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定柱[明][公元1402年-?] 河北保定市涞源县人物 谢定柱出生于1402年,是明朝广昌(今河北涞源)牌坊村人。其具体卒年不详。 谢定柱生活在一个普通的农家。在他12岁那年,即明永乐十二年(1414年),家中丢失了耕牛。耕牛对于农家而言是重要的生产工具,失去耕牛会对家庭的农业生产造成极大的影响。于是,谢定柱便随母亲带着年幼的弟弟到村西寻找。 母子三人在寻找耕牛的过程中,忽然遇到一只猛虎跃出。老虎的出现让母亲惊恐万分,她急忙抱起幼子,然而在慌乱中还是摔倒在地,弟弟也被甩出好远。在这千钧一发之际,谢定柱没有丝毫畏惧和犹豫,他先是举起手中的牛鞭朝着老虎打去,牛鞭抽打在老虎身上,使老虎受到惊吓,暂时退去。谢定柱趁机接过弟弟,搀扶起母亲,往回走试图远离危险。 但这只老虎并未放弃,它又追了上来。此时的谢定柱没有被老虎的再次出现吓倒,他迅速捡起地上的石块,用力朝老虎砸去。石块击中老虎,迫使老虎再次离去,母子三人得以暂时保全。 然而,危险并没有就此结束。老虎第三次发起攻击,它呼啸着从林中冲出,径直扑向母亲,并且死死咬住母亲的脚不放。面对如此凶猛的老虎和母亲的危险处境,少年谢定柱展现出了超乎常人的勇敢和顽强。他没有被老虎的凶恶吓退,而是越战越勇,举起大石头朝着虎头猛击。在谢定柱的奋力反击下,受伤的老虎终于支撑不住,逃入林中,再也没有出现。 谢定柱打虎救母的英勇事迹很快在当地传开,人们对他的孝勇行为赞叹不已。侍郎霍方得知此事后,向朝廷上书奏明了谢定柱的事迹。明成祖朱棣听闻后,对谢定柱的行为十分赞赏,亲自召见了谢定柱。在召见过程中,明成祖详细询问了事情的经过,谢定柱如实作答。明成祖对谢定柱小小年纪就能如此勇敢,为了保护母亲和弟弟不惜与猛虎搏斗的行为给予了高度评价,当场嘉奖了他,赏赐给他钱、粮等物品。 不仅如此,明成祖还下令在广昌县城建立一座牌坊,取名“谢孝子坊”,以表彰谢定柱的孝勇之举。这座牌坊成为了当地的一个标志性建筑,也成为了人们传颂谢定柱事迹的一个重要象征。它不仅是对谢定柱个人的赞誉,更是明成祖向天下宣扬孝勇品德的一种方式,希望通过谢定柱的事迹,让更多的人崇尚孝道,勇敢面对困难和危险。 谢定柱的事迹在当时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在那个时代,孝道被视为一种非常重要的品德,而谢定柱在面对猛虎时,首先想到的是保护母亲和弟弟,这种孝行与勇敢相结合的行为,为当时的社会树立了一个榜样。他的故事激励着当地的百姓,让人们在面对困难和危险时,更加勇敢和坚定。同时,也让更多的人重视对子女的品德教育,尤其是孝道和勇敢精神的培养。 谢定柱本人在经历了这件事情后,也成为了当地的名人。但他并没有因此而骄傲自满,而是继续保持着朴实善良的品质,在自己的家乡过着平凡的生活。他的事迹被载入史册,流传后世,成为了中国历史上孝勇双全的典型事例之一,为后人所铭记和敬仰。 在历史的长河中,谢定柱或许只是一个普通农家走出的少年,但他的事迹却闪耀着人性的光辉。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什么是孝,什么是勇,在面对凶猛的老虎时,他没有退缩,而是挺身而出,用自己弱小的身躯保护了母亲和弟弟的生命安全。他的这种精神,无论是在当时还是在现代,都具有深刻的教育意义和价值,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人在面对困难和危险时,要勇敢地承担起自己的责任,同时要坚守孝道等传统美德。虽然我们不知道谢定柱在之后的人生中还经历了哪些事情,也不知道他最终的结局如何,但他在12岁时所展现出的英勇行为和高尚品德,已经足以让他在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