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永安(1320年-1366年9月2日),字彦敬,巢县人(今属安徽省),廖永忠之兄。中国明朝开国功臣,朱元璋麾下将领。
廖永安初以捕鱼、贩运为生。1352年,廖永安加入以彭早住为首的义军,彭早住死后,廖永安成为义军首领之一。1355年,廖永安等人投奔朱元璋。6月27日,廖永安大败守卫裕溪口的元军水师。1358年8月,率领水军先后在长江南岸福山港、江北狼山大败张士诚舰队。同年,又率部众于宜兴附近的太湖与张士诚水师鏖战,最终兵败被俘,被押往平江张士诚处,廖永安拒不投降后。于1366年,死于狱中。
廖永安屡败元朝水军,使得朱元璋有了渡江的资本,为朱元璋统一江南打下了基础,渡江之后,屡立战功,攻克多座城市,为朱元璋扩大疆域作出了贡献,水军方面,廖永安弥补了朱元璋军的不足之处。
我将把这段内容改写得更流畅、易读,同时保持原意不变,着重突出廖永安波澜壮阔的一生以及他在历史进程中的重要作用。
廖永安:元末明初的传奇水军将领
乱世崛起,聚兵自保
约在至正十一年(1351年),江淮大地陷入兵荒马乱之中。廖永安与弟弟廖永忠挺身而出,在巢湖水寨聚集兵力。他们凭借着非凡的勇气与谋略,在此盘踞,一方面抵御寇贼的侵扰,另一方面全力保卫家乡百姓的安宁。然而,左君弼在庐州作乱,势力逐渐壮大,给廖永安带来了巨大的压力,使其陷入窘迫之境。
投奔明主,初露锋芒
元至正十五年(1355年)五月,廖永安听闻朱元璋在和州。他深知朱元璋有雄才大略,于是与弟弟廖永忠,联合部署俞通海,筹集金钱,毅然率领巢湖水军前往投靠。朱元璋见到这支训练有素的水军,大喜过望,亲自收编了他们。随后,朱元璋率领大军奔赴巢湖,在马场河与元朝中丞蛮子海牙的军队展开激战,成功击败敌军。朱元璋回军和州后,在黄墩与元朝中丞于裕溪再次大战。当时,元朝水军的楼船体型庞大,在复杂水域中进退极为不便;而廖永安等人率领的水军,操船技术娴熟,进退自如,如飞鸟般灵动,多次大败元朝水军。这场胜利让朱元璋坚定了渡长江发展势力的决心。战斗中,他们还俘获了十九位擅长驾船的人,朱元璋遂命廖永安、张德胜、俞通海等人分别统领这些人。
六月,朱元璋大军发兵江口。廖永安与朱元璋同乘一艘船,他询问朱元璋在何处靠岸,朱元璋果断下令在采石登陆。廖永安得令后,指挥船只直驶牛渚,借着西北风的助力,迅速渡江。岸边的守军被这突如其来的进攻吓得惊恐万分,仓促迎战却一触即溃。朱元璋趁势猛攻采石,采石的守军全线溃逃。紧接着,朱元璋的军队乘胜追击,顺利攻取了太平、芜湖。凭借此战的出色表现,廖永安被授予管军总管之职。
南征北战,屡立战功
至正十六年(1356年)二月,廖永安率领舟师,凭借卓越的指挥才能,成功攻破海牙的水寨。三月,他随大军进攻集庆,战斗中,廖永安表现英勇,生擒陈兆先,朱元璋因此获得军民五十余万。随后,朱元璋设立天兴建康翼统军大元帅府,任命廖永安为建康翼统军元帅,授予昭武大将军之衔。
朱元璋计划夺取镇江,廖永安再次率领水军出征,顺利攻取镇江、太沙,并平定沙祝家等寨。四月,他又攻克金坛。五月,挥师攻打常州。六月,成功攻克宣州。七月,张士诚的军队进犯瓜埠,廖永安率军迎击,凭借出色的战术和水军的强大战斗力,击败张士诚军。十一月,徐达等人包围常州,廖永安与他们形成夹击之势,大破常州军。
