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成[明][元末雕漆工艺家] 浙江嘉兴嘉善县人物 张成:元代雕漆工艺的巅峰代表 一、匠人传奇:嘉兴西塘走出的雕漆宗师 张成,元末明初雕漆工艺家,籍贯浙江嘉兴西塘镇杨汇(今嘉善西塘镇北杨汇塘附近),是元代“嘉兴派”雕漆艺术的领军人物。他以剔红和戗金银工艺闻名天下,其作品刀法圆润、构图饱满,代表了中国古代雕漆工艺的最高水平。 二、工艺特色:厚漆重彩中的东方美学 张成的雕漆作品以“浑厚圆润,藏锋不露”为突出特色,具体表现为: 髹漆工艺:通常髹漆厚度达数十层(如观瀑图圆盒髹漆约80层),形成深厚的漆层,为雕刻提供充足空间。 雕刻技法:采用“磨显呈彩”技法,先髹多层不同颜色漆层,再雕刻出层次丰富的图案。主纹多为盛开的大朵花卉(如栀子花、菊花),旁衬含苞待放的花蕾,枝叶舒展肥硕,布满器身,形成“满而不塞”的装饰效果。 刀法风格:运刀如笔,雕刻线条婉转流畅,花瓣、叶脉等细节刻画细腻,却不着刀痕,经打磨后表面平滑温润,尽显“藏锋于圆润”的工艺境界。 三、代表作品:穿越时空的艺术瑰宝 (一)剔红系列:浓艳中的诗意表达 1、剔红栀子花纹圆盘(故宫博物院藏) 盘心雕刻一朵盛开的栀子花,花瓣层层叠叠,花蕊饱满,四周环绕四朵含苞花蕾,枝叶翻卷如波浪。整器髹朱漆厚重,雕刻立体感极强,黄色花蕊与红色花瓣形成鲜明对比,展现元代雕漆的富丽堂皇。 2、剔红曳杖观瀑图盒(故宫博物院藏) 盒面雕刻宋代院画风格的山水人物图:一位老者曳杖立于松下,远眺瀑布飞流,旁有童子侍立,背景山峦叠嶂,云雾缭绕。画面层次分明,近景松树挺拔,远景山峰若隐若现,漆层经打磨后呈现柔和光泽,宛如一幅立体山水画卷。 (二)剔犀系列:素色中的韵律之美 剔犀云纹盘(安徽省博物馆藏) 以黑、红两色漆层交替髹涂,雕刻如意云纹图案。云头饱满圆润,云尾飘逸灵动,黑红相间的漆层在转折处形成自然的色阶,如同水墨晕染,展现“剔犀”工艺“含蓄内敛,虚实相生”的美学特质。 (三)传世珍品:从民间到宫廷的艺术之旅 观瀑图圆盒:1954年由故宫博物院购得,盒底针刻“张成造”款识,是研究其工艺的标准器。 青浦元墓出土剔红盒:1951年上海青浦章堰乡北庙村元墓出土,为墓葬纪年文物(元至正十一年,1351年),印证张成活跃于元末的史实。 琉球贡器:明永乐年间,张成作品经琉球(今日本冲绳)传入宫廷,明成祖因爱其工艺,欲召其入朝,可惜张成已去世,遂召其子张德刚进京,授营缮所副,专门为宫廷制作漆器。 四、家族传承:从民间匠人到宫廷御工 张成之子张德刚,继承父亲衣钵,雕漆技艺青出于蓝。明永乐年间,他应召入宫,成为宫廷漆器匠人,代表作菊花纹剔红盒(故宫博物院藏)以盛开的菊花为主题,花瓣雕刻细腻,布局疏密有致,延续了张成“满布全器、浑厚圆润”的风格,同时融入宫廷艺术的端庄典雅,成为明代早期雕漆的典范。 五、历史地位:“嘉兴派”雕漆的开创者 张成与同乡杨茂并称“元代雕漆双璧”,共同开创了“嘉兴派”雕漆艺术流派。其工艺特色——如厚漆层、满雕法、藏锋打磨等,直接影响了明清宫廷雕漆(如明永乐“果园厂”漆器、清乾隆剔红)的发展。正如明代《髹饰录》所言:“剔红,宋元之制,藏锋清楚,隐起圆滑,纤细精致”,张成的作品正是这一工艺标准的完美诠释。 从嘉兴西塘的民间作坊到明清宫廷的御用工场,张成以一把雕刀,在漆层之间雕刻出中国古代工艺的极致美感。他的作品不仅是实用的漆器,更是凝固的艺术史诗,让后人得以窥见元代匠人在方寸之间营造的美学宇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