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士升:明末状元阁臣的忠直与困局 一、人物生平:从状元郎到阁臣的起伏人生 钱士升(1575-1652),字抑之,号御冷,晚号塞庵,浙江嘉善人。他为人热情好客,未登第时便与顾宪成、高攀龙等人倡导理学,精通周敦颐、朱熹之学说。 (一)科举成名与初入仕途 明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钱士升高中丙辰科状元,授翰林院修撰。当时阉党专权,罗织罪名迫害忠良,至天启年间愈演愈烈。天启初年,他以赡养母亲为由请求归乡,杜门十年。此后虽进詹事府左中允,却未赴任。魏大中、赵南星蒙冤入狱时,他竭力营救;江西同年万燝被魏忠贤迫害致死并遭追赃,他不惜破产相助,因此为东林党人所推崇。 (二)崇祯朝的宦海浮沉 崇祯元年(1628年),钱士升起任少詹事,掌管南京翰林院,总裁《实录》。次年,因业师钱龙锡被捕,他告病归里。崇祯四年(1631年),起任南京礼部右侍郎,代理尚书事务。任职期间,他奉旨祭告皇陵,见土地多荒芜,上疏建议减免旧欠、招抚流亡、广事开垦。 崇祯六年(1633年)九月,他被召拜为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入阁参预机务。次年二月,进为太子太保、文渊阁大学士。他连续提请停卖官鬻爵之例、罢铸私钱、严惩赃吏、停止遣官督催新旧饷等事,崇祯帝尽数听从,责成抚按官员操办。当时崇祯帝急于求成,阁臣温体仁又以刻薄手段佐助,上下纷扰不宁。钱士升撰写“宽、简、虚、平”《四箴》进呈,主张“宽以御众,简以临下,虚以宅心,平以出政”,虽切中时弊,却渐令崇祯帝不满。 后有武生李琎请求搜括江南富户,实行首实籍没之法,钱士升坚决反对,认为此举乃祸乱之本,上疏力争,并拟旨将李琎下刑部提问,遭崇祯帝拒绝。他抗疏力辩,以去留相争,触犯龙颜,于崇祯九年(1636年)四月称病求归,致仕返乡。 (三)晚岁境遇与气节坚守 钱士升在嘉善东门外景德讲寺大悲阁之西营建放下庵,以更雨堂作祠堂,并捐祠田120亩。甲申之变(1644年)后,他与嘉兴知府钟鼎臣、给事中马嘉植、翰林屠象美等举兵反清,事败后削发为僧。他精研易学,病危时,仍有“易学垂成,遽尔永诀”之语,顺治九年(1652年)去世。 二、主要作品:学术与政论的结晶 钱士升著述颇丰,有《周易揆》《南宋书》《逊园遗书》《表忠记》《易揆》《逊国逸书》《增削南宋书》《论扉奏章》《赐馀堂集》《五子近思录》《庄子四篇诠》《楞严外解》等。清《嘉善县志》收录其《定人心消乱萌疏》《敬抒积悃疏》等文10篇。 三、史料索引 《明史·卷二百五十一·列传第一百三十九》对钱士升的生平事迹有详细记载。 钱士升起于明末乱世,以状元之身入仕,秉持忠直之心,虽屡遭挫折仍坚守气节。他的政治主张虽切中时弊,却难挽王朝颓势,其人生轨迹深刻反映了明末士大夫的理想与困境。 此信息最后更新时间为:2025-5-17 14: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