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钱学森

中国航天事业奠基人、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

钱学森

钱学森(1911 年 12 月 11 日 - 2009 年 10 月 31 日),祖籍浙江省杭州市,出生于上海市。他是世界著名科学家、空气动力学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更是中国航天科技事业的先驱和杰出代表,享有 “中国航天之父” 与 “火箭之王” 的美誉,曾任全国政协副主席、国防部第五研究院院长等重要职务。钱学森以其卓越的智慧、坚定的爱国情怀和无畏的探索精神,在科学的浩瀚星空中留下了极为璀璨的光芒。
1911 年,钱学森诞生在上海一个书香世家。相传其祖上为五代十国时吴越王钱镠,这个家族人才辈出,当代诸多政治家和学者皆出自此门,如钱其琛、钱正英、钱伟长、钱三强等。不满三周岁时,因父亲钱均夫赴北洋政府教育部任职,钱学森跟随家人迁居北京。自幼,钱学森便展现出非凡的天资,悟性极高且记忆力超群,3 岁时就能熟背百首唐诗宋词,以及《增广贤文》《幼学琼林》等蒙学读物,心算加、减、乘、除对他来说也不在话下,聪慧之名远扬邻里。钱均夫常向钱学森灌输 “学习知识,贡献社会” 的理念,这八字家训深深扎根于钱学森心中,影响了他的一生。
1917 年 9 月起,钱学森先后就读于国立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附属小学校(今北京第二实验小学)、国立北京高等师范学校附属国民学校高等小学校(今北京第一实验小学),之后进入国立北京师范大学校附属中学校(今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在求学的各个阶段,他都表现得十分出众。小学低年级时,他便能领悟一些空气动力学常识,所折的纸飞镖在风力助力下能飞得很远。在北师大附中期间,20 世纪 20 年代的学校拥有良好的学习环境、优良的校风学风以及高水平的师资队伍,钱学森在这里接受了优质的教育。1924 年 1 月 17 日,鲁迅曾到师大附中作《未有天才之前》的演讲,彼时读初一的钱学森聆听了这场演讲。1925 年 4 月,钱学森在学校图书馆借阅了一本科普《相对论》的著作。中学时代的钱学森深受父亲好友蒋百里的影响,蒋百里身为军事家,对爱因斯坦相对论以及罗素哲学也颇有研究,他与钱学森的几次交谈,极大地开拓了钱学森的眼界,培养了他的科学精神与爱国情怀。
1929 年 9 月,钱学森考入国立交通大学机械工程学院,攻读铁道机械工程专业。1930 年暑假,他因染伤寒且身体虚弱,休学一年。在此期间,他接触到科学社会主义,阅读了普列汉诺夫的《艺术论》、布哈林的《唯物论》等书籍,还涉猎了西方哲学史以及胡适的《中国哲学史大纲》。1931 年 9 月,钱学森重返校园上大二,积极投身学生运动,接触到与共产党相关的组织。1932 年 “一・二八” 事件爆发,钱学森踊跃参与交大学生的抗日活动。大三时,他还加入了交大的管弦乐队。1934 年 7 月,钱学森以优异成绩毕业,并考取了清华大学 “庚款留美” 航空机架专业公费生。为在留美前补习航空知识,他在空气动力学王士倬教授的指导下,前往杭州笕桥的中央飞机制造厂、南昌第二航空修理厂、南京第一航空修理厂、上海海军制造飞机处进行了为期一年的实地考察与进修。1935 年夏天,钱学森前往清华大学访问,王士倬和王助两位导师不仅引导他重视航空工程实践和制造工艺的探讨,还注重培养他对中华文化的全面认知,提升他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1935 年 9 月,钱学森踏上赴美求学之路,先就读于麻省理工学院航空系。在那里,他克服了遭受的歧视,仅用一年时间就获得了航空工程硕士学位。1936 年秋,他慕名前往加利福尼亚州拜访世界著名空气动力学家冯・卡门,并于同年 10 月起,在加州理工学院航空系师从冯・卡门。冯・卡门教授传授给钱学森从工程实践中提取理论研究对象的方法,以及将理论应用于工程实践的技巧。冯・卡门每周主持一次研究讨论会和一次学术研讨会,这些学术活动为钱学森锻炼创造性思维提供了绝佳机会。在冯・卡门的指导下,钱学森深入钻研现代数学、偏微分方程、积分方程、原子物理、量子力学、统计力学、相对论、分子结构、量子化学等现代科学技术的基础理论,同时广泛阅读各国有关空气动力学的最新文献,力求全面掌握这门科学。他每日学习和工作长达十几个小时,白天一半时间用于看书,一半时间参与讨论,晚上继续投身研究。
1937 年,钱学森加入了由一些同学组成的火箭研究小组,担任理论设计师。当时火箭尚属幻想中的事物,这个小组甚至被称为 “自杀俱乐部”。小组最初有四个 “火箭迷”,F.J. 马林纳和史密斯是航空工程研究生,负责总体设计,化学专业的帕森负责制造火箭燃料,福尔曼则擅长机械制造。因钱学森数学功底深厚,史密斯将他拉进了小组,他们的探索得到了冯・卡门的支持。在此期间,钱学森还参加了加州理工学院的马列主义学习小组,结识了小组书记、化学物理助理研究员 S. 威因鲍姆,参与了威因鲍姆家的读书会,结识了马林纳夫妇、生物学博士杜布诺夫、物理学博士法兰克・奥本海默(罗伯特・奥本海默的弟弟)等,他们大多是美国共产党员,但当时钱学森并不知晓读书会成员的这一身份,读书会实际上是美国共产党的外围组织。美国共产党总书记白劳德到洛杉矶演讲时,读书会成员还前去聆听。
1938 年,钱学森与冯・卡门合作开展可压缩流动边界层研究,撰写了《倾斜旋转体的超音速流》一文,揭示了运动热体在特定飞行马赫数下,与外界冷空气虽有温度差,但冷却会逆变为加热的现象,并给出了发生这种逆变的马赫数计算公式。同年冬天,钱学森和马林纳扩充了原来由史密斯和马林纳进行的探空火箭性能研究,在《航空科学杂志》上发表了《探空火箭(特别是有关连续脉冲式推进的)飞行分析》论文,解决了一些飞行计算问题的数学解。1939 年,美国科学院采纳冯・卡门的建议,在加州理工学院设立火箭研究中心。同年 6 月,钱学森凭借《高速气体动力学问题的研究》等四篇博士论文,获得航空、数学博士学位。
博士毕业后,钱学森在加州理工学院航空系担任研究员直至 1943 年。冯・卡门率先提出高超声速流的概念,钱学森则从科学层面予以证明。这一概念的提出与证明,为飞机早期克服热障、声障提供了理论依据,奠定了国际空气动力学发展的基础,钱学森的名字也由此传遍世界。此后,钱学森在航空航天领域不断取得重要成果,他发表的重要论文《可压缩流体的二维亚音速流》以及与冯・卡门的研究成果,对翼上的压缩作用提出了更普遍的修正。1947 年,年仅 36 岁的钱学森成为麻省理工学院当时最年轻的终身教授。
然而,新中国的成立让钱学森毅然决定放弃在美国的一切,踏上归国之路,投身祖国建设。他的爱国之举却遭到美国政府的无理阻挠,被无理羁留长达 5 年之久。“钱学森无论走到哪里,都抵得上 5 个师的兵力,我宁可把他枪毙了也不愿他回到红色中国。” 一位美国高官的这番话,既凸显了钱学森的过人才华,也道出了他面临的危险处境。在长达 5 年的监视与软禁中,钱学森承受着常人难以忍受的折磨,但他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凭借中华民族的崇高精神,始终坚定回国的信念。1955 年 10 月,钱学森冲破重重阻力,终于回到了朝思暮想的新中国。
回国后的钱学森,长期担任中国导弹航天事业的主要技术领导职务。1956 年,他受命组建中国第一个火箭、导弹研究所 —— 国防部第五研究院,并担任首任院长。此后,他被聘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还参与创建了中国科学技术大学。1960 年 2 月,在钱学森的指导下,中国第一枚液体探空火箭发射成功。之后,他作为技术总负责人,协助聂荣臻成功组织了中国首次导弹与原子弹 “两弹” 结合试验。1970 年 4 月,钱学森牵头组织实施了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东方红一号” 的发射任务,这一壮举成为新中国科技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20 世纪 70 年代以后,钱学森继续参与一系列与导弹、火箭、卫星相关的重要工程与试验,为国防和航天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与此同时,他的理论探索开始向更多领域的重大科技问题延伸。1994 年 6 月,钱学森被选聘为中国工程院首批院士。
钱学森的贡献不仅仅局限于航天领域。在空气动力学和固体力学方面,他开展了开拓性工作,与冯・卡门合作创立了卡门 —— 钱学森方法,与郭永怀合作最早在跨声速流动问题中引入上下临界马赫数的概念。在航天技术方面,他提出并实现了火箭助推起飞装置(JATO),有效缩短了飞机跑道距离;提出火箭旅客飞机概念和关于核火箭的设想;深入研究星际航行的可能性。此外,他还提出了工程控制论、物理力学等概念,提出 “开放的复杂巨系统” 概念,有力推动了中国的系统科学研究,对中国现代科学体系的建设、情报学、科学管理与教育等方面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由于钱学森的杰出贡献,1991 年 10 月 16 日,他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 “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 荣誉称号和一级英雄模范奖章。1999 年,他荣获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的 “两弹一星功勋奖章”。2001 年,江泽民号召 “向人民科学家钱学森同志学习”。2001 年 12 月 21 日,经国际小行星中心和国际小行星命名委员会批准,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将 1980 年 10 月 14 日发现的一颗国际编号为 3763 的小行星命名为 “钱学森星”。2009 年,钱学森入选 “100 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
2005 年,钱学森提出了著名的 “钱学森之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 这一问题振聋发聩,引发了全社会对教育创新的深刻思考。2009 年,钱学森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 98 岁。他的离去,是中国乃至世界科学界的重大损失,但他留下的科学成就、爱国精神和创新思想,如同璀璨星辰,永远照耀着后来者前行的道路,激励着无数中华儿女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钱学森的一生,是为科学事业不懈拼搏的一生,是为祖国繁荣富强无私奉献的一生,他将永远被铭记在中国人民的心中,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不朽丰碑。
上一篇:宋庆龄下一篇:陈庆山
中国航天事业奠基人、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
大丰区人物
新鸿基地产的创办人之一
原上海市委第一书记
坚毅无畏的革命先驱
开国少将
中国人民解放军开国上将
中央顾问委员会原委员
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中将
澳大利亚自由党政治家
长征女红军
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国航天事业奠基人、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
原第四机械工业部党组书记、部长
原黑龙江省委书记
清代官吏、书画家
1992年巴塞罗那奥运会冠军
中国航天事业奠基人、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
浙江省委原书记
辽宁省委原书记
诗人、作家、书法家、新闻工作者
原重庆市委书记
原中顾委委员、中央党校原校长
中国科学院院士
浙江省委原书记
文化传承的践行者
原工信部担任副部长
开国大校
翁源人物

最新评论

2024全球富豪榜

百岁老人榜

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院士

发明家

企业家

2024年各省首富榜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Archiver

手机版

小黑屋

520笔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