至正十七年(1357年)三月,常州被成功平定,廖永安因战功卓著,升任同佥江南行枢密院事。十月,他率领舟师与常遇春一同从铜陵进攻池州,水陆两军密切配合,协同作战。他们成功攻破池州城北门,捉拿了徐寿辉的守将,顺利攻克池州。
不幸被俘,坚守忠义
至正十八年(1358年)元月,廖永安偕同俞通海攻占江阴的石牌戍,迫使张士诚的守将栾瑞投降,并顺势攻取宜兴、无锡等地,生擒朱元帅,因功提升为同知枢密院事。
六月,张士诚军队侵犯常熟,廖永安率舟师在常熟的福山港迎击,凭借精湛的水战技巧和无畏的勇气,大败张士诚的部队。七月,在通州的狼山,廖永安再次击败张士诚军,缴获其战舰后凯旋而归。八月,廖永安担任总兵,征伐苏州。然而,宜兴再次反叛。十月十二日,廖永安与徐达、邵荣等人收复宜兴后,乘胜深入太湖追击张士诚军。在追击过程中,他们遭遇张士诚部将吕珍。双方随即展开激战,由于后援未能及时跟上,廖永安的船只又不幸搁浅,在寡不敌众的情况下,不幸被吕珍俘虏。
廖永安被俘后,张士诚爱惜他的才勇,试图招降他。但廖永安坚守忠义,坚决拒绝。张士诚无奈,只能将他囚禁起来。当时,徐达擒获了张士诚的弟弟张士德,张士诚派人向朱元璋提出,以廖永安交换张士德。朱元璋拒绝了这一交换请求,并斩杀了张士德,导致廖永安最终未能回归。
身后殊荣,英名长存
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十月,朱元璋被廖永安宁死不屈的气节所感动,遥授其江淮等处中书省平章事,封楚国公。
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七月,廖永安在被囚禁八年后,于平江去世,年仅四十七岁。
廖永安率巢湖水军投靠朱元璋,凭借着娴熟的驾船技巧和卓越的军事才能,屡败元朝水军,为朱元璋提供了渡江发展势力的资本,成为朱元璋统一江南进程中的关键力量。渡江之后,他南征北战,攻克多座城市,不断为朱元璋扩大疆域。尤其是在水军建设和作战方面,廖永安弥补了朱元璋军队的短板,为其建立起一支强大的水上武装力量。他的功绩不仅体现在军事上的胜利,更在于为朱元璋的霸业奠定了坚实基础。
各方评价
《明史》评价:“永安长水战,所至辄有功。”又说:“明祖之兴,自决策渡江,始力争于东南数千里之内,摧友谅,灭士诚,然后北定中原,南图闽、粤,则廖永安胡大海以下诸人,厥功岂细哉!计不旋踵,效命疆场,虽勋业未竟,然褒崇庙祀,竹帛烂然。以视功成命爵、终罹党籍者,其犹幸也夫。”
明朝礼部称赞:“有元失驭,四海糜沸。英杰之士,或起义旅,或保一方,泯泯棼棼,莫知所属。真人奋兴,不期自至,龙行而云,虎啸而凤。若楚国公臣永安等,皆熊罴之士、膂力之才,非陷坚没阵,即罹变捐躯,义与忠俱,名耀天壤。”
《国朝献征录》记载:“永安少倜傥,以气自豪元季。”
《明史纪事本末》评价:“常遇春怀远之雄,廖永安巢湖之杰,一时功臣,人如棋布,地皆错壤,岂高祖从龙,多由丰、沛,萧王佐命,半属南阳,天生真人,固若类聚而扶掖之者耶!”
艺术形象
在蔡东藩著作《中国历朝通俗演义》中,廖永安作为巢湖水军将领登场。收复宜兴时,他在太湖被吕珍用诡计所俘。张士诚劝他归降,廖永安怒目而视,骂道:“我岂肯降你这枭目么?”被囚禁于狱中。朱元璋听闻后,愿以三千军士换廖永安一人,张士诚却因亡弟之痛拒绝了这一交换。
亲属成员
廖永安的父亲是廖旺,巢县人。他有长兄廖永清,为廖升之父;二兄廖永宁,早卒;三兄廖永坚,曾仕于陈友谅,后归降朱元璋,亦去世。弟弟廖永忠是明朝开国将领,被封为庆国公。从子有廖升,担任指挥佥事;还有廖权,为廖永忠之子。