教育生涯中,杨遵仪始终坚守初心,为中国地质科学的发展奉献了自己的一生。他培养了无数优秀的地质人才,这些人才如今已成为中国地质科研领域的中坚力量。他的学术成就和高尚品德,犹如一座巍峨的丰碑,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地质工作者勇攀科学高峰,为推动中国地质科学事业的发展而不懈奋斗。杨遵仪院士虽然已经离开了我们,但他的精神和贡献将永远铭刻在中国地质科学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为后人所敬仰和